力哥前幾天說過,如果時光能倒流回2008年,當年跌破2000點後,我一定會鼓起勇氣,閉著眼睛買買買!
隨後,有荔枝問了個很好的問題——
2008年的2000點,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點?
這個問題,很多散戶提不出來,他們只會充滿迷惑甚至憤恨地問另一個問題——
我們的股市怎麼總圍繞3000點打轉,就漲不上去呢?
A股這些年,一直在3000點兜兜轉轉
今天力哥就來回答這兩個本質上同源的問題——這篇文章,價值千金,務必看仔細!
投資有很多門派,但過去幾十年來,始終傲立不倒的只有一個流派——價值投資流派。
它的代表人物,就是「活久見」、「太年輕」的沃倫·巴菲特。
只有他一人,單靠投資(開保險公司持續獲得低成本現金流)躋身全球頂級富人行列,迄今屹立不倒。
與他同時代其他顯赫一時的投資大神,沒有任何人的財富地位能與之匹敵。
價值投資理念說起來很簡單,全蘊藏在巴菲爾老師格雷厄姆那句名言里——
市場短期看是投票機,長期看是稱重機。
換成政治經濟學的官方語境,那就是價格(投票機)永遠圍繞價值(稱重機)上下波動。
當市場上太多人投票賣出導致價格遠低於價值時,勇敢買入並持有。
當市場上太多人投票買入導致價格遠高於價值時,堅決賣出。
也就是巴菲特那句更有名的話——
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
現在連剛入股市的門外漢都知道引用這句話裝個X~
每次力哥對股市發表看法,都會有人不懷好意地說,我就拿力哥做反向指標,力哥啥時候慌了,我就買入,力哥啥時候號召大家買,我就趕快閃人~
然而問題是——「別人」是誰?
在「別人」眼裡,你也是「別人」。
任何人類個體的認知能力都非常有限,沒人能了解此時此刻所有「別人」的想法,很容易形成選擇性偏差甚至倖存者偏差。
比如孕婦眼中,滿大街都是孕婦,二孩媽媽的生活圈裡也多是其他二孩媽媽,接觸不到數量龐大的丁克、不婚和LGBT人群,就會誤認為中國現在出生率和二胎生育意願非常高。
可見,這句至理名言一旦落實到每個人的投資實踐中,往往會變成玄學——容易把我們並不全面、客觀、理性的主觀意願,當成市場的真實情況,然後跟著感覺走。
真正的價值投資,不是建立在主觀感受和觀察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客觀數據基礎上。
價格永遠圍繞價值波動,價格寫明面上,所有人都能看到,價值雖然沒法準確測量,但可以大致估算。
這就叫——估值。
股市中財務指標有很多,比如ROE、ROA、股息率、市銷率、市現率……但最重要的是這兩個估值指標——
市盈率(PE)和市凈率(PB)。
PE反映股價和上市公司賺錢能力的關係,PB反映股價和上市公司資產價值的關係。
PE/PB越低,估值越低,即價格低於價值越嚴重,越值得下手。
比如受疫情影響,郵輪業遭重創,全球第一大郵輪集團——嘉年華集團(公主郵輪母公司)股價,從兩個月前最高51.44美元,跌到3月18日最低7.9美元,跌幅85%,PE2倍,PB0.18倍。
嘉年華郵輪今年以來股價走勢
這意思是,按照2019年財報數據推算,如果未來能繼續保持這樣的盈利能力和資產規模,你現在投入1800元當股東,2年後公司就能把這1800元本金給你賺回來(2倍PE)。
光公司現在這點資產(主要是郵輪),就值10000元(0.18倍PB)。
(強烈警告:此處非薦股,僅作為案例)
但單一上市公司的經營有太多不確定性,尤其是A股這種財務造假盛行,動不動炸雷的新興市場,所以相比個股的估值,指數的估值更有參考價值。
因為指數(大盤)代表的是一個國家最優秀的一大批企業的整體經營業績,只要這個國家的經濟未來整體上還是會繼續增長,那指數的價值就會不斷增長。
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價值不斷提高,價格長期看就一定也會不斷提高。
指數低估時,勇敢買入,未來一定能賺到兩份錢:一份是內在價值本身不斷提高的收益,另一份是價格向價值上升回歸的收益。
這就是力哥苦口婆心反覆建議大家堅持定投指數基金的根本邏輯。
理論上聽起來很有道理,為什麼現實中,我A總圍繞3000點打轉,就漲不上去呢?
首先,是因為大眾習慣拿上證指數這個歷史最悠久,但算法非常不合理的指數當成大盤指數,來衡量股市賺錢效應。
上周四,上證指數叕跌回2600點的區間。
而歷史上第一次漲到這個位置,是2006年底。
隨後十多年,指數在這附近上上下下不知道多少次了…
但今天市場上有跟蹤上證指數的基金嗎?
大家真正普遍投資的主流寬基指數,是代表大盤股走勢的滬深300,以及代表中小盤股走勢的中證500和創業板指。
滬深300最近跌回3600點附近,但2006年底,只有2000點。
中證500最近跌回5100點附近,但2006年底,只有1800點。
創業板指最近跌回1900點附近,但10年前誕生時,基準只有1000點。
只要你無懼市場波動,過去10-13年,一直堅定持有這些主流寬基指數,今天最少賺80%,最多賺180%。
你看,我A是有賺錢效應的。
但這個收益吧,乍一看還行,仔細折算到年化,慘不忍睹。
如果06年底買入滬深300指數基金持有至今,年化只有4.6%。
中證500高點,也不過8.1%。
這麼糟的長期年化回報,和買債基甚至銀行理財差不多,我為啥要把錢放股市裡過山車,整天提心弔膽呢?
買點固收,享受穩穩的幸福,不香嗎?
為啥即使不看失真的上證指數,A股賺錢效應依然不明顯呢?
現在可以回答那個有水平的問題了——
2008年的2000點,相當於今天多少點?
08年熊市中,滬指第一次跌破2000點是9月17日,同一天,滬深300收盤價為1929點,PE14.27倍,PB2.42倍。
而根據2019年財報數據,如果想跌回08年9月17日一樣的估值水平,根據PE測算,今天滬深300應該是4700點, 根據PB測算,則是6600點。
而實際上,今天滬深300指數只有3600點!
沒錯,如果完全根據靜態估值刻舟求劍,當年的2000點,早就應該漲到4000甚至6000多點了。
過去20年,我A出現過4次歷史性大底——
2005年滬指998點歷史大底,滬深300PE12.89倍,PB1.62倍;
2008年滬指1664點歷史大底,滬深300PE12.5倍,PB2倍;
2013年滬指1849點歷史大底,滬深300PE9.34倍,PB1.31倍;
2019年滬指2440點歷史大底,滬深300PE10.22倍,PB1.26倍;
A股過去20年的4次大底
我認為,牛市中判斷泡沫程度,PE更有說服力;熊市中判斷低估程度,PB參考價值可能更高。
08年歷史大底,PB還有2倍,到了2013年大底,竟然大跌到1.31倍,2019年大底,更是只有1.26倍。
可見,過去10年大盤「上浮零」的根本原因是——
殺估值
長期看,股價是由業績和估值共同支撐起來的。
業績持續增長,但估值大幅下降,導致股價(指數)原地踏步,缺乏賺錢效應。
那現在的估值到底有多高呢?
2020年3月23日,滬深300PE是10.73倍,PB是1.29倍。
PE已跌破05年和08年大底,距離19年大底只差4.7%;
PB更是跌破05年、08年和13年三個歷史大底,距離19年大底只差2.3%。
如果再來一次今天這種級別的大跌,我們很可能會迎來A股創立近30年來,最便宜的歷史性時刻!
再來看代表大盤藍籌股走勢的上證50指數(滬深300對標美國標普500指數,上證50則相當於道指)——
05、08、13、19年四個歷史大底的PE分別是:11.93倍、12.32倍、7.83倍、8.5倍,現在是8.4倍——僅次於13年大底。
之前四個歷史大底的PB分別是:1.62倍、2.03倍、1.23倍、1.08倍,現在是1.03倍——已創歷史新低。
看明白了嗎?
我說的不是那些垃圾股概念股,我說的是上證50,也就是平安、茅台、招行、伊利、民生、浦發、國壽、聯通、恆瑞、保利、國旅、中鐵、三一、海爾、國航……
這些中國響噹噹的扛把子企業,現在賣得真他X便宜啊~
這一波大跌,上證指數剛回到2月3日暴跌時的水平,但大盤股早就跌破2月3日,而中小盤股則相對比較抗跌。
如果不是疫情導致全球資本市場大恐慌,出現嚴重的流動性擠兌,外資為了班師回朝救老家,被迫不計血本拚命賣賣賣(主要是他們鍾愛的大藍籌),硬是把我A拖下水,我們幾乎不可能再看到今天這麼低的估值。
我們正在經歷的,是過去20年中,A股第五個歷史大底。
注意,整篇文章,其他什麼內容你都可以忘記,但下面這段話,請務必記住——
「沒人能準確猜底,力哥也不知道這次大底具體的極限點位是多少,可能就是上周四創下的2646點,也可能還會跌到2500、2400、甚至2300點……
我也不知道這段磨人的至暗時刻還要持續多久,可能一兩個月後就雨過天晴,絕地反轉了,也可能還要再熬上一兩年……
但我知道,現在買入這些藍籌股,睡得香~」
作為經濟成長性更高的新興市場,A股估值本就應比歐美成熟市場更高,但哪怕歐美經過這輪慘烈暴跌後,眼下估值依然比A股貴。
標普500指數PE17倍,PB2.7倍;
德國DAX30指數PE14.5倍,PB1.13倍;
連日經225指數PE都有13.2倍,PB1.3倍;
就連同屬新興市場的印度,這次暴跌後,MSCI印度指數PE還有16.42倍,PB則高達2.3倍。
現在全球主要股市中,比我A更便宜的,大概也就隔壁更慘的港股,同樣進入了少有的定投黃金時間,只不過港股的彈性(牛市爆發力)還是不如A股。
相比而言,歐美股市,特別是美股,雖然也經歷了慘烈暴跌,但估值依然不便宜。
越來越多專家表示,這輪危機的級別將超過08金融危機,直逼1929年的大蕭條。哪怕只看08年那次,標普500指數從最高點跌到最低點,前後用了17個月,跌幅58%。
而這一波大跌,標普500才跌了33%,耗時1個月。
不管你敢不敢抄底,反正我肯定不敢……
沒錯,不管和自己的歷史橫向對比,還是和全世界橫向對比,現在,都是我A開啟定投的黃金時間!
每次遭遇重大危機,工具理性都會告訴我們:
「看來這次,真不一樣」
但價值理性卻會告訴我們:
「太陽底下,從無新事」
愚蠢的人,會讓理性服從情感;
聰明點的人,會讓情感服從工具理性;
最有智慧的人,不僅會讓情感服從理性,還會讓工具理性服務價值理性。
既不恐懼,也不貪婪
定好計劃,嚴格執行
堅持定投,現金為王
靜待花開,必有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