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詠,上海市華東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
擅長
胸外科微創、氣胸、胸腔積液、肺癌、食道癌、腫隔腫瘤
擔任職務
上海市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秘書
上海疾控中心肺癌專業組秘書
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青年委員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會胸外科專業委員
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胸外科專業委員
學術科研
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磷酸酶PP4R1調控JNK信號通路參與肺癌相關成纖維細胞介導肺癌早期結節發生的分子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沈曉詠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致力於精細的手術方案、精準的手術操作和精美的手術效果。大醫精誠,大愛無疆,借胸腔鏡的一雙慧眼,在肺、食管和縱膈遊刃有餘。牢記「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神聖職責,讓世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他是健康的使者,是傑出的胸外科醫生,本期名醫訪談,我們有幸邀請沈主任一起探討「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有關話題。
1.哪些人容易得肺癌?懷疑肺癌,拍胸片能夠確診嗎?
全球範圍內,肺癌的發病率、死亡率都極高且呈上升趨勢。我國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肺癌分別為男性和女性人群惡性腫俺發病率的第1和第2位,而死亡率均居首位。肺癌的病因至今未完全明確,但有些人群患肺癌風險較高。
首先就是吸煙或長期吸入二手煙者。吸煙是肺癌的最大風險因素,香煙中含有42中致癌物質,尤其是焦油和尼古丁等強致癌物質。煙中的有毒物質還會破壞一些絨毛,導致肺部發生慢性疾病,容易感染支氣管炎,進而導致癌症的發生。70-80%肺癌與吸煙(包括被動吸煙)有關,長期吸煙者患肺癌風險比常人高出10-20倍。任何形式的吸煙都會增加肺癌的風險,且吸煙者年齡越小、吸煙量越大、煙齡越長,風險越大。女性吸煙者患肺癌風險是男性的2倍。
第二類是年齡較大者。隨著年齡增長,患各種癌症幾率都會一定程度增加。對於肺癌來說,近年來被診斷為肺癌的患者一半年齡高於70歲,年齡小於55歲的僅占12%。
第三類是有癌症病史或家族史者。有其他癌症病史的患者可能發生轉移,形成肺部病灶。此外,研究顯示肺癌和其他腫瘤家族史都會提高患肺癌風險,且肺癌的遺傳性在女性身上更加明顯。
第四類是長期接觸致癌物者,包括甲醛、粉塵、有害輻射等。為了我們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遠離污染物、致癌物。
第五類是患有某些肺部疾病者,如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纖維化等。這類患者本身肺功能不好,更有可能被肺癌盯上。
如果懷疑肺癌,確診不能光靠胸片,纖維支氣管鏡、低劑量螺旋CT、穿刺等檢查手段更為重要。胸片是最基本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部分肺癌能夠靠胸片診斷,但胸片也有局限性,許多早期病變難以發現,即使發現不明腫塊,也難以準確診斷。所以,對於肺癌高危人群來說,檢查胸片是遠遠不夠的,應根據不同情況做CT或纖維支氣管鏡、肺部活檢穿刺。
2.治療前為什麼一定要做分期檢查?病灶小就是早期肺癌嗎?
根據組織病理學特點不同,肺癌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醫學上對於肺癌的分期有兩套體系,分別是應用於非小細胞肺癌的TNM分期(從早到晚分為I、II、III、IV期),和應用於小細胞肺癌的局限期和廣泛期兩個階段。之所以分為兩個系統,是因為小細胞型肺癌生物學行為更加惡劣,進展更迅速,容易在早期發生轉移,預後更差。
對患者的分期意義在於兩個方面。第一,不同分期的患者採取的治療方式不一樣,醫生需要根據分期結果決定治療方案。第二,分期可以用來評估患者預後,
病灶小不一定就是早期肺癌。雖然大部分的小病灶屬於早期肺癌,但還有一部分小病灶肺癌稱為「小病灶大轉移」。即有些肺癌較容易發生轉移,比如小細胞肺癌、腺細胞肺癌等,癌細胞易轉移到腦部、肝臟、骨頭等多個部位,病灶雖然很小,卻發生大量轉移,這時肺癌已經屬於中晚期,非常危險。因此,治療前需要對肺癌進行分期,以便制定治療方案。
3.發現了肺癌該怎麼辦,需要立刻手術嗎?首次治療為什麼對患者很重要?
發現肺癌之後不要慌張,首先完善各種檢查,需要進行癌症分期、檢查是否轉移。確定沒有遠處轉移後,醫生還需要評估患者心肺功能等身體條件能否耐受手術,能耐受者再考慮手術。
當癌症診斷後,如何治療是非常複雜的。患者及其家屬首先需要與自己的首診醫生進行充分溝通,聽一聽他的建議,下一步如何處理。此外,如果發現時是早期肺癌,患者不重視,可能會耽誤治療,等到肺癌出現轉移時再重視,可能就比較遲了。
4.多學科的專家會診對患者有什麼用?
肺癌最初是長在支氣管上皮或肺泡上皮的癌症。但腫瘤細胞會不斷生長,無限增殖,並可向四周甚至全身擴散。所以,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治療肺癌,需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同時進行綜合治療,並不只是外科醫生「開刀」就結束了。 部分患者需要在術前術後接受放化療,為的是更加徹底的治療肺癌,提高長期生存率。
早期肺癌患者手術後,可以輔助中醫治療等;中晚期肺癌患者手術後,則需要輔助化療等;晚期肺癌患者則考慮進行放化療,以及現在比較新型的靶向治療。靶向治療前還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如果檢測肺癌患者存在基因突變才可進行靶向治療。 總而言之,肺癌的治療是一門包括內科、外科、放射科、中醫科等多學科的綜合治療。
5.哪些肺癌患者需要做手術?
具有下列條件者一般可做外科手術治療:
(1)無遠處轉移者,包括實質臟器如肝、腦、腎上腺、骨骼、胸腔外淋巴結等;
(2)癌組織未向胸內鄰近臟器或組織侵犯擴散者,如主動脈、上腔靜脈、食管沒有被侵犯,沒有癌性胸液等;
(3)無嚴重心肺功能低下或近期內心絞痛發作者;
(4)無重症肝腎疾患及嚴重糖尿病者。
外科手術應根據患者的身心狀況、腫瘤的具體部位、病理類型、侵犯範圍和發展趨勢等綜合決定。最適宜進行手術治療的是I、II期的非小細胞肺癌和部分經過選擇的III A期肺癌。
早期肺癌患者原則上都可以手術,但仍需要評估身體條件等。早期肺癌術後復發率較低。
晚期肺癌可以手術的非常少。IIIA期患者通過新輔助化療讓腫瘤降期後可以手術,Ⅳ期單發轉移(只出現骨轉移或者腦轉移)的患者也可以手術。因為單發轉移的患者通過手術有10%~15%的患者有5年生存率,如果患者不進行手術,幾乎沒有5年生存率。對於這些特殊的Ⅳ期患者,需要醫生綜合評估患者身體狀況。部分晚期患者會做姑息性手術,通過縱膈鏡或者胸腔鏡取病理標本。
6.開胸手術和胸腔鏡手術有什麼區別?
開胸手術是比較傳統的手術方式,隨著科技的發展,胸腔鏡手術占了主要地位。
這兩種手術的治療方式基本相同,差別在於開胸手術創傷較大、恢復較慢;胸腔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患者住院時間比較短、對肺功能影響小,而且外表比較美觀。
7.胸腔鏡手術效果怎麼樣?哪些患者適合胸腔鏡手術?
兩種手術的術後生存率基本相同。胸腔鏡手術時醫生的視野更加清楚,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手術效果比開胸手術更好。
除了存在廣泛胸腔粘連的患者之外,所有適合開胸手術的患者都適合胸腔鏡手術。而且胸腔鏡手術切口小、恢復快,對於年齡較大的患者來說是更好的選擇。早期的和腫塊較小的中期肺癌患者更適合胸腔鏡手術;對於腫塊比較大、淋巴結腫大明顯或者侵犯血管、大支氣管的患者,可以接受胸腔鏡手術,但開胸手術更為保險。也可以嘗試胸腔鏡手術,如果術中發現胸腔鏡難以成功完成,可以及時轉為開胸手術。
8.術前術後需要放化療嗎?
術前,一般早期患者不需要放化療。有一些IIIA期患者,上縱膈淋巴結腫大,短時間內出現復發轉移的可能性大,對於這類患者會進行術前新輔助放化療,如果縱膈淋巴結能夠縮小,此時手術預後比直接手術預後好得多。
術後,分期是I期患者不需要化療,除非有特別危險因素,比如低分化癌、周圍侵犯嚴重的肺癌、神經內分泌腫瘤、Ⅰ期的小細胞肺癌等。II期肺癌腫瘤大於4cm或者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就需要化療。
大部分術後患者不需要放療,除非患者有很多縱膈淋巴結轉移。
9.晚期及轉移性肺癌,靶向治療有效嗎?
對於有特定基因突變的癌症患者,靶向治療能夠延長晚期及轉移性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目前靶向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有特定基因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報道顯示,靶向治療有效率超過70%,無病生存時間也明顯超過化療無病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