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羔小羊
01
記得疫情之前,有一回去婆婆家,在小區樓下,遇見了印象深刻的一幕:
一個1歲多走路搖搖擺擺的小男孩,後面是一手端飯菜、一手拿勺子的奶奶,緊跟著男孩的腳步,隨時試圖喂上一口飯。
旁邊是護著小男孩走路的媽媽,媽媽也一會說一句:"寶寶再吃一口吧,飯菜都涼了。"
奶奶說:"孩子這碗飯都吃了快一天了,根本不認真吃,就想玩。"
我啞然,有奶奶和媽媽這樣追著喂飯,孩子哪裡會認真吃飯呢?孩子只會覺得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去哪就去哪,也根本不會餓著。
因為奶奶和媽媽隨時會跟著,甚至把飯菜端到小區,生怕餓著孩子一口。
這是出於奶奶和媽媽對孩子的愛和心疼,可是,這樣的愛卻未必對孩子是好事。
沒有節制的愛,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遠超我們的想像。
就拿沒有節制的喂飯和飲食來說,這是出於好心,可是卻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孩子是否真的吃飽了?是否應該建立孩子的規律飲食?是否應該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是否真的對孩子的身體有益?
遠方親戚家有一個小男孩,12歲時,已經有近200斤了,已經嚴重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
可事實上,他出生時也不過6斤多,是個正常標準的小男孩。
只是,媽媽和姥姥總是害怕他沒有吃飽,總是不停地給他喂飯,即使他說自己已經吃飽了,她們總還要喂上一小碗。
就這樣,孩子的胃越撐越大,到最後,是完全不受控制,孩子吃再多東西都覺得依然很餓,體重更是不停飆升。
現在,全家人聽了醫生的話,又開始給孩子減肥,控制孩子飲食,可是孩子真的覺得餓啊,餓得發慌和難受,就是想吃,痛苦得不得了。
從孩子開始吃輔食了,父母就要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吃飯,每餐吃飽,下桌收碗,而不是一直到孩子讀小學了,還在喂飯。更不是不聽孩子的聲音,執意按照自己認為的孩子是否吃飽,強行要求孩子繼續吃飯。
明明都知道"飯吃八分飽",可到了父母對待孩子,總擔心孩子沒吃飽,不長個,總想要把孩子的胃喂成20分飽。
這實在是無節制的飲食,無節制的愛啊,傷害的不僅是孩子的胃,也破壞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不能儘早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也沒有學會承擔責任。
02
在綜藝節目《我最愛的女人們》中,有一期,袁少傑的媽媽講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改變。
她的話驚呆了所有人。
她說:"我應該更多關心他們。"
袁成傑哭笑不得,說:"媽媽,您是不是說反了?您關心我們夠多了。"
媽媽認真地回答:"我應該更多關心你們的身體。"
節目組安排幾家人的小兩口外出買菜,留媽媽在家。張倫碩夫妻倆先回來,當時袁成傑的媽媽正好在他們家,就對張倫碩說:"我早上很想拜託你們帶著他們的,我怕他們找不到地方。"
張倫碩愣了一下,說:"阿姨,放心吧,他們都是成人了,沒事。"
袁成傑35歲了,媽媽還擔心他會走丟。而她事無巨細地做完所有家務,管小兩口的一切,卻還是說關心他們太少了。
很多網友評論說袁成傑不夠關心媽媽,實際上是媽媽用無節制的愛,堵住了孩子表達愛的機會啊。
我認識的一位阿姨,和袁成傑媽媽很相似,她為兩個兒子付出了一切,把老家的房子賣了,給兒子們付首付,又兩邊幫著帶孫子。
不管在哪家,她都盡心盡力,包辦一切家務,什麼都不讓孩子們操心。
可是換來的卻不是孩子們的心疼和愛戴。孩子們對她的付出理所應當,每次只要她在,誰都不會想著做飯洗碗。
而她的身體有什麼不舒服,孩子們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甚至,還為她究竟對誰更好而爭執,或者有時連合起來怪她沒有本事,不能給他們更好的生活,讓他們比別人多次很多苦,走很多彎路。
阿姨確實讓他們走彎路了,但這彎路不是給得太少,而是給得太多。
哈佛理念美藤教育專家鄭托尼老師說:"如果不想把孩子養成白眼狼,千萬不要替孩子做得太多,不要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要去教導孩子懂得感恩。"
知乎網友問:"怎樣改變母親無節制的為孩子付出的習慣?"講到:"母親對我們的付出太多了,讓我感到壓抑。我希望她有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希望她能夠愛自己多一些。希望很多事情是同我們商量著來,而不是一味地把她認為最好的給我。"
父母對孩子無節制的付出,換來的並非是孩子的感恩,這是因為,這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孩子感受到的也不是父母的愛,而是一種剝奪與壓抑啊。
父母過多的付出和包辦,剝奪了孩子自己體驗生活的感受,剝奪了孩子的成長樂趣,也使孩子的內心感覺到不被信任。
正如一位網友文中所言:"孩子都要自我的,自我哪怕是走些彎路,也有快樂。但你直接給予了,墊平了,讓她索然無味,她就煩燥、不會領情的。恨不得你消失!"
有節制的付出,是父母根據孩子的年齡,孩子越大,越放手,讓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們主動尋求幫助的時候,才伸手幫助。
這樣的愛,帶給孩子們的會是真正的成長,也會是真正的感恩父母之情。
03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講了一個比喻:"我們給花澆水、施肥,看它慢慢成長而感到快樂,這是愛。我們把一朵花掐下來,放到自己的口袋裡帶走,這叫占有!"
父母對孩子無節制的控制,就是占有,是一種非愛行為。
北大畢業的高材生王猛曾經萬字控訴自己的父母,拉黑自己的父母9年,離家不回12年,只因為父母對自己的控制。
中學時,學校搞活動,規定穿短褲,可是父母卻無論如何都不同意王猛穿短褲,非要他穿長褲。
大學後,王猛終於離開了家門。可是父母卻擺脫在北京的親戚照看王猛,在王猛看來,就是變相的監督和控制。
父母不覺得有什麼,但是王猛感受到的確實無可言喻的窒息感。
知乎有一個高贊問答:"父母千方百計想控制你的生活和決定,怎麼辦?"
網友桐汐汐的回答獲贊近萬,令很多人感同身受,她說:
"坦白講我挺感恩我爹媽把我養大的,從小就想盡辦法給我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
可是,上大學前,她沒有朋友,因為媽媽覺得是浪費時間。她的所有時間都在媽媽的控制中,從沒有看過電視劇,過年只有除夕晚上能夠看電視,大年初一看了會春晚,媽媽拿著雞毛撣子打得身上全是血痕。沒有任何假期,都被興趣班輔導班占滿。每天穿什麼衣服都在媽媽的控制之中,甚至不能留長發。QQ跟媽媽的綁定在一起,所有的簡訊和通話記錄都在媽媽的控制之中。
那時候,她是家裡引以為傲的最乖的姑娘,所有的小孩要向她學習。
上大學之後,她發現,自己不會交朋友,不會與人交流,談戀愛也不懂怎麼跟人相處,不會自我思考,一個人出門什麼都不懂,買菜都能緊張的手心淌汗。
她說:"我媽給了我最好的教育,但是沒有讓我有自我生存的能力的空間。然後,我就從一個最乖的女孩,變成了我媽眼裡最任性、最不懂事、最愛跟她反著來的、不聽話的、讓她操心的不孝女。"
看得我很是心疼。
所有的親子關係矛盾,絕大部分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過度的管控而產生的。
這與其說是出於愛孩子,不如說是父母害孩子。結局只會是兩敗俱傷。
父母放下對孩子無節制的控制,尊重孩子,同理孩子,有了這個前提,才談得上管教孩子。正確的管教是以真正的愛與接納為前提,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愛、會樂意配合,而並非是反彈出恨與絕望。
04
紀伯倫有一首著名的詩寫到: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來,卻非因你而來。
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以愛,卻不能給他以思想,
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他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的靈魂,
因為他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的夢境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一樣,卻無法讓他變得象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不會停留在過去。
你是弓,孩子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射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用神力將你拉開,讓箭飛得又快又遠。
讓自己能在射手的手中彎曲而感到喜樂吧,
他愛飛馳的箭,也愛靜默的弓。"
願為人父母者,都這樣去看待自己的孩子, 給孩子更多的空間、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放手,在孩子的飲食上節制、在對孩子的付出上節制、在對孩子的管束上節制。
有節制的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祝福。
願孩子在這樣有界限感的愛中,獲得滿足與支持,感受到力量與勇氣,在信心中去面對這個世界,去過他需要過的屬於他、而非屬於父母的生活。
我是羔小羊,羔太太,兩個女兒的全職媽媽,婚姻諮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平台邀約作者。專注媽媽成長、婚姻經營、親子教育、家庭關係領域。一邊享受家庭生活和快樂育兒,一邊寫滋潤人心的文字。願陪你一起在愛中快樂育兒。已出版《好媽媽帶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