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萌娃走紅網絡:超暖心的孩子,是用愛養出來的

2019-11-29     羔太太育兒

作者:羔小羊

「痛嗎?寶貝?」

「不痛,忍一忍就可以了。」

最近看了3歲萌娃小翔寶的視頻,心都被暖化了。

腿受傷出血了,自己拿棉簽擦拭傷口,還安慰媽媽:「你好心疼我對不對?沒事的,用消毒水擦一擦就好了,我下次會注意的。」

去商場,在喜歡的玩具面前駐足,卻說不要,因為「我家裡有太多玩具了,我不能太貪心。」

會給媽媽剝蝦:「因為你辛苦了呀。」主動幫媽媽搬快遞箱:「因為我是大力士!」

還幫生理期的媽媽泡熱水腳,關心地問:「媽媽,感覺你肚子好一點了嗎?」

媽媽說:「還是好痛。」小翔寶便喊到:「爸爸,充點紅糖水給她喝!」爸爸倒了水,他馬上接過來遞給媽媽:「請喝,用勺子喝哦。」

簡直是太貼心!太懂事了!

大家紛紛羨慕:

「為什麼會有這種神仙小盆友!!」

「哇哇哇,想生個寶寶,像這樣子的,太暖心太愛了!」

網友順子說:「一個優秀的寶寶背後,一定有一個好的教育。」

一個有愛的寶寶背後,一定有著愛的教育。

翻了萌娃小翔寶媽媽的微博,也能看出來,這孩子妥妥在愛中養大!

什麼樣的愛,會養出超級暖心懂事的孩子呢?


01

懂得表達的愛

家庭教育專家牛琳說,要教孩子懂得愛,也要學會表達愛,要為孩子創造表達情感的機會,讓孩子學會感恩。

小翔寶的父母在這點上做得很好。

有次,翔寶被批評後,說要換一個溫柔的媽媽。

媽媽說:「我的心都碎了。」對翔寶講述懷他的辛苦,一直到剖腹產疤痕,告訴他:「媽媽很愛你,你怎麼能換媽媽呢?」

翔寶哇地哭了,緊緊抱住媽媽:「媽媽我好難過,好心疼你,我再也不說換媽媽這種話傷害你了,媽媽我愛你。」

父母敢於表達感受,會讓孩子更理解父母的愛,也能更好地學會表達。

有次翔寶起床,爸爸已經上班離開,就打電話給爸爸:「我是你的寶貝,我現在很傷心難過,你忘記擁抱我就走了。」

爸爸非常溫柔地解釋:「那是爸爸怕吵醒你,才沒有擁抱就上班去了。」又說:「爸爸愛你喲。」小翔寶馬上回應:「寶寶也愛你。」

父母懂得表達愛,孩子才會感受與回饋愛。

前兩天,離家出走的14歲杭州女孩終於被找到,很慶幸平安無事。

女孩離家的原因,是因爸爸說:「再玩手機把你扔掉!」

原本爸爸想表達的,不過是先做作業,再玩手機。可話一出,孩子只覺得:「爸爸不想要我。」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愛的匱乏。

父母用錯的方式表達愛,就會讓孩子內心產生這種匱乏感。

許多的孩子,之所以令大人覺得頭疼、難管,往往不是孩子本質不乖,而是孩子生活在愛的匱乏感中。

《少年說》中有一個女孩和媽媽的對話:

媽媽說:「我知道你的辛苦,你每天回來那麼晚,媽媽怎麼能不知道呢?」

女兒說:「可是我感受不到,我就是覺得你不愛我了。」

《兒童愛之語》書提到:「父母要學會用孩子能接受到的方式去表達愛,因為孩子能感受得到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常對孩子說愛,表達自己的感受,才會使父母的愛成為源泉,從孩子的生命滿溢流出。


02

用心教導的愛

小翔寶 的懂事,離不開父母隨時隨事的教導。

參加報紙義賣活動,有人買下報紙後,媽媽提醒:「應該說什麼呀?」他馬上說:「謝謝!」

媽媽又提醒:「把報紙遞給叔叔。」還強調「雙手遞給叔叔。」

正因為媽媽花心思在孩子身上,隨時用心教導孩子,孩子才擁有高情商。

義賣時被拒絕,不僅沒生氣沮喪,反而主動說:「沒關係!」

當老師上完體能課後隨口說:「今天天氣好熱,流了好多汗!」翔寶馬上接了水,端給老師說:「老師,你要多喝水哦,不然會變成蘿蔔乾的。」

網友Kookoui說:「好帶的孩子,父母付出得更多。」

用心的付出,才會關注孩子的內心,才能懂得什麼時候放手,什麼時候給孩子幫助。

才會細心幫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教導孩子如何面對困難、表達需求。

前陣子,5歲多的女兒很愛大喊大叫,還總舔人,說當小狗。去親戚家做客也如此。

我竟不知道她何時有了這些習慣。才意識到,自己好多心思花在了別的地方。我開始調整,用心關注孩子。

當她遇到事情時,教導她如何有效應對。也用規則制定法幫她改掉當小狗舔人的習慣。

很快,她完全改變了過來,情緒變得非常穩定。

遇到困難她會說:「我想個辦法吧。」會自言自語說:「要把東西放好,免得媽媽不好收拾。」

口頭禪也重新變成了:「好的,媽媽。」「我愛媽媽。」

陶行知說:「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

不要在孩子年幼時,忽視了教導的責任。

更不要小時不教,等孩子長大後,又回過頭來嚴格壓制孩子。

當孩子被這樣對待,不會感受到愛,只會覺得被控制,想要反抗。很多悲劇發生,正是因此。


03

順序正確的愛

家庭排列系統創始人海靈格說:

夫妻倆要親密並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間位置,形成穩定的等腰三角關係。

就像作家王怡告訴兒子說:爸爸的寶貝是媽媽,媽媽的寶貝是爸爸,爸爸媽媽的寶貝是你。

翔寶家就有著這最好家庭的模樣。

翔寶在電話中對爸爸提到媽媽總是「你老婆」。

父親節時,他對爸爸說,媽媽說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帥氣最厲害的男人。

我爸爸說男生要學會保護女生,所以我每天出去玩,都要保護好女生,要保護好我的媽媽。

爸爸每天很忙,他放下工作陪我講故事,陪我睡覺。

今天是父親節,爸爸我祝你節日快樂,我愛你,爸爸。」

媽媽曾說,孩子會知道給媽媽倒紅糖水,是因為看見爸爸這樣做。

而當翔寶因為爸爸不榨西瓜汁哭了,媽媽沒有去質問爸爸,反而與翔寶談心。

鄧超曾發微博:「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團火。」

媽媽信任爸爸,在孩子面前稱讚爸爸,講述爸爸的辛苦;爸爸教導孩子要保護媽媽,說媽媽是公主,以身作則去愛媽媽。

被這樣的愛點燃的孩子,又怎麼會不懂事體貼呢?



04

尊重信任的愛

尹建莉說:我對我女兒的培養,從技術層面上來說,無非就是從小培養了她的閱讀興趣,剩下的就是給她自由,一切讓她自己來安排。

讀初中時,每天兩集《還珠格格》,她允許女兒看,因為「那個年齡的小女孩誰不喜歡看呢?」只是讓她自己做好安排。

回家後要吃飯、練琴、寫作業、看電視,為了每樣都不落下,最後女兒自己選擇吃飯前練琴,邊看電視邊利用廣告時間寫作業,沒想到每次作業都完成得很好,電視也一集沒落下,還提高了女兒學習的專注力和高效性。

而萌娃小翔寶的視頻中,特別觸動我的,是每次翔寶為媽媽做了什麼,媽媽都會像對待大人一樣,認真地說:「謝謝,謝謝你。」

當翔寶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媽媽總是溫和地說:「好。」

遇到事情,媽媽都會先交流和詢問:「發生什麼事了?」「需要我幫忙嗎?」

當翔寶說不需要時,即便是受傷了流血了,媽媽也都會靜靜在旁邊看著,不會插手。

給孩子足夠的尊重與信任,孩子才會成為懂得責任與擔當、愛與感恩的孩子。

電視劇《櫻桃紅之袖珍媽媽》中,笑笑十分嫌棄袖珍媽媽,還請別人假扮媽媽參加家長會。

但她一開始並不是這樣。

小時候,她特別維護媽媽。有天老師舉例時取笑了袖珍媽媽,笑笑衝上講台咬老師。

媽媽只聽了同學告狀,就一巴掌打在笑笑臉上。

從此她變了,不僅不再維護媽媽,反而越來越嫌棄媽媽。

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中寫道:「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孩子的內心柔軟而脆弱,需要父母用尊重與信任,給予愛的養分。

不知感恩的孩子,並不是天生就白眼狼。

暖心有愛的孩子,也不會一蹴而就天生懂事。

著有《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的劉稱蓮說,要用心用愛陪伴孩子成長,在生活中教會孩子成長。

當父母真正花心思對待孩子,給孩子所能感受得到的愛。被愛夠了的孩子,就會自然而然主動體貼人,就懂得給予他人理解和配合。

這樣被愛養出來的,超級暖心懂事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會受歡迎,進入社會也會遊刃有餘。

而為人父母者,必因今日愛的付出,獲得滿滿的欣慰與滿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SunwG4BMH2_cNUgLJ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