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辦洋務,是被逼的。
先是兩次鴉片戰爭、然後是太平天國。
不是靠漢人的湘軍和淮軍,以及蒙古人僧格林沁,大清就早早的歇了。
洋務運動三十年,辦洋務的人比比皆知,有真有假,參差不齊。
最著名的有六個人:
滿人兩位:恭親王奕訢、瓜爾佳·文祥。
漢人四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張之洞年紀最小,但他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
大白話:只需要學習西方的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專制的政體絕對不可變。
張之洞認為,祖傳下來的封建理論體系、封建專制政體,無比完美。
那為什麼會被洋人蹂躪呢?
因為西方人懂得奇淫技巧——槍炮輪船之類的。
西方人,數十個國家,擠在一起,整天干架,不得不研究這些。
我天朝自古一體,很久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所以對奇淫技巧研究的少了。
以至於被西方人欺負。
只要我們學到了西方人的「奇淫技巧」,再加上無比完美的專制制度。
西方豈敢欺負我?我不滅其族類,就是我的仁慈了。
張之洞的理論自成一套體系,頗得清廷掌權者慈禧的讚許。
奕訢、文祥,貴族出身,不需要讀書。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馬上打天下,雖也有文采,但終究比不過張之洞——探花出身嘛。
張之洞雖然訓練過新軍,參與過戰爭,但沒有真正打過仗。
張之洞的一生都在研究兩件事:文章和洋務。
說到張之洞的文章,舉下例佐證。
張之洞邀請兩江總督劉坤一共同上奏的摺子:
《江楚會奏變法三折》,長達三萬字。
三萬字可都是繁體字啊,用毛筆蘸墨汁一個字一個字的寫在奏摺上,工工整整,而且不能有一個錯別字。別說寫了,構思也要構思很久吧。
此事,只有張之洞願意干、有能力干。
第一折:文化和人才培養。「設立文武學堂」、「酌改文科」、「停罷武科」、「獎勵遊學」,共四項。
第二折:內政整頓。官吏選任的方法必須改革;各省駐防的八旗應解散;旗人應自食其力。
第三折:軍事、經濟改革。振興農業、手工業;開發礦山、勸設工廠;制定「礦律」「路律」「商律」等政策;提出「行銀元,取印花稅,擴郵政」的構想。
張之洞辦洋務,有四大絕招:
辦工廠、練新軍、設學堂、派遊學。
張之洞的洋務具體行動:
辦工廠:
張之洞被稱為「武漢之父」,武漢的工業基礎,正是張之洞打下的。
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湖北槍炮廠、湖北織布局、紡織局、京漢鐵路等等。
練新軍:
湖北新軍是「新式」軍隊,有兩部分:張彪統制的陸軍第八鎮;黎元洪協統的第二十一混成協。合計人數:1.6-1.7萬人。
設學堂:
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華中農業大學前身)等。
派遊學:
張之洞在其名著《勸學篇》中有專門的論述:
出洋一年勝於讀西書五年,此趙營平百聞不如一見之說也。
入外國學堂一年勝於中國學堂三年,此孟子置之莊岳之說也。
張之洞派遣了大量留學生,基本都是公費。
張之洞認為「西洋不如東洋」,所以派往日本的留學生最多。
一是日本距離近,不僅路費少,還容易考學生的情況;
二是日文中文相似好懂,日本人已經將西學簡化了,更利於學習。
張之洞派出的留學日本的湖北學生,達數千人之多。
張之洞在湖北的洋務運動,對於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的意義:
辦工廠、練新軍、不僅使武漢成為當時全國排名前五的城市(上海、天津、廣州、北京、武漢)之一,還吸引了大量海內外人才,齊聚武漢。
為辛亥革命第一槍,夯實了經濟基礎和人才基礎。
沒有經濟基礎,人才不會來發展(參照今天的北上廣深)。
沒有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人才,革命只能處於會黨的原始階段。
張之洞的包容心很強,既然要走一條符合大清朝的有特色封建主義道路,就要有容乃大——對於革命者大量進入湖北新軍,張之洞一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湖北新軍,最終成了打槍辛亥革命第一槍的人。
這一槍打出來,全國響應,苟延殘喘的大清帝國終於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孫中山評價張之洞:「不言革命之革命者。」
篇外篇:
傳說北京的西山有十戾,修煉千年後通了人性。
十戾轉世投胎為到清朝:
獾為洪承疇;多謀善變,追隨權貴。
鶚為吳三桂;虎背熊腰,把持朝政。
熊為多爾袞;鶚一出現,必有戰亂 。
驢為海蘭察,畢生忠誠,好似犟驢。
豬為年羹堯,本性兇猛,慾壑難填。
狼為和珅;兇殘狡詐,本性貪婪。
狐為慈禧;狐媚惑主、擾亂朝綱。
蟒為曾國藩:有銀屑病,傳為巨蟒。
猴為張之洞;體型瘦小,多動少眠。
蟾為袁世凱;五短身材,走路八字。
本文由寂寞火爐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