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分類型,「補血」各不同!——武漢協和醫院血液科張敏教授

2019-12-10   杏林幫

專家簡介:張敏,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血液科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貧血常常表現為臉色蒼黃、唇色發白、無精打采。病史都有不同程度的渾身乏力、雙腿沒勁、做事提不起興趣,爬樓梯或者稍微走遠一點都要歇息,氣喘胸悶等。查了血常規,才知道是貧血,貧血?補血不就得了?這還不簡單?說真的,貧血還真不是補血這麼簡單!首先,引起貧血的原因千千萬:(1)缺乏造血原料:包括鐵、葉酸和維生素B12(甲鈷胺);(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甲狀腺功能疾病、乾燥綜合徵、類風濕關節炎等;(3)腫瘤性貧血:各種實體腫瘤如肺癌、肝癌、胃癌等,以及血液系統腫瘤,包括各種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骨髓纖維化(MF);(4)再生障礙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各種遺傳性貧血;(5)理化因素:放射線輻射、藥物如各種化療藥物、抗結核藥物等;(6)感染:真菌、結核、細菌或者病毒感染等;(7)脾功能亢進;(8)失血性貧血:如意外傷害、車禍、手術、子宮肌瘤導致的月經過多、產後大出血、胃腸道疾病、胃腸道手術、腸道寄生蟲感染等導致的失血性貧血。大家現在是否感覺頭都大了呢?貧血雖小,原因卻太多,不搞清楚貧血的病因,就達不到治療的效果。

說了這麼多貧血的病因,那麼貧血究竟是什麼?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於正常範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因此,貧血只是一種臨床症狀,並非一種獨立的疾病。由於紅細胞容量測定較複雜,臨床上常以血紅蛋白(Hb)濃度來代替。我國血液病學家認為在我國海平面地區,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婦Hb<100g/L就有貧血。需要注意的是,國內外診斷貧血的標準略有差異,不同的海拔高度也有不同的診斷標準,因此臨床上診斷貧血還要根據現病史和既往史、家族史、營養史、月經生育史及危險因素暴露史等來進行綜合判斷。貧血的分類,可以按照貧血的原因、貧血的嚴重程度、先天性抑或後天獲得性等分為不同類型。比如,輕度貧血指血紅蛋白(HGB,g/L)介於90-110/120之間;中度貧血則為HGB介於60-90之間,重度貧血則為HGB介於30-60之間。HGB低於30g/L則為極重度貧血。

在臨床表現方面,貧血最早出現的症狀有頭暈、乏力、睏倦;而最常見、最突出的體徵是面色蒼白。症狀的輕重取決於貧血的速度、貧血的程度和機體的代償能力。出現這些症狀的原因則是因為血液中紅細胞減少,運輸氧氣的能力降低,不同器官或多或少出現供氧不足所導致的。具體到各個系統來說,神經系統可出現頭昏、耳鳴、失眠、多夢、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呼吸和循環系統可出現活動後引起呼吸加快加深並有心悸、心率加快、甚至心功能不全的表現。貧血愈重,活動量愈大,症狀愈明顯等;消化系統可出現消化功能減低、消化不良,出現腹部脹滿、食慾減低等現象。總之,嚴重的貧血對人體危害還是十分大的,需要大家加以重視。

許多人出現貧血之後,常常因為工作學習緊張等原因延誤或者放棄就醫,選擇性地忽視貧血,或者按照傳統觀念解決:比如進食紅棗、花生、鴨血、豬肝等食物來補血,有些人比較幸運,一段時間後貧血得以改善,但另外一些人就不那麼幸運,反而因為延誤診治而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大家可能會好奇:同為「貧血」,為什麼「補血」效果差別這麼大呢?其實,答案就在文中第一段:貧血原因千千萬,對症更要對病因!

因此,臨床上出現上述表現,應及時看血液專科門診,查清楚貧血的原因,再各回各「科」、有條不紊地對因治療。比如,女性病友月經過多導致貧血,應該建議患者婦科就診,排除子宮肌瘤、內分泌紊亂等婦科疾病;還有一些正當妙齡的女生,為了保持體型,不惜省掉晚餐、不吃肉不吃魚,僅僅進食蔬菜水果,美其名曰「養顏又養生」,日積月累,貧血自然找上門來啦!所以,醫生的引導和教育很重要,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飲食規律、營養均衡、再加上補充造血原料如鐵、葉酸和甲鈷胺(即維生素B12),貧血也很快糾正啦!如果是男性病友,之前有痔瘡病史,解過黑便、便後帶血、或者酷愛飲酒,甚至有「胃十二指腸潰瘍或者腫瘤」的病史,或者因此而做過胃腸道手術,則應該看消化內科或者胃腸外科,解決胃腸道疾病問題,同時血液科醫生給予補充造血原料(鐵劑、葉酸和甲鈷胺),貧血的問題也迎刃而解啦!對於惡性腫瘤或者惡性腫瘤放化療後導致的貧血,一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二則影響後續的放化療。所以,可以根據患者貧血的程度,分別給與:輸血、促紅細胞生成素、補充造血原料等治療,以改善貧血,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貧血的治療,病因治療是根本,也是關鍵!對於營養不良性貧血,去除病因(如治療胃腸道疾病、子宮肌瘤等),補充鐵劑、葉酸和甲鈷胺後絕大部分患者貧血都可以糾正。對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導致的貧血,糾正原發病後貧血也迎刃而解了。對於惡性腫瘤導致的貧血,主要針對原發病的治療,再加上對症支持治療,比如輸血、促紅細胞生成素等,也可以改善貧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現在,回到血液系統疾病導致的貧血上面啦!門診貧血患者最害怕、最想知道的就是:我會不會得白血病?會不會是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帶著大家的這些疑惑,一一道來。首先,容易導致貧血得血液系統疾病有哪些呢?一般來說,各種急、慢性白血病,MDS、淋巴瘤、骨髓瘤、骨髓纖維化、再生障礙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營養不良性貧血、先天性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都可以出現不同程度得貧血。

MDS是源於造血幹細胞的一組異質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點是髓系細胞分化及發育異常,表現為無效造血、難治性血細胞減少、造血功能衰竭等,高風險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轉化。作為血液系統的老祖宗,造血幹細胞負責發育、分化為各種成熟或者幼稚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而MDS患者體內的造血幹細胞因各種原因出現異常,導致產生的後代子細胞不能正常分化成熟,在骨髓內產生質和量都不達標的前體血細胞,即通常所說的「廢品或者次品」,這些廢品或次品在釋放到外周血液前,就在骨髓內被破壞而死亡,即通常所說的「原位溶血」,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白細胞減少或者血小板減少。其中,很多MDS患者早期最常出現的臨床表現就是貧血。MDS的貧血與其他原因導致的貧血不同,首先,MDS一般是大細胞性貧血;其次,MDS患者對於貧血的耐受性明顯降低,HGB 80g/L以下很多患者難以耐受,需要輸血提高生活質量;最後,MDS貧血進行性發展,直至轉白。

因此,如果能從MDS的早期階段-單純性貧血階段就可以辨別出來,對於儘早啟動MDS的正規治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壽命、延緩轉白的風險,還是大有裨益的。但是,由於早期原始細胞比例不高、僅僅表現為貧血的MDS缺乏明顯克隆性的依據,導致早期診斷比較困難。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導致貧血的繼發性因素,比如造血原料的缺乏、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甲狀腺疾病、藥物性因素、電離輻射、各種感染性疾病、脾功能亢進、先天性貧血等。再結合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完善骨髓細胞學、骨髓活檢、免疫分型、染色體、螢光原位雜交、二代測序等,才能把MDS從一部分貧血的患者中識別出來,即「慧眼識珠」。慧眼識珠說來容易做來難,所以,希望各位病友出現貧血表現時,儘快來血液科門診就診,以免延誤診治。

在MDS貧血的治療方面,主要解決兩大問題:骨髓衰竭及併發症和AML轉化。「補血」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對症治療:輸血、輸血小板,從而補充血細胞的不足,提高生活質量。如果有感染,則抗感染治療。

2.細胞因子治療:採用促紅細胞生成素等能夠促進骨髓產生紅細胞,需要時間較長。

3.免疫調節藥物:如雄激素促進紅系造血,維A酸,還有沙利度胺和來那度胺等免疫調節劑,ATG等免疫調節藥物等。

4.中醫中藥治療:如亞砷酸及其口服製劑復方黃黛片,復方皂礬丸等。

5.表觀遺傳學修飾治療:5-阿扎胞苷和5-阿扎-2-脫氧胞苷(地西他濱)可降低細胞內DNA總體甲基化程度,能引發抑癌基因的表達,抑製造血幹細胞過度增殖,治療有效的患者不僅可以改善貧血,還可以延緩MDS向白血病轉化。因為阿扎胞苷/地西他濱起效慢,通常需要4-6個療程才評判療效。

6.骨髓移植:異基因(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有望治癒MDS的唯一方法。但是,移植需要有HLA相合的供者,患者年齡不能過大,移植前狀態良好,沒有嚴重感染等併發症。目前,隨著半相合移植開展得越來越多,對於供者得要求相對不那麼高了。

總之,「貧血」非小事,大家要注意。出現貧血後,不要隨意進補抑或拖延就醫,應該及時在有一定實力的血液病專科就診,不怕麻煩,儘量配合醫生查明貧血原因,對因治療。對於久治不愈的貧血,尤其要排查是否MDS等惡性疾病所致,結合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結果,明確診斷,進而選擇最合適的「補血」方案。

專家介紹

張敏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擅長

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骨髓增殖性腫瘤(包括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等血液系統惡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學術職務

第二屆全國MDS/MPN協作組委員,湖北省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分會MDS/MPN協作組委員,湖北省生物免疫學會血液病分會首屆副主委,ESCO血液腫瘤學會常委,湖北省血液腫瘤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2004年獲得原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內科學博士學位,2008年至201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先後在國內外權威雜誌發表論文5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