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的直接罪魁禍首,竟然是漢朝皇帝的外孫

2020-11-14     後知後覺吳

原標題:五胡亂華的直接罪魁禍首,竟然是漢朝皇帝的外孫

很多人把五胡亂華的直接罪魁禍首,怪罪為「八王之亂」。

的確,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讓北部少數民族了可乘之機,紛紛南下。

中原大地,很多少數民族先後建立了政權。

北方大地從此戰火不斷,以至於生靈塗炭達300多年,漢人第一次面臨滅種之災。

「八王之亂」是歷史形成的。西晉最早的創始人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等人都經歷了曹魏政權,以至於西晉當時和後來的統治者都認為,自己能從曹魏手中奪取政權,其他外部大臣也能從自己手中奪取西晉的政權。

所以西晉的統治者,大力分封司馬氏,試圖利用血緣關係來維護西晉的統治,甚至是近親結婚。但過猶不及,太過於依賴司馬家族,造成了西晉末年,司馬氏各分封王的勢力過大,才有了「八王之亂」,才給了「五胡」亂華的機會。

「五胡亂華」的 「五胡」分別是:匈奴、鮮卑、羯、羌、氐。

大致分布圖如下:

「五胡」以北部的匈奴勢力最大。

匈奴這個耳熟能詳的民族,自春秋戰國以來,就和中原地區的國家,戰爭不斷,從未停息。到西晉末年,這時的匈奴已經不是原來純種的匈奴了,而是經過漢化的南匈奴。

北匈奴在東漢末年已經被曹操大帝趕到西亞的草原啃沙子去了。

南匈奴作為東漢的盟友,也被曹操分割在各地,統一管理,所以逐漸漢化了。

漢化最大的標誌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漢趙的第一任皇帝劉淵(?~310年),竟然是匈奴最偉大首領冒頓單于的後代 。很神奇,但戳穿了窗戶紙,就能理解了。

冒頓何許人也?舉個例子吧。

劉邦死了之後,冒頓給劉邦的遺孀呂后寫信說,咱倆都是寡居,都很孤單,我準備策馬揚鞭,即日起南下,和你雙宿雙棲,共解寂寞。

呂后的暴脾氣,世人皆知。結果呢?也只能一笑而過,當時的匈奴實力太大,西漢建國不久,還沒有實力和匈奴展開一場戰爭。此事,最後是漢朝送了劉氏的一位宗親之女,封為公主後,去和冒頓單于和親,方才罷休。

可見冒頓單于當時有多牛。

巧的是,劉淵正是這位和親公主和冒頓單于的後代。後期強大的漢朝把北匈奴打的屁滾尿流、滾到西亞去吃沙了。劉淵的祖先靈機一動,以劉邦的外孫後代自居,直接改姓劉了。

匈奴叱吒北部草原大漠,經歷多朝而不衰,最終成為五胡亂華之主力,可見並不是浪得虛名之輩,更不是頭腦簡單之流。乃是能屈能伸、機靈活泛、識時務者之俊傑也。

但「五胡亂華」中,最早對西晉發難的卻不是劉淵的匈奴,而是氐族。

「五胡」中,匈奴在北部草原一帶,非常強大,不必多說;鮮卑在東北包括北韓一帶,也很強大;略微不濟的姜族,也是占據了青海一代的霸主;羯族不是真正的名族,只是匈奴的一支罷了;而氐族,只不過是四川境內偏遠山區一個少數民族罷了。

在兩漢、曹魏時代,隨便一個刺史、諸侯,分分鐘就可以滅了的氐族,竟敢首先對中原地區的晉國發起挑釁,只能說明西晉末期有多弱了。

重點說劉淵——這位大漢天子的外孫子。

匈奴起兵的想法很簡單,也很有道理:「以前我們和兩漢、曹魏是兄弟,共同對付北匈奴,我們被分封,得到了實際利益。自從晉朝以來,他們給我們虛名,實際利益卻被司馬氏自己獨得。現在西晉衰敗,我們當然要建立自己的國家,光宗耀祖!」

表面上,劉淵和司馬氏的掌權者還是盟友、是兄弟、是下屬,這是劉淵的穩兵之計。

實際上,劉淵暗地裡動作很大,他一邊向司馬氏示弱,一邊積極整頓、召集人馬,積極備戰。等他完全準備好之後,戰爭開始了。

公元304年,劉淵自稱漢王,自稱是劉禪的後代,國號為漢——這就是匈奴的漢國政權(史上稱漢趙或者前趙)。劉淵真把自己當劉邦後代了,因為劉禪就是劉邦的後代嘛。

不僅用你的劉姓,還用你的國名「漢」。

公元308年,劉淵病死。

公元316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當時匈奴控制了幾乎整個中原。

從此,各少數民族陸陸續續在北方的中原地區建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五胡亂華」正式拉開帷幕。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五胡亂華

十六國

劉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prgxXUB2uKmW_kOVt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