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怎麼辦?中醫專家幫您辨證調理

2019-11-14   杏林幫

專家簡介:陳鳳媚,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一、什麼是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也稱月經失調,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表現為周期、經期、經量、經色的異常,或月經前、經期時的腹痛及全身症狀。正常情況下,經期為3~7天,經血量50~100毫升。在行經期間,由於機體內分泌功能的改變,大腦的興奮性降低,使體內免疫功能下降,全身的抗病能力減弱,因而機體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而容易並發其他疾病。

二、引起月經失調的原因及危害有哪些?

西醫認為月經失調的原因有:(1)內分泌功能失調:主要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不穩定或是有缺陷,其他內分泌功能失調如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功能異常、糖尿病、席漢氏病等。(2)器質病變或藥物等引起: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腫瘤及發育異常;顱內疾患;使用治療精神病的藥物或內分泌製劑者均可能發生月經不調。(3)不良習慣因素:許多不良習慣因素也可能導致月經失調,如情緒異常、寒冷刺激、節食、嗜煙酒等。

三、中醫如何理解月經失調及其表現?

中醫將月經失調歸納為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過多或月經過少、經間期出血、崩漏、閉經等,但臨床上往往不是單純一種症狀出現,如月經過多常與月經先期並見,月經過少常與月經後期並見。

中醫認為引起月經不調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房勞多產,以及飲食、起居、環境的改變等因素。其機理與肝、脾、腎及沖任等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陰陽失調有關,與婦女的「血少氣多」的生理特點也有聯繫。另外,痛經、月經前後諸證等疾病其所以隨月經周期而發,除致病因素外又與經期及經期前後特殊生理狀態有關。未行經期間,由於沖任氣血較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病變發生。經期前後,血海由滿而溢,因泄溢而驟虛,沖任氣血變化急驟,或經斷前後,腎氣漸衰,天癸將竭,沖任二脈虛衰,腎陰陽失調,致病因素乘時而作,故發病。

從中西醫角度來看,月經失調症狀的出現都可以理解為經期前後,身體狀態發生改變,外界環境致病因素等乘虛而入所致。所以如何調理,就主要從這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改善身體本身狀態,調整自己,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另一方面,則需儘可能減少外界環境不利因素的接觸,不給敵人任何還手的機會。

四、中醫如何辨證調理月經不調呢?

月經先期或月經過多常由血熱,熱擾沖任,或氣虛不能統攝血液,或腎虛沖任不固所致。屬於血熱者,又應區分實熱、虛熱。

常見證型有:

陽盛血熱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先期,月經量多,色鮮紅或紫紅,伴有面赤,煩躁易怒,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涼血,方用清經散、丹梔逍遙散等。陰虛血熱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先期,月經量不多,甚至減少,色鮮紅質稠,伴有面潮紅,手足心熱,盜汗,心煩失眠,口乾,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熱涼血,方用兩地湯、清化飲等。氣虛不攝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先期,月經量多色淡,質清稀,伴有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脈細弱無力。治宜補氣攝血,方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腎虛不固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先期,月經量或多或少,色暗淡,質稀薄,伴有腰脊酸痛,腿腳無力,舌淡,脈細弱。治宜補腎固沖,方用龜鹿補沖湯等。

月經後期或月經過少,常由久病失血或產後耗傷精血,或脾虛營血虛少;或先天不足、多產房勞耗傷腎精,腎虛沖任未充;或月經過食生冷或感受寒冷,血為寒凝;精神抑鬱,情志不暢,氣滯血郁等引起。

常見證型有:

血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無力。治宜補血益氣,方用人參營養湯、歸芍異功散等。腎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初潮較遲,經期延後,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質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脈沉。治宜補腎養血,方用左歸丸等。血寒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或色淡質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遲無力。治宜溫經散寒調經,方用溫經湯、大營煎等。氣鬱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排出不暢,伴有少腹脹痛,乳脹脅痛,精神抑鬱,舌正常或稍暗,脈弦澀。治宜行氣活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烏藥湯等。

總而言之,中醫藥治療月經不調效果顯著,但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所以患者應該找正宗的中醫判斷是屬於哪種證型,然後再對症開藥方,而不是自己盲目診斷,一味聽信所謂偏方。最後,很重要的是患者應該注重養生之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也就是要儘量使生活有規律、必要時去看醫生、防止受寒、多吃含有鐵和滋性的食物、調整自己的心態等。

專家介紹:

陳鳳媚,廣東省婦幼保健院 中醫科主任醫師

擔任職務

任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分會常委,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委員,婦幼健康研究會中醫藥發展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針灸協會腹針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婦幼保健協會中醫保健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中醫藥促進研究會治未病與亞健康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婦幼保健協會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委員,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兒科分會常務理事。

擅長領域:從事中醫科工作30餘年,擅長婦女兒童常見疾病的中醫治療和婦幼健康的中醫調理。運用「四季脾旺不受邪」、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餘」的學術思想指導臨床,以中藥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厭食、消化不良、睡眠障礙、手足口病、小兒多動症及抽動症、兒童性早熟等兒科疾病。擅長婦科月經不調、多囊卵巢綜合徵、卵巢早衰、更年期綜合徵、帶下病、產後病的治療;根據月經周期的陰陽消長規律,在臨床上開展「調周助孕法」,運用中藥結合艾灸、腹針、雷火灸、穴位貼敷、中藥熏洗等方法以調理月經周期、改善孕前婦女體質,提高受孕幾率和胚胎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