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龍二虎三百羊,鴻章無奈下兩廣

2022-03-08     後知後覺吳

原標題:一龍二虎三百羊,鴻章無奈下兩廣

有人說李鴻章:「大清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1895年,甲午戰爭,李鴻章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失敗的原因很多,但李鴻章本人要背鍋。

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職務被免,弄了個商務大臣的閒職。

出國考察考察、搞搞水利工程之類的,至於國家大事,就不要參與了。

看起來,李鴻章的政治生涯基本結束了。

甲午戰爭(1895年)到八國聯軍進北京(1900年)這五年間,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光緒帝的維新變法運動。

二是義和團的興起。

表面上看,這是兩件事,實際上是緊密相連的。

光緒帝的維新變法讓慈禧傷心了——不聽話的皇帝,不是好皇帝。

慈禧就想著換一個皇帝,把光緒換成端王載漪的兒子。

端王載漪非常之開心,一心盼望著慈禧早日廢帝另立。

然而,眾位大臣,包括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榮祿等人,都不同意。

這些人不僅自己不同意,還說洋人也不同意。

洋人的確不同意清廷隨意換皇帝——洋人需要一個穩定的政權。

穩定的政權,有利於維護列強的既得利益。

一天到晚想著換皇帝,洋人們堅決不同意。

這讓慈禧很不爽,我自己的家事,你們這些外人也要管?

慈禧可不是個容易放棄己見的人。

特別是到了1899年,慈禧執意要「廢立」皇帝。

既然你們這群大臣不聽我的話,總有聽我話的人。

義和團正是聽慈禧話的人。

義和團本身的出發點是好的,自從洋人來了中國,社會再無寧日。

不僅燒殺劫掠,更是占我山河、魚肉我百姓。

只有將洋人趕走了,社會才能穩定下來。

所以,義和團挺清廷、挺慈禧。

端王載漪自覺不自覺的,和義和團站在了一起,成了利益共同體。

端王載漪正受慈禧寵愛,是朝中當紅的大人物。

端王載漪成了義和團真正的「老大」。

義和團有端王載漪撐腰、慈禧默許,甚至提出了要殺「一龍二虎三百羊」的口號。

一龍,即皇帝光緒。

二虎,即主和的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

三百羊,泛指朝廷里所有的主和官員。

李鴻章看出來了,在京城是沒什麼前途了,而且,夾在太后和皇帝之間,難受啊。

現在又來個義和團,不怕賊來偷,就怕賊惦記。

李鴻章不想年紀大了還翻車,巴不得早日放個外任。

恰巧,廣東的黑惡勢力越來越猖獗,兩廣總督譚忠麟掌控不了大局。

慈禧的心情是複雜的,兩廣總督位高權重,怕李鴻章龍入深海,再難掌控。

但李鴻章很顯然是支持光緒的,一定不能留在京城。

加上掌握軍權的榮祿也支持李鴻章南下。

李鴻章面見慈禧,為了讓慈禧統一自己離京,表示康有為、梁啟超的老家在廣東。老臣去了之後,爭取把他們抓捕歸案。

慈禧這才最終決定派李鴻章去廣東。

維新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長期在國外,壓根不回廣東老家,到哪兒抓去。

這只不過是李鴻章對慈禧表個決心——本人和維新派已經劃清了界限。

抓不到康、梁沒關係,可以挖他們的祖墳呀。

李鴻章乾脆把康有為、梁啟超的祖墳給刨了,也算給了慈禧一個交代。

清廷所謂廣東的黑惡勢力,除了真正的黑惡勢力,自然也包括革命黨。

前者屬於歷史遺留問題:

清軍入關後,「反清復明」的組織層出不窮,其中又以廣東為最。

比如洪熙官啊,方世玉啊,方世玉兒子方大洪(創立了洪門)。

到了清晚期,有些組織為了活下去,拋棄了政治口號,慢慢演變成了黑社會了。

後者的革命黨屬於新生事務:

有組織有紀律有目的,有文化有理想有手段。

前者好辦,李鴻章向朝廷要了先斬後奏之權。

上任總共不到半年的時間,李鴻章殺了好幾萬人。

至於賦稅問題,李鴻章乾脆放開了博彩業,從中抽大頭。

所有博彩行業必須在官府有備案,統一管理。

又掌握了局面,又有錢上交朝廷,李鴻章做官還是一如既往的沉穩老辣。

至於後者,李鴻章一度與孫中山眉來眼去,甚至讓孫中山認為,李鴻章是可以拉攏的「開明權貴人士。」

李鴻章只在兩廣總督任上呆了半年——

慈禧調他回去和八國聯軍談判了。

在洋人眼裡,李鴻章算是個人物。

(未完待續)

晚清的廣州

本文由寂寞火爐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7e63eb407ec676e46e90b9d3f6dfa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