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去了一趟泰山,後世帝王再也不敢搞封禪祭祀了

2019-10-16     劉著民

本文約4300字 | 閱讀時間大約9分鐘

1.

現在看來,宋真宗趙恆真的是「天選之子」。

為什麼呢?

作為宋太宗的第三子是沒機會即皇位的。但他大哥瘋了,二哥暴死,太宗逼死弟,侄,留下的皇位只能傳給他了。

就是如此,趙恆繼位也是「有如神助」。

宋太宗死,李太后一直想更改遺命讓已經瘋了的長子趙元佐即位,不是說他瘋了嗎?

但是李太后沒有用瘋啊。

李太后派宦官王繼恩去找元佐,趕快拖過來先把龍椅坐起來再說。

情況很緊急啊。

這時候,丞相呂端急中生智,讓小內侍把趙元佐反鎖在宮中,另一方面急招皇三子入宮。等皇三子趙恆坐在龍椅後,等內侍掀簾後,確認皇位上坐的確實是皇三子趙恆後,呂端才帶著大家一起下拜。

你說,我們的宋真宗當個皇帝也真不太容易。

的確,不容易。

宋真宗即位才兩年,遼人就進攻宋朝。

長期在宮中生活的宋真宗哪見過這種場面,加上一些主和派叫真宗「先跑為敬」,以後再說。於是趙恆腦中閃出一個字:跑!

可是當時宰相是寇準,寇準說,契丹人一來你就跑,這是咋回事啊。這事你不但不能跑,而且必須御駕親徵才行,這才能有勝算。

基於對寇準的絕對信任,基於對自己人品的高度自信,趙恆說,去就去誰怕誰?

宋朝邊防戰士看到皇帝本尊駕到,顯然是士氣高漲。當宋真宗的車駕出現在澶州前線時,士兵高呼"萬歲"連延不絕,聲震數十里,人人同仇敵愾、個個視死如歸,很快就集結起數十萬之多的援軍與遼軍對抗。

這當口,遼國名將蕭撻凜在察看地形時,被宋軍用弩射中身亡。

勝利向太不容易的宋朝和宋真宗傾斜了。

寇準來勁了。

寇準說,皇帝既然來都來了,乾脆我們就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收復幽雲十六州。

這話差點把趙恆同志從龍椅上「震」下來。

趙恆心想這不是要我的命嗎?拉倒吧,這場仗打下來覺都睡得不好,不打了。

你趕緊給我去——議和。

「澶淵之戰」瞬間變成「澶淵之盟」。

你窮,你就趕緊拿錢走人,我有錢,任性。

趙恆創造性的簽署的「澶淵之盟」,讓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據說,趙恆後來駕崩的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可見,遼國人民對趙恆的感情有多深。

不管怎麼樣,「澶淵之盟」讓趙恆名留史冊。

你說趙恆的封禪事宜,扯「澶淵之盟」幹啥子?

因為沒有「澶淵之盟」,就不可能讓國內老百姓修養生息,全國上下朝著一個全面復興的大宋帝國目標跨步前進。當然也沒有宋真宗趙恆大搞封建迷信,一心封禪的條件了。

這還得從寇準說起。

寇準從「澶淵之盟」之後膨脹了,到處說沒有他的力諫皇上御駕親征,何來「澶淵之戰」「澶淵之盟」,何來國內老百姓生活的蒸蒸日上啊。

人一膨脹就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一次朝會後,看到趙恆目送寇準的眼神,皇帝的另一心腹王欽若出手了。

哇,皇上為什麼這麼敬重寇相公啊?

沒有他,就不可能有澶淵之盟啊,他的功勞是大大滴。

是不是啊?這好像不太對啊。

此話一出,趙恆愣住了。

王欽若說,"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准有社稷功,何也?"這個「澶淵之盟」就特麼是一個人生敗筆啊,皇上為什麼不認為這是恥辱而認為這是社稷之功呢?明顯說不通啊。

為什麼說不通?

王欽若接著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意思是說,城下之盟皇上知道吧?這個澶淵之盟就是城下之盟啊。你是萬乘之軀的皇帝,被寇準這邊一忽悠,簽下這恥辱的盟約,你高興個啥?寇準就是把你當成一個賭注,拿你賭一把而已。

這事,天下人都知道,難道皇上不知道?

此時,皇上知道了,很憤怒。

但怎麼洗刷這個「恥辱」呢?不然天下人咋看我啊?

於是,趙恆期盼的眼神看著王欽若。

王欽若給皇上「上眼藥」了。

他提了一個和寇準一模一樣,當然當今皇上永遠都會拒絕的建議:皇上乾脆把燕雲十六州打下來不就得了,打下燕雲十六州就是穩穩的報仇雪恥啊!

此時此刻,趙恆估計想把鞋子脫下來向王欽若扔過去。特麼我能打得下來,我還簽什麼「城下之盟」啊。

這個議題趕快過,下一個議題上。

王欽若心想,上一個提議是伏筆,那好,正式的建議來了。

「我們搞一次泰山封禪吧?」

2.

這建議讓趙恆非常心動。

但封禪是一個特大的國家政治活動,哪是你想搞就搞啊。

因為在趙恆之前,也就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去泰山封禪的(武則天是去嵩山封禪的),這些都是大帝式的帝王。

宋真宗趙恆無論從那種歷史角度和緯度,都和這些帝王不在一個水平線啊。

其中,之前還有一些名聲赫赫的帝王不是不想去,結果都被「勸停了」。

因為不是每個帝王都具備封禪的資格。

有人說,帝王封禪還必須得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是更朝換代、國家統一;

第二、是帝王在位的時候必須有政績。比如要國泰民安、國富民強,這樣大家才會信服。

第三、就是必須有祥瑞出現。就是得有一個吉祥物。

春秋時期齊桓公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他想到泰山來封禪,遭到管仲的極力反對,說他不夠資格。

齊桓公不高興地說:「我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如此巨大的功業難道還不行嗎?」

管仲說:「不行,你缺乏祥瑞。」

管仲給齊桓公提了幾個吉祥物,其中有東海的比目魚,西海的比翼鳥,這在當時根本是弄不到的,所以只好不了了之。

我們還發現,各種「汗」傍身的唐太宗李世民居然沒有在e封禪帝王的名單之中?

唐太宗也想啊,可是他遇到了魏徵。

貞觀六年,唐太宗想到泰山封禪,魏徵反對,太宗一連六問魏徵:「公不欲朕封禪者,以功未高邪?德未厚邪?中國未安邪?四夷未服邪?年穀未豐邪?符瑞未至邪?」

唐太宗的話也明顯:「你不讓朕去泰山封禪,是朕的功績不高嗎?是朕的德行不厚嗎?是天下沒有安寧一統嗎?是四夷沒有被打服嗎?是百姓的日子不豐裕嗎?還是沒有祥瑞之兆呢?」

面對太宗的詰問,即便是魏徵都十分肯定的告訴他,陛下您是牛逼的,但是魏徵仍然建議:「然承隋末大亂之後,戶口未復,倉廩尚虛…崇虛名而受實害…」。

「至隋末大亂之後,人口尚未恢復,糧倉國庫還不夠充實…這是徒有虛名而又勞民傷財的事情…」

唐太宗思慮再三,只得惺惺作罷。

人民群眾到現在都沒有用想明白,宋真宗趙恆憑什麼能去封禪?

但趙恆是想明白了的。

三大封禪條件在趙恆看來,就差一祥瑞而已。

關鍵特麼這個祥瑞咋整啊?

不要怕,沒得?創造條件得有啊。

王欽若直接給趙恆遞了一個點子:「您以為什麼《河圖》、《洛書》真的存在嗎,不過是以前的那些牛逼貨們用神神鬼鬼來蒙人而已…您吶,只要公開表示篤信並推崇這些玩意,這就跟天降祥瑞沒什麼差別了。」

王欽若太有思想了,說干就干吧。

造假沒人查處,而且當成真的來供奉,那就隨便造了。

當然,大臣中還是有一些相對比較耿直和真正的大臣。趙恆一想,我這麼執意推行「祥瑞造假」行動,不明事理的大臣橫插一腳進行勸阻咋整?比如耿直宰相王旦。

趙恆沒辦法,他得對付宰相王旦。

宋真宗便把請王旦請入宮中喝酒,酒局結束後,送了王旦一壇好酒。王旦回家後打開一看,酒罈里裝了滿滿一壇的金銀珠寶。

皇帝賄賂大臣,千古奇事,為了能封禪,趙恆真的豁出去了。最高領導送的東西怎麼退啊,這面子必須得給啊。領導要去,就去吧,配合演出即可吧。

當然,排除了一切障礙,開始整「祥瑞」了。

於是從真宗自導自演了一出「神人託夢降天書」開始,各地的祥瑞之兆頓時像雪片一樣飛來,這裡長出「佳禾」,那裡「龍見於雲中」,陝州官府竟然上奏「黃河水清」了——聖人出現了!

最終在宰相王旦的牽頭下,數萬有組織的「人民群眾」五次聯名上書,要求朝廷舉行封禪大典。

真宗推託再三,但是不久後的某一天真宗皇帝又收到託夢天書一份,是上天再次暗示他可以去封禪,看來真是天意難違呀。

據說,這事成了王旦一生的污點。臨終之前,這位耿直的老臣對其子說:「我一生無過,唯有勸諫天書一事,是我的過錯無法贖回。我死後,可為我削髮,披僧尼穿的黑衣殮葬即可。」

當然這是後話,無關緊要了。

宋真宗隨即下詔:十月去泰山封禪。

萬事齊備,只欠泰山了。

3.

1008年的深秋,泰山迎來了一眾浩浩蕩蕩數千人的賓客,為首的就是宋真宗趙恆。

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封禪活動,在泰山頂上舉行的封禪的儀式感爆棚是一定的。

趙恆為了表示對「封禪」的虔誠,甚至要求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儀衛隨從,結果整個封禪儀式前後共花了47天,耗資800餘萬貫。

皇帝的志得意滿表現在:我即天下了,自我感覺太好了。

封禪過程中,趙恆曾經下令文武百官,禮儀侍衛必須全部齋戒。

趙恆還是太天真了。

你信教吃齋,大臣誰遭得住啊。

當面不吃,晚上用大魚大肉加個餐,補充體力還是可以滴。

封禪結束後,啥事都當真的趙恆非常關心部下的身體健康:「大家一路上給著我吃素,非常不容易啊,我給你點個贊。」

樞密副使,「戳鍋漏」馬知節說:「其實還是有打野驢子吃的。」

我估計現場氣氛是瞬間凝固。

封禪結束後,回到京城汴梁,為慶祝封禪盛典的圓滿舉辦,宋真宗再次大宴群臣,一群人酒足飯飽之後登上城樓,真宗看到城樓下的百姓們都光鮮亮麗,穿絲戴綢,十分滿意的感嘆道:「都城太繁榮了,皆卿等輔佐之力都是你們輔佐有功啊。」

「領導說得好,鼓掌!」大臣們紛紛鼓掌。

但「戳鍋漏」馬知節又突然冒出一句:「窮人早就被趕在城外去了。」

我估計現場氣氛是瞬間凝固。

這只是封禪活動的前戲。

從公元1008年到公元1022年,各種封禪、祭祀、拜神持續達15年之久,經過曠日持久運動式的「反覆洗腦」,戰果無比輝煌:皇帝志得意滿,百官神經兮兮,黎民神志不清。

特別是那個蝗蟲事件,太有代表性了。

公元1016年,發生了大規模的蝗災,危害的大片的良田,讓百姓們遭受到很大的損失,按理說從朝廷到地方政府趕緊滅蝗蟲啊。

不!

全民瘋了,有皇帝的天威在,何須王莽動手啊——蝗蟲羞愧得自殺了。

在皇帝的天威下,蝗蟲只有各自自殺的下場:

1.蝗蟲集體自殺而死了。後來有人上報說,蝗蟲都害怕皇帝的天威,於是才紛紛自殺。2.蝗蟲們改變了口味,只肯喝水,不吃莊稼。3.,蝗蟲因為受到一股神奇的力量而死,有神仙在幫助宋朝消滅蝗蟲。4.後來蘇州有一個官員上奏摺說,蝗蟲們是因為害怕了皇帝的威嚴,於是到了太湖裡面集體自殺了。

自殺成了蝗蟲們唯一選擇的道路。

你看,封禪之後的宋真宗趙恆的朝代有多荒唐。

上行下效啊。

《宋史》評價宋真宗的封禪活動:取笑當代,貽譏後來」,「淫祀瀆天」,「封禪之文不著於經典」「一國君臣如病狂然」。

準確地說,宋真宗趙恆的這一次封禪行動直接拉低了「封禪」這一國家慶典的檔次,這麼低水平低檔次的祭祀活動整成這樣,特麼後世皇帝哪個敢再去趟這個渾水?

趙恆晚年基本也是一個瘋癲狀態。

宦官周懷政曾經想發動政變,讓寇準當宰相,尊真宗為太上皇,立太子為皇帝。

宋真宗發覺後,平定政變後,他想直接把不知情的太子(就是後來的仁宗)幹掉。幸虧有人提醒了他:皇上到底有幾個兒子?因為六個兒子也只剩這一個兒子了。

看一個封禪造神運動把一個國家搞得好惱火。

個人覺得,晚年的宋真宗趙恆,已經瘋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7qM5G0BMH2_cNUg6nc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