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人」張小敬

2019-07-04     劉著民

本文約1900字 | 閱讀時間大約4分鐘

在幾乎零宣傳的情況下,《長安十二時辰》火了。

這是一部與時俱進,按照美劇情節設置、節奏感、拍攝手法製作的一部反恐題材的電視劇,不過是把時間放在唐玄宗的天寶三載,地點設置在當時的國際化大都市長安。

此片一出來,有人便說,這是一部超越美劇的精美古裝劇。不可否認,美劇也有拍得亂七八糟的,但真正像《反恐二十小時》《國土安全》這裡反恐劇集,他們是我們的老師。

古人的一個時辰是2小時,十二時辰就是24小時,《長安十二時辰》就是一個我們熟悉的限期破案的題材。

整個線索不複雜。

上元節開燈之前的十二個時辰,要清理掉混入長安準備搞破壞的突厥人、狼衛。因為他們的綁架、暗殺、烈焰、焚城,毀滅長安城的齒輪已經開始轉動。同時,一心修道的唐玄宗也準備在十二時辰後開燈時,宣布退位,把管理國家大事的權力交給右丞相林九郎(李林甫),而太子李亨就面臨生命之危。

反恐離不開政治需要,決定政治利益的劃分也得通過反恐獲得聖上的支持。

因為上元節,還因為長安的開放度太高,人員、人種混雜,於是朝廷設置了臨時情報機關和安全機構——靖安司,這個機構最高負責人是中央大秘何執正(賀知章),具體執行人是司丞、一心相當宰相天才少年李必(李泌),這兩位是堅定的太子派。

這兩位就是要利用得到的情報、實施抓狼行動,為太子加分,讓太子順利接班。

不料前期臥底特工被識破被殺,於是靖安司利用信息大數據——大案牘術找到一個死刑犯、不良群體的頭頭——不良帥張小敬。(不良群眾是基層執法人員,有編制,但經常混跡社會,當暗樁、當眼線,有點像一線特工)

於是,整個劇就是圍繞獨狼式的張小敬的反恐十二個時辰行動展開的。

而拯救長安的全部希望,就寄托在張小敬身上了。

這是一個喜歡看反恐題材的人都是非常熟悉這種套路:反英雄人物,有瑕疵、有污點、有前科,混於黑白兩道,但個人當兵作戰能力超強,正義感還存在,這類人物基本上就是聽領導「家國情懷」一忽悠,就會立馬衝殺在第一線。

張小敬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以前是戍邊部隊中的「千里挑一」弓弩手,在經歷一場抗擊外敵的戰鬥中,以少對多,最後等到援兵只剩他、一個戰友、一個隊長。

後來退役,他進入不良人系統,當了不良帥。但,由於隊長的家被強拆要蓋迎接外國領袖的使館,隊長去和執行拆遷任務的黑社會談判時,被殺。

於是,張小敬單槍匹馬把三十多個黑社會連同幕後主使一起殺掉,他被打入死牢。

張小敬是個「狠人」。

為了破案,他可以自殘,為了得到一條線索,他可以犧牲掉自己的「暗樁」,張小敬基本是一個不按規矩出牌,單獨行動、混於黑白兩道的人物。

張小敬的這種人設,我們經常在美國的一些警匪片、反恐題材的影視作品看到,但他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無組織無紀律的人設放在國內那是過審難上映難,別說反啥子恐了。

但把這個恐怖事件放在大唐,我們替大唐反個恐,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就是作者、導演的高明之處。

這部《長安十二時辰》拍得比較精美,展示了盛世唐朝的恢弘氣度,加上緝兇的緊張感、節奏感,服化道上的精緻感,該劇是歷史劇的上乘之作。

嚴格地說,《長安十二時辰》光從服化道而言,個人感覺不如陳坤的《天盛長歌》。要從歷史的厚度和深度來說,個人感覺不如陳寶國的《大明王朝1566》。但前者收視率太差,尚未播完就咔嚓一下撤檔了。後者呢?幾乎被禁播。

從某種角度來說,《長安十二時辰》勝在題材上,反恐大熱啊。

像《天盛長歌》這樣慢悠悠的歷史劇不少,而《大明王朝1566》也是我們擅長的嚴肅歷史劇,而《長安十二時辰》劍走邊鋒,選了一個反恐偵破的動作戲,不火不行。

張小敬作為基層執法人員,原本在歷史上就是一小人物,是不能筆下留史的。

可是,「張小敬」的確在歷史上留名了,不在影視劇中而是在一本古書中。

這部書叫《安祿山事跡》,作者叫「姚汝能」。這個「姚汝能」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身份就是張小敬的跟班。

當年的馬嵬坡之變中,太子李亨、大將陳玄禮密謀發動兵變,剷除奸相楊國忠,當時第一個開弓把楊國忠射下的人就叫「張小敬」。

看得出,古書上的「張小敬」是站在太子這邊的,可以第一個站出來射殺當朝宰相,基本奠定了太子李亨當皇帝的基礎,你說張小敬是不是個狠角色?那麼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作者把張小敬當成孤膽英雄,拯救長安,拯救太子,那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當然,據說把60集的《長安十二時辰》刪減成25集,避免了注水,這是該劇的幸事。

《長安十二時辰》現在播了12集,基本過半。

張小敬不出意外,會一直狠下去,取得最後的勝利。

張小敬,堅持住。

劉著民,媒體人,評論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vB0GWwBmyVoG_1ZID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