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3000字 | 閱讀時間大約6分鐘
以前偶爾看《今晚80後脫口秀》,一直以為相聲演員王自健口中的蛋蛋和建國是他「虛構」出來的人物,後來發現該節目被停播後,王自健被真正「虛構模糊」後,李誕和王建國真正從「虛構」中走出來了。
我對李誕印象其實不咋樣。
他在《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中,充其量就是一個插科打諢的引子角色。
李誕給人印象基本就是一副沒有睡醒的感覺,眯縫著眼,喜歡用大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用拖延戰術,給自己反擊留下時間。
他把脫口秀這種美式獨角戲在中國發揚光大,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中國的脫口秀是不是真正脫口秀呢?目前看來,關鍵看你背台詞的功底而已,一個人說基本不需要你的應變能力。
後來,李誕又參加黃磊的《嚮往的生活》又顯得「懶」的出奇,印象又打了折扣。
因為我以前從未看過《奇葩說》,在第六季開播前有一同事在辦公室說,《奇葩說》第六季要開播了,有點小興奮。
我於是看了第六季《奇葩說》,很好,不錯。
這是一個辯論節目,但有一些選手把這個節目當成了「吵架」節目。
我理解的「奇葩」是指選手的觀點的切入點獨特,論點論據抓住人心、抓住人性,而不是你這個人長得奇葩、穿得奇葩,你就自以為自己就是「奇葩」。
在前三集中,其實沒有什麼選手讓我覺得特別出色的辯手,包括讓無數參賽選手膜拜的黃執中。
我覺得立論或是結辯,只有兩種選手勝算最高,通篇讓你笑得直不起腰的,要不就是深刻得讓你含淚鼓掌的。
既然李誕是《奇葩說》第六季的導師,我一直希望看到嘻嘻哈哈的他出任導師後能說出什麼?能不能真有說服選手的實力。雖然在開賽之前有一個投票,他是最受選手喜歡的導師。
我個人認為,他稱為最佳「導師」,估計是選手們認為他的長相人畜無害,相處很輕鬆。不像你看到羅振宇就看到焦慮,看到薛兆豐就得正襟危坐,看到蔡康永你就感到說話要莫名的高深。
第四集是四個導師帶隊辯論,關鍵是導師是要親自下場辯論的。
這就得看導師水平了。
是騾子是馬,都得拿出來溜溜了。
李誕帶領的選手要和詹青雲、黃執中、羅振宇就 「救貓」還是「救畫」進行辯論。
李誕作為最後導師辯手,以李誕式的三論結束「戰鬥」。
令人刮目相看,段子手的高級感,估計在全中國就屬李誕了。
脫口秀主要是說,而《奇葩說》說了還得辯,這不但考你的記憶能力,還得有應變能力,還得有能力讓現場聽眾心服口服,這不容易。
李誕在開始辯論時首先示弱,他說在座的都比自己強,自己誰都說不過。
先抑後揚。
現場觀眾和選手在李誕出場後熱烈鼓掌,估計不少人不是看他的「精彩反駁」,而是想看他面對大神級選手黃執中束手無策的「笑話」。
現場,李誕很放鬆。
他說了三論。
一論:
執中剛剛聊什麼藝術的價值,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藝術最大的價值就是永遠地活在人們的心中,而生命最大的價值是活著。什麼是藝術的價值,我覺得名畫最好的歸宿就是「燒了」。比《蒙娜麗莎》更美的,就是正在「燃燒」的《蒙娜麗莎》,比神秘的微笑更神秘的就是「燒沒了」的微笑。
康永哥收藏了很多畫,買很多藝術品投資.他給我講過一個道理,藝術品的價值都是人們賦予的,就是誰的故事越多,誰就越值錢。還有什麼比燒掉更好的故事,尤其還救了一隻貓。《蒙娜麗莎》燒了,為什麼燒了?是為了救一隻小貓,達文西聽了都會流眼淚。所以我救貓,不光拯救了一條生命,我還成就了一件藝術品。
李誕其實是說,一幅畫好不好的確不是看技法,看畫家,而是看哪幅畫被賦予的奇幻故事最多。而他救貓就是一個拯救生命的故事,而《蒙娜麗莎》被燒了留給人們更多想像空間,《蒙娜麗莎》就會永恆。
二論:
我是一個很自私的人,他們呢想著文明、想著理性,我就想我自己。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家都想著別人,我就是一個很自私的人,我就想我在大火中鎮定地思考,我救畫好,還是救貓好?救貓肯定是更好的。我救《蒙娜麗莎》有什麼好處,又不是我的,我救出來之後,還不是要上交羅浮宮,法國人給我發一個法國錦旗,給我一頓夸。而且大家很快就會忘掉這件事,大家都用社交網絡,沒有人會記著一件事超過一周。李誕救火,救《蒙娜麗莎》的英雄,你剛剛還在刷這個熱搜。下一條,羅振宇深夜買醉,你的注意力就轉移了。評論也很搞笑,羅振宇用販賣焦慮的錢,去買醉呀。
而我,在無數個無人的深夜都會夢到一隻炭烤小貓,你們誰管我,我長此以往,活在這樣的精神壓力下,輕則抑鬱「自殺」,重則「報復社會」。而救貓的好處太多了,我肯定會養著它的嘛,我每天都被貓踩喚醒。每一腳都踩在我的良心上,這個貓的每一腳都在提醒我,李誕你是個好人。這還是貓嗎,這是我養在我們家的道德之眼。所以我救了這隻貓,這個世界上不光多了一隻貓,還多了一個好人。
做一個「很自私」的人是好還是不好?他說,做一個人畜無害的「自私人」是不會有什麼精神壓力的,不會患什麼抑鬱症的。你犧牲貓救下《蒙娜麗莎》這幅畫,得了獎狀熱度不會超過一個星期人們就會忘記,而拯救了一隻貓,拯救了一個生命會讓你心安,會讓你覺得生命的珍貴和重要。
三論:
這道題我們辯的,是救畫還是救貓嗎?不是,我們辯的是你能不能識別遠方的哭聲。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還是要從樸素的地方做起,近處的哭聲你都不管,你管得了遠處的哭聲嗎?
我覺得還是可以辯一辯的,那這道題究竟真的在打什麼?這也很像黃執中的話,我還真的面對過一個這個問題。我的一個記者朋友問過我,他說李誕我在採訪生涯中有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我經常採訪一個當事人,他把他的故事告訴給我,我覺得我報道出去,會幫助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這個社會的一些陰暗。但是我報道之後,這個人的人生可能就完了,因為那些殘害他的人,也會看到,他就死定了。那你說這個報道,我要不要發?我要不要為了更多人,犧牲這一個人?我要不要為了人類的文明,犧牲這一隻小貓?我當時聽完什麼反應,我差點一腳踹在他臉上。不要這樣想問題朋友們,不要這樣想問題,因為那不是遠方的哭聲,那是你想像中的哭聲,你為了一個想像中的哭聲,你就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犧牲掉了。
我有很多這樣知識分子朋友,他們知識多了之後,他就覺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他也不苦其心志,他也不勞其筋骨,他就天天想怎麼犧牲別人。他每天都在想,我怎麼犧牲這個去救那個,我怎麼犧牲小的去救大的,我怎麼犧牲這個近的,去救那個遠的,你們瘋了嗎?不要這樣,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了,這個世界維繫的靠的是我這樣「自私」的人。我們這樣「自私」地活著,但是我們不傷害別人,這個世界才能運轉。而正是這些,為了一些所謂宏偉的事業,為了一些遠大的目標,去不計後果地犧牲別人,犧牲別的小貓的人,頻頻地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個人認為這是三論中最強的一論。
李誕說出了一個很多人都要面對而都想迴避的問題:你是不是為了一些所謂宏偉的事業,為了一些遠大的目標,去不計後果地犧牲別人,犧牲別的小貓的人?
這問題的核心就是你從不會想到犧牲自己,而是不斷地犧牲他人來獲得你自己的成就感,道德感,別人為什麼只能為你的理想去犧牲?
中國有句古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現在中國有很多人一天到晚就想打這個打那個,犧牲多少人不在乎,這和李誕說的那些「覺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他也不苦其心志,他也不勞其筋骨,他就天天想怎麼犧牲別人」的人有區別嗎?沒有。
不要臆想遠方的哭聲,先解決眼前的哭聲,OK?
以前總認為寫段子的人都是天才,但都算「小兒科」,上不了主流台面的。但「段子手」出生的李誕打破了這種偏見,讓段子顯得高級而深刻。
李誕是一個具有思辨精神的「段子手」。
立志寫段子的人們,學學李誕,沒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