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了解義和團是怎麼來的。
義和團的出現,尚在太平天國之前。
只不過太平天國建立了政權,縱橫長江中下游,輝煌了十幾年。
相比之下,小打小鬧的義和團,就像清末的很多民間會黨一樣,不起眼。
何為民間會黨?
老百姓吃不上喝不上,為了活下去而秘密結社的一種行為。
比如漕幫、鹽幫、小刀會等。
為了生存下去,有時候也不得不做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
於是常常被清朝官方定義為黑社會性質(流行說法:有組織犯罪)。
黑社會還是白社會,不重要;活下去,才重要。
義和團主要活躍于山東、直隸一帶,以山東人為主。
直隸即京津地區,魚龍混雜,因為全國各地人都有。
山東乃孔孟之鄉,讀書多,明事理,對待壓迫從不含糊。
義和團最初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就像天地會一樣。
但「反清復明」不再符合時代潮流了,因為洋大人來了。
洋人占土地、蓋教堂、傳播西方開放思想,不僅引起群眾不滿,士紳也不滿。
洋人信耶穌,要男女平等、一夫一妻、要開廠挖礦霸占土地。
士紳的存在基礎——三綱五常及占有土地,都被洋人衝擊了。
所以士紳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都支持義和團「扶清滅洋」。
怎麼支持?錢和糧就是最大的支持。
這就有好處可賺了,義和團本就是為了生活,順理成章的把「反清復明」改成「扶清滅洋」!。
支持義和團的代表人物:山東巡撫毓賢。
沒有毓賢的支持,義和團發展不起來的。
沒有士紳地主和官府的明著、暗著的支持,義和團發展不到京城去的。
路費都湊不齊,還敢扒電線桿?
電線桿是洋人豎起來的,世非吉祥的物品,要扒掉!
後來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加大鎮壓力度,義和團再也沒有起來過。
其次要了解慈禧的心態。
戊戌變法,一開始的時候,慈禧並無太大意見。
甲午戰敗,丟人啊,慈禧作為最高領導人,面上也無光。
如果通過適當的,是適當的改變,讓大清強大起來,也是慈禧樂於見到的。
再次要了解光緒的心態。
誰願意當一個傀儡,更何況是傀儡皇帝。
慈禧只是姨媽,親媽還在醇親王府里呢。
姨媽和親媽,隔著一層,那是完全不一樣的。
1898年,光緒已經28歲了,想想康熙大帝,15歲擒鰲拜、23歲平定三番。
光緒很鬱悶。
好不容易得到慈禧首肯,同意變法,光緒帝很激動。
變法一共103天,發布了200多道聖旨!
光緒帝和維新派一起,把夢想放在了聖旨上。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晚清朝廷、各地方官員已經腐敗至骨髓,幾乎沒有人支持變法。
新法實施就意味著,沒辦法貪污受賄了呀。
至於打不過日本?可能會被滅國?
和我們守舊派有什麼關係,我們守舊派要保住既得利益。
沒有了既得利益,就沒有了銀子和女人!
至於普通群眾,根本就不知道皇帝在幹嘛、想幹嘛。
沒有群眾基礎,一切運動都是紙老虎。
僅僅靠維新派的一腔熱血、皇帝的聖旨,只能是美夢一場。
最後要了解帝國主義列強的心態。
列強基本都支持維新變法。
有那麼好心?
不是好心。因為再不變法,國貧民弱,簽的不平等條約豈不就成了空文一張?
列強是要從清朝掠奪原材料、壓榨廉價勞動力,還要把清朝變成商品傾銷地。
群眾一點購買力都沒有,列強的富貴從而何來?
所以列強既要清朝聽話,也要清朝變的富一點。
即便是豬,也要養肥一點再殺,否則無肉。
如果是牛,就要一直養著,慢慢擠它的奶。
清朝政府一定要穩定,穩穩的替帝國主義看守這片碩大的殖民地。
慈禧要廢了光緒帝,令列強不滿。
列強管天管地,都要管到我家裡來了,慈禧無法接受。
慈禧收到風聲,列強不僅要支持光緒帝變法,還要讓慈禧下台。
下台?那就意味著「死亡」。
我能囚禁光緒,光緒就能囚禁我。
此乃生死存亡之秋也!
怎麼辦?趕緊轉移矛盾!
義和團正是最好的工具,恰好朝廷也無力鎮壓。
就讓義和團和洋人們拼個你死我活吧。
向11國列強宣戰,此乃一石三鳥之計:
一是讓洋人看看,清帝國到底誰說了算。
二是鎮壓義和團這群亂民賊子。
三是成功轉移帝後之間的矛盾,即使廢不了光緒,也不會被他取代。
八國聯軍進北京,也有目的:
一是向慈禧炫耀武力,讓大清朝廷乖乖聽話。
二是要滅了反對、殺害洋人的義和團組織。
於是,德國公使被殺、日本書記官被殺,成了最好的出兵理由。
八國聯軍,從海上氣勢洶洶的來了。。。
慈禧千算萬算,沒有算到義和團和榮祿的「北洋三軍」如此不堪一擊。
袁世凱在山東虛與委蛇、按兵不動。
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在南方,不僅紋絲不動,還搞個「東南互保」。
萬一慈禧光緒被害,張之洞準備推選李鴻章為「大總統」,統領局面。
這群地方實力派,都是漢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被趕出京城、流浪西安,是慈禧萬萬沒有想到的。
地方實權派的做法,讓慈禧反抗列強徹底死了心。
從此之後,慈禧對待洋人只有一個辦法了: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徹底慫了。。。
八國聯軍進北京
本文由寂寞火爐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