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為將有,北洋六鎮的看家本領

2022-06-02     後知後覺吳

原標題:兵為將有,北洋六鎮的看家本領

歷史就是傳承,「兵為將有」也非袁世凱的北洋六鎮首創。

兵為將有,始於曾國藩的湘軍。

太平天國聲勢浩大,來勢洶洶,很快與清朝分疆裂土,獨霸半壁江山。

腐朽的清廷八旗子弟兵,早被大煙和躺平掏空了戰鬥力,無力抵禦太平軍。

朝廷一紙令下,各地方的「團練」開始了。

曾國藩在湖南組建湘軍時,表面上以勤王忠君為建軍宗旨,實際上呢?

勤王忠君一直以來就是一句空話,曾國藩豈能不知。

空話是說給上面聽的,帶兵則要有實實在在的策略。

主要原因還有,朝廷不給一分錢餉銀,自己出錢練兵,這些兵當然是我自個兒的。

曾國藩自己出錢練兵,所以兵為將有。

袁世凱讓清朝出錢練兵,依然要求兵為將有。

這就是超越。

曾國藩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歷史特點,製成了幾條帶兵的看家本領:

一是改世兵制為募兵制。

二是改「兵為國有」為「兵為將有」。

三是改「朝廷任命」為「官職私授」。

四是改「國庫發餉」為「軍餉自籌」。

五是改革營制,嚴格營規軍紀。

曾國藩成功了,其弟子李鴻章描葫蘆畫瓢,創建了淮軍,也成功了。

袁世凱最早出身於淮軍將領吳長慶處,自然深得「兵為將有」精髓。

甲午戰爭失敗,清廷無奈之下編練新軍,袁世凱靠著家裡的關係和抱李鴻章大腿,成了小站練兵的負責人。

小站練兵名氣很大,實則最多時人數只有7000人,很多人還是淮軍留下的舊部。

在榮祿下轄的五支主力部隊中,袁世凱的這支部隊,算不上戰鬥力最強的。

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只是初試牛刀。

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袁世凱在山東任巡撫,其麾下小站練出來的武右軍躲過一劫。

袁世凱成為唯一有精銳軍隊、可以拱衛京畿的實權派巡撫。

清朝不得不重用袁世凱。

1901年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成了實權派封疆大吏。

袁世凱這才開始大量練兵,最終練成了北洋六鎮,人數達數萬人,成了大氣候。

袁世凱不信任原有的滿人和綠營的「兵油子」,所以在社會上大量募兵。

對外募兵的條件:

良民,19-25歲,身高不低於四尺八寸,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

朝廷軍隊,本應忠於朝廷,袁世凱不這樣想。

他親手或親自到現場監督,將每個士兵的兵餉發到每個士兵的手上。

他親自辦軍事學堂,凡是表現好的士兵,直接送到學堂進修。

學堂表現好的,公費送歐洲軍事學校進修。

袁世凱練兵三大招:新兵、新武器、舊思想。

袁世凱向下屬和士兵們灌輸「兵為將有」的思想:

你們是我袁世凱的招來的兵,吃我的、喝我的,我還給你們發工資,我比你們的親爹都親,你們必須聽我個人的。

有奶便是娘,是至理名言。

在北洋軍一句話:只知袁宮保,不知大清朝。

袁世凱在北洋六鎮搞個人崇拜,成了北洋六鎮的領袖。

袁世凱為什麼要這樣做?

清朝是滿族人的清朝。漢臣的普遍下場,袁世凱歷歷在目。

如果沒有自己的私家軍,袁世凱早晚被清朝宗室整死。

袁世凱靠著北洋「私家軍」一步步走上人生巔峰。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一盤散沙,但他曾經的手下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等等,都成了一方之主。

何也?

都在貫徹袁世凱的「兵為將有」。

領袖已死,各自為政;爭權奪利,逐鹿中原。

中正不出,誰與爭鋒?

本文由寂寞火爐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

北洋軍閥合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0c47b7b5999d0711bd2d15858d76f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