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度僅有二十年的兩次鴉片戰爭(1840年和1860年),把腐朽、昏聵、老邁的大清帝國爆錘了兩次。
咸豐十一年 (公元1861年),痛定思痛,清朝開始了最早的新軍練兵。
主要的目的是守護紫禁城及周邊,和保家衛國無關,所以規模不大。
光緒初年(公元1875年),新軍改設官制,規模開始壯大。新軍開始使用新式槍炮,分捷、勝、精、銳、健、利六個營,總名「威遠六營」。
名字很霸氣,戰鬥力很一般。
甲午戰爭(1895年)清朝戰敗,一代明臣李鴻章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的淮軍遭到裁撤,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朝廷急需新的軍事力量誕生。
軍機大臣、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末代皇帝溥儀的外公,榮祿的武衛軍應運而生。
1898年,按朝廷的指示,榮祿編定了「武衛軍」。主要還是為了保護京畿要地。
武衛中軍。
武衛中軍的統帥為滿人,士兵絕大部分是八旗子弟,即滿人。
這支部隊由榮祿親自管轄。
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時,這支軍隊尚在組建,未參與。
武衛中軍在榮祿死後,被改編為清朝御林軍,最後被袁世凱收編,成了北洋六鎮的第一鎮。
武衛前軍。
武衛前軍由武毅軍組成,武毅軍原隸屬於淮軍,由李鴻章的弟弟李昭慶組建,後來長期由淮軍將領葉志超,聶士成率領。
甲午戰爭時,葉志超臨陣脫逃被查辦,作戰勇猛的聶士成被提拔為武毅軍統領。淮軍被裁撤後,武毅軍被編入武衛軍。
武衛前軍有淮軍的基礎,裝備不錯,作戰力也不錯。
抵禦八國聯軍入侵時,被部署在蘆台及天津一帶,這是清軍的第一道防線。
主將聶士成被義和團和清廷冤枉,只求死在戰場上,果然在作戰中陣亡,武衛前軍被打散。
「北洋三傑」之一的馮國璋最早也是武毅軍出身,後率領武衛前軍的殘舊部投靠了袁世凱。
武衛後軍。
武衛後軍是左宗棠收復新疆時的甘軍部隊,也是久經戰場的老部隊了。
抵禦八國聯軍入侵時,主要任務是護送慈禧太后西逃。
武衛後軍後來留置在了西北。民國時期西北的馬家軍,前身就是武衛後軍。
武衛左軍。
武衛左軍是為了鎮壓捻軍而在河南地區組建的。
抵禦八國聯軍入侵時,武衛左軍參加了天津作戰,損失慘重未能保持建制。
後來成為一支獨立於北洋軍體系的派系。
民國時期河南的宏威軍、張勳的辮子軍、安徽的定武軍等,都是武衛左軍留下的「後裔」。
武衛右軍。
武衛右軍即袁世凱小站練兵,練出來的部隊。
非常幸運,八國聯軍入侵時,武衛右軍隨袁世凱在山東鎮壓義和團。
袁世凱時任山東巡撫,八國聯軍入侵,袁世凱又加入了「東南自保」。
從而躲過了「庚子國難」,成為武衛軍中唯一保存完整建制及裝備的部隊。
1900年,庚子國難前後,袁世凱以小站練兵為基礎,已經編成了北洋常備軍三鎮。
袁世凱在甲午戰爭中,見識過日本軍隊的厲害。認為日軍師團作戰勇猛,故他的新軍基本採用了日本陸軍的編制。
他以鎮為新軍的基本作戰單位,每鎮約一萬叄仟人。
1900年,八國聯軍從海上入侵京津,榮祿的武衛軍慘敗,幾乎消失殆盡。
在慈溪敗走西安的路上,留守的榮祿被載漪、端王等人排擠。
不久後,榮祿鬱鬱而終。
唯一保存下軍事實力的袁世凱,開始走上窮兵黷武之路。
組建了極其牛叉的「北洋六鎮」。
1903年,袁世凱籌集經費,讓王士珍負責招募常備軍,共12營,在保定成鎮。
這是最早的以鎮為單位的新式陸軍。此為北洋第一鎮。
同年不久,袁世凱以四個馬營為基礎,募兵組建了北洋第二鎮。
1904年,袁世凱以當初在保定的「巡警營北段」為基礎,組成了北洋第三鎮。
1905年初,袁世凱將武衛右軍部分主力、自強軍主力、第三鎮部分精銳等,組成北洋第四鎮。
武衛右軍,是袁世凱小站練兵的班底;
自強軍,是劉坤一曾全力打造的精華;
此兩者強強聯手,該鎮成為當時最強大的一鎮。
1905年中,袁世凱從第4鎮抽調部分人員,與在擔任山東巡撫時期操練的武衛右軍先鋒隊,組成了北洋第五鎮。
二、三、四、五鎮都有了,另外兩鎮何在?
原來榮祿籌備的「御林軍」武衛中軍擴建成了北洋第一鎮。
儘管建鎮最晚,戰鬥力一般,但人家畢竟頂著皇家貴族的「尊貴」頭銜,當然要當北洋第一鎮!
所以,原先的北洋第一鎮改成北洋第四鎮,原先的北洋第四鎮改成北洋第六鎮。
至此,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全部建成。
北洋六鎮分布情況:
北洋第一鎮的前身是「御林軍」武衛中軍,以八旗子弟為主,首任統制官鳳山,駐守於北京北苑仰山窪。
北洋第二鎮的前身是北洋常備軍的左鎮,是清末新式陸軍中成軍比較早的一鎮,首任統制官為王英楷,駐守河北唐山附近的遷安。
北洋第三鎮的前身為北洋常備軍第三鎮,該軍以北洋常備軍左鎮的一部分和右鎮的一部分為基礎擴建而來,是北洋六鎮中成軍最快的一鎮,首任統制官為段祺瑞,駐守河北保定。
北洋第四鎮的前身是北洋常備軍右鎮,首任統制官為吳鳳嶺,駐守小站和馬廠。
北洋第五鎮的前身是袁世凱山東的新軍訓練營,首任統制官為吳長純,駐守濟南。
北洋第六鎮的前身是王士珍籌建的,首任統制官自然為王士珍,駐守北京的南苑、海淀。
北洋六鎮的一把手,除第一鎮的鳳山是來自漢軍鑲白旗,其他五人都是是袁世凱的人。
第二鎮的王英楷,早在1895年就已經加入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是袁世凱組建北洋軍的早期骨幹。
第三鎮的段祺瑞,在小站練兵時便追隨袁世凱,他的繼室夫人是袁世凱的義女。
第四鎮的吳鳳嶺,是袁世凱家奴的兒子,在袁家長大,是袁世凱親自帶出來的。
第五鎮的吳長純,是袁世凱的老上司、父親的結拜兄弟、領路人吳長慶的族弟,淮軍時期就與袁世凱相交。
第六鎮的王士珍,和段祺瑞一樣,都是「北洋三傑,」跟袁世凱的關係自不用說。而且,早在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時,王士珍就是他的軍事參謀。
北洋六鎮,基本被袁世凱掌控!
(未完待續)
八國聯軍
本文由寂寞火爐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