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實行內閣制首相,前首相,也是首相。
伊藤博文比李鴻章小18歲,年輕時,一值視李鴻章為追趕目標。
伊藤博文代表的是日本,李鴻章代表的是大清帝國。
即日本一直視超過我中華為追趕目標!
日本作為一個國家有什麼?
獨特的地理環境——四周都是海洋,相對安全,外國不容易入侵。
日本作為一個國家沒什麼?
沒資源——全是火山島和地震帶,平原地區既少又小。
靠山靠不住,火山經常爆發。
靠地地不足,不足以養活大量人口。
於是日本人就愛出海大魚,以勉強維持生活。
日本人糧食吃的少,魚吃的多,特別是生魚。
所以,以前的日本人個子很矮。
1900年左右,日本男性平均身高不到155厘米,女性就更矮了。
對大陸平原的萬畝良田,日本人垂涎了上千年。
自唐朝起,主動低下頭來學習,學了我們上千年。
從明朝起,日本開始蠢蠢欲動,騷擾我沿海邊境。
日本人騷動的心,是擋不住的,是民族自卑感的迸發使然。
所以侵略朝鮮、侵略大陸,是日本人自己都擋不住的自覺。
不狠狠揍日本一頓,日本人會認為全地球、全宇宙都是他們的。
明治維新,幾十年時間,日本國內形勢一片向好——
有個奮發圖強的天皇,有個資本主義的內閣制;
有一群忠心耿耿的大臣,有一支逐步壯大的軍隊。
但國家實力依然不如大清帝國,畢竟規模在那兒。
所以,激進的日本領導層急需一場對大清國的戰爭,對內證明維新變法是無比正確的,對外向列強證明日本已經崛起,劃分世界,必須有我一份。
甲午戰爭在這種背景下發生,所以實力占優的大清國難贏。
戰火燒過鴨綠江,日本陸軍進軍遼寧,眼看要打進北京城。
慈禧和大清朝廷慌了。
比慈禧和大清朝廷更慌的,是日本天皇、首相伊藤博文和日本政府。
集全日本之力於此役,日本國庫,包括普通百姓囊中已經被掏空了!
萬一慈禧往南、往西撤退,組織節節抵抗,集全大清之力抗敵,日本就玩完了。
日本軍隊不被清軍打敗,也會被自己打敗——日本國內就會首先頂不住!
特別是,列強也不可能讓日本南下。
山東是德國的地盤、蒙古是俄國的地盤、長江中下游是英國的地盤。
北京有各國使館,天津是各國共占。
哪個國家是日本惹得起的?
即使日本占領北京又如何?只是個燙手山芋。
但日本人生性就是個賭徒——賭大清國必然求降。
所以日本迅速消滅北洋水師,控制了黃海制海權。
至於陸軍的進攻,步伐卻不快,而是以施壓為主。
在列強的「調停下」,甲午戰爭結束,日本和大清簽訂了《馬關條約》。
日本人獲得了大量戰爭賠款,伊藤博文徹底鬆了一口氣。
作為日本第一、五、七、十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對日本的貢獻,主要有兩點:
一是建立了立憲制度並健全之。
二是甲午戰爭打敗了大清帝國。
1896年,因為堅決反對和俄國開戰,伊藤博文下台。
此事也側面證明,甲午戰爭時的日本國力不是很強。
即使打敗了大清帝國,士氣正旺,日本也無力、不敢和俄國開戰。
又發展了十年、等待了十年,到了1905年,日本才敢和俄國開戰。
1906年,伊藤博文被委任為朝鮮(已經改名為大韓帝國)第一任統監,成了朝鮮的「太上皇」。
1907年,伊藤博文強迫朝鮮解散軍隊,逼迫朝鮮皇帝李熙退位。
這樣做,徹底惹怒了朝鮮人民。
在被日本占領的朝鮮土地上暗殺伊藤博文,機會很小。
但伊藤博文和俄國財政部長要在哈爾濱談事情,機會就來了。
朝鮮義士安重根,在哈爾濱火車站連開三槍,送伊藤博文去見上帝了。
安重根心裡可能是這樣想的:
「是否原諒這位罪惡的日本首相是上帝的事,我的任務是送他去見上帝。」
本文由寂寞火爐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
伊藤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