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釋之沒被「當場拿下」得善終,他的運氣不可複製

2019-10-17     劉著民

本文約4200字 | 閱讀時間大約9分鐘

1.

每個朝代都有能人和直臣,但他們具不具備這樣的能人,並不能完全取決於他們自己。

取決於誰呢?當朝最大領導——皇帝。

張釋之就是這樣官員,很沖,秉公執法,有點「六親不認」的意思。

他經常性讓皇帝下不了台,居然沒有被「當場拿下」,純屬是運氣爆棚。

因為他面對的皇帝不是一般人。

張釋之是漢文帝劉恆在位時的一名官員。

什麼官呢?最高職位任的是漢朝的最高司法長官——廷尉!廷尉放在現在來說,就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掌握著全國官員及老百姓的生殺大權!

當時就有人說,張釋之在當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時,西漢王朝就沒有被冤枉的老百姓。

我感覺這種說法絕對有故意拔高之嫌,但可以看得出他對工作對司法的那種態度。

實話實說,主管司法的官員放在哪個朝代都容易得罪人,不得罪人還真當不了那個官。

張釋之就一個「愣頭青」,他一位嚴於執法,也是經常反駁皇帝這位大領導的意見,督促大領導按照法律行事的人物。

經常性讓皇帝下不了台,敢用手中的權力欺負皇帝,張釋之膽子不小啊。

在封建專制社會,他為什麼敢這樣?首先他的確有才,其次他遇到好領導,皇帝這位大領導非常欣賞他,否則他造就人頭早已落地了。

其實,在哪個職位,你有多能幹不重要,關鍵要看領導對你的容忍度在哪裡!你強不強,能不能有所作為主要取決於你領導的作為。

看得出,走仕途自古以來都是老百姓家庭出人頭地的最佳途徑。

但是要實現這個仕途,起碼家裡還得有點錢才行!

張釋之家裡算是有錢的了。

他家為他買了一個很低級的侍奉漢文帝的小吏。可惜浪費了十年光陰,漢文帝連正眼就沒有瞧過他,他仍在原地踏步,這才叫鬱悶。

「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本來當官就是花家裡的錢,這個小吏收入有很微薄,能基本保障自己的生活就算很不錯的了。可惜,現在還在花家裡的錢,張釋之覺得很慚愧,準備擱挑子不幹了。

都說,人不遇貴人是很難被發現的,不管你多有才。

這時候,他的上級領導中郎將(只比將軍差點點)袁盅出現了。袁盅就認為張釋之是很有才華的人,只不過是缺少機會而已。他就跟漢文帝說,這是一個人才,不能讓他走啊。升個官留一下吧。漢文帝一想,不駁面子,行,就當我的貼身侍衛吧。

有一天,漢文帝突然召見張釋之,看看這人到底咋樣。

開始,張釋之和其他官員一樣,迎皇帝所好誇誇其談,漢文帝一揮手說,打住!說點現實題材吧。於是,張釋之早就準備好的的強項來了。他說了漢文帝最想聽的「秦亡漢興」的話題,這正中上意,漢文帝非常滿意,於是他又升為貼身侍衛隊領導。

後來,張釋之表現出很強的政治才華和智慧,最終漢文帝把他提拔成為掌管全國司法的最高長官廷尉。

張釋之是長期「潛伏」在漢文帝身邊,是一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人物。

但張釋之當廷尉後的表現,估計讓漢文帝有點後悔,因為張釋之經常讓這位大領導下不了台。

這個院長有點沖啊。

2.

有一次,漢文帝地帶著一大批人器宇軒昂地外出視察,當來到長安北三里的中渭橋時,突然從橋下面竄出一人,顯得很慌張,在逃離時把漢文帝的馬驚嚇了,差一點就把他弄到馬下。

漢文帝大怒,「嚇死老子了」!於是叫人趕緊把這位「犯罪嫌疑人」抓起來,然後交給張釋之,你看著辦吧。

張釋之問這位「犯罪嫌疑人」到怎麼回事?

「犯罪嫌疑人」說,回家時,但看到皇帝的浩浩蕩蕩巡查大軍迎面而來準備通過中渭橋時。「我額乖乖,我得趕快躲啊。」於是,他就急急忙忙地躲在橋下,但是過了很久發現橋上沒有動靜,於是就出來了。不料,這位「犯罪嫌疑人」出來的時候,漢文帝的大隊人馬也到了,於是一驚慌驚擾了皇帝的坐騎。

張釋之一聽,原來如此。冒犯聖上肯定不對,罰點錢,你回家去吧。於是把這個處理結果上報漢文帝。

漢文帝一看到這個結果,氣不打一處來。心想,多虧我的馬性情溫和,才沒有讓自己摔下來,這是大罪啊。這人必須殺掉。

可是,張釋之不買帳,他認為法律是皇帝和天下老百姓都要遵守的,不能因為領導的意志想怎麼來就這麼來了,這就會破壞社會的法律基礎。因為按法律這個「冒犯車駕」就是罰錢,不能由著皇帝性子來。

史書說漢文帝「上良久」,估計漢文帝心中湧出無數感嘆號!這才讓漢文帝那個鬱悶啊。沒有辦法,為顧良好的政治形象,漢文帝只得對張釋之稱出大拇指,你說得對!

這還沒有完。

張釋之繼續秉公執法,讓大領導繼續鬱悶著。

有一次,一個小偷在漢高祖劉邦的宗廟前偷了一枚玉環,後被守衛抓住,漢文帝十分惱怒,我父親宗廟的玉環都敢偷,「還有王法」嗎?漢文帝還是一如既往地將罪犯交給張釋之處理。

張釋之一看,這個案件非常簡單,依照法理將罪犯拉到外面斬首即可。於是又把結果上報。漢文帝一看,不幹了,要求張釋之判這個罪犯誅九族罪,因為在他看來這就是「大逆不道」的重罪,不能輕易放過。可是,張釋之又跟漢文帝頂上來:誅九族是最終的刑罰。如果偷個玉環就誅九族,那麼以後有人挖漢高祖陵園,那誅幾族呢?那就沒有誅的了!法律哪能這樣隨心所欲呢?張釋之堅決不幹。

漢文帝沒有辦法,和自己的母親薄太后商量了很久,最後還是認為, 「張釋之,你才是大哥,你說了算」。最後也就那一人伏法。

都說在古代封建專制社會都說皇帝老兒一個人說了算,很多事實證明,就是皇帝老兒也不一定能搞「一言堂」。

3.

張釋之的事跡還沒完,意味著大領導劉恆持續鬱悶著。

有一次,忙於工作的劉恆決定放鬆一下,休息一下,來到上林苑的虎圈耍一下。當然作為一個負責的皇帝,看到好不容易弄來的珍禽異獸當然得親自過問一下,顯示自己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

他拿起登記的各種禽獸的冊子,居然一口氣問了十幾個問題。不知道當時的上林苑主管是不是見到皇帝駕臨過於緊張,還是沒有拿出小本子記下皇帝的這十幾個問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啊),他滿臉通紅,表情木訥,東看看西瞧瞧,居然一個問題都答不上來,這場面尷尬了。

幸好,這位皇帝是劉恆,換一個皇帝,上林苑令估計得掉腦袋。

但是劉恆很生氣,這簡直「一問三不知」的態度啊。

這是,上林苑令的救星出現了。

一個具體負責管理兼打掃虎圈清潔衛生的小官吏從上林苑令旁邊走出來,將前面的十幾個問題詳細而周全地回答了,而且聲音很大,伶牙俐齒唯恐皇帝問不到自己。

這是怎麼一個回答呢?打過比方就是我們都說神槍手是指哪打哪,那麼劉恆就是槍,這位小官吏就是那顆子彈。

看到小吏對答如流,劉恆大喜,發了一通感慨:「這個管理虎圈的小吏才是所以官員的榜樣,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說完這話,他又轉頭對著上林苑令,「你當這個上林苑總管太不合格了,下課吧。」

於是,文帝便叫隨行張釋之具體辦理虎圈小吏當上林苑令,而上林苑令立馬撤職的相關事宜。

估計劉恆高估了張釋之執行他命令的力度。

按理說,皇帝已經下達了官員任命通知,下面臣子照辦就OK了。但是,劉恆帶的是張釋之,而他是一個要求「皇帝也要按法辦事,法律是天子與百姓應共同遵行的」的人,不會這麼草率執行文帝的命令的。

等文帝心緒稍微平復後,張釋之來到文帝面前說,陛下,我想問問你兩個問題?劉恆一看,不用客氣,儘管問。

張釋之的第一問題就是:「皇上認為絳侯周勃是怎樣的人呢?」劉恆回答,那是一個忠厚長者啊!當然還有他沒有說出口的就是沒有周勃,呂氏家族的人就不會剷除。沒有周勃力主,他劉恆就不可能進京接替惠帝當皇帝。當然沒有周勃,最大可能他仍是諸侯國代國老大而已。

張釋之緊接著問了第二問題:「東陽侯張相如又是什麼樣的人呢?」文帝心想,這個老張到底要幹啥子?我問他,他倒來問我。

文帝回答:「當然也是忠厚老者啊。」你想想,張相如跟隨劉恆他父親漢高祖劉邦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又平叛又打匈奴的,是開國大功臣啊。

文帝回答完還沒有緩過勁來,沒有緩過勁就對了,張釋之開始「語重心長」了。

張釋之說,周勃也好,張相如也罷,皇上都稱為他們為忠厚長者,是品德超群的人。但陛下也知道,他們都是踏踏實實做事的人,但是一說到一些大政方針卻都不能能言善辯,而且還顯得口吃。難道他們也不如上林苑的那位小吏嗎?如果皇上執意要讓那位小吏當官,是不是要向天下傳遞這樣一個信號:不需要幹什麼實事,可以憑喋喋不休伶牙俐齒,趨炎附勢就可以升官發財?」

看到文帝若有所思,張釋之拿出殺手鐧——「秦亡漢興」,這其實是文帝最關心的事情。

劉邦通過起義這種方式推翻秦朝、他通過「推選」方式當上皇帝,這種形式合不合法,這對他不是太重要。對他而言,「秦亡漢興」才是他關心和執政關鍵所在。

他執政就是要避免執掌的大漢王朝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

「秦亡漢興」,柘也是一直是劉恆心中最敏感地方。

張釋之說:「秦朝是怎麼滅亡的的?就是重用一些舞文弄法的官吏,這些人啥都不會,就知道迎逢上面,趨炎附勢,讓秦朝君王認為,你好我好,天下一片太平,形勢一片大好,革命事業紅紅火火。可是呢?曾經那麼強大的秦帝國二世而亡,這個教訓還不深刻嗎?」

張釋之看到深色凝重的問答,決定繼續「加把火」:「如果皇上因為那位小吏伶牙俐齒就越級提拔他,那麼天下人看到這種現象,估計都會追隨這種風氣,爭相練就口舌之能,而不求實際!上行下效,下面的人看到皇帝都有這樣的喜好,就像影子隨著身子,回聲隨著聲音一樣,那我們這個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呢?」

文帝畢竟是文帝,覺悟是很高的,認識到這種趨炎附勢對整個社會的傷害,於是取消了前面的任命,不再越級提拔那位虎圈小吏。

4.

公元前157年,「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漢文帝去世,他兒子漢景帝劉啟繼位。張釋之失去可以依靠的大山,頓時感到威脅來了,準備稱病辭官隱退,這是為什麼呢?

張釋之是強硬,但不傻。因為張釋之得罪過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啟。

張釋之做掌宮殿中司馬門的警衛和接待工作時的公車令時,還是太子的劉啟和梁王路過司馬門沒有下車,可是按照當時宮衛令「諸出入殿門公車司馬門,乘軺傳者皆下,不如令,罰金四兩」的規定,張釋之上去將太子、梁王連人帶車都扣下來,然後上報劉恆,此事鬧得沸沸揚揚,連劉恆都出面道歉說自己「教子無方」。可見,這件事對身為太子的劉啟造成多大的傷害。

兒子畢竟不是老子,對張釋之沒有那麼深得感情。

景帝上台,那是要記仇的啊。

後來,張釋之受高人指點,找機會面見了劉啟,就當時之事作了一個「思想彙報」,懇請這位繼任「大領導」理解和原諒。漢景帝劉啟表現得很大度,說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我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

真的沒有放在心上嗎?

一年多點,漢景帝就把張釋之的廷尉之職免了,把他貶到淮南王處當相國。

其實那件事,漢景帝是放在心上的。

幸運的是,漢景帝還不算殘忍之人,給了張釋之一個善終。

自古以來,都有時常讓大領導下不了台的人,後來還不是有一個海瑞嗎?這肯定取決你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取決於領導們能容忍你多久,你的價值在他們心中能存在多久?

張釋之失去漢文帝劉恆的庇護時,在有過節的新領導上台後,內心還是恐懼的,不然也不得故意稱病辭官。

這說明什麼呢?價值!在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的心中張釋之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張釋之之前屢次冒犯皇上,沒被「當場拿下」得善終,那是領導有容人之心,換一個人立馬就會翻臉,可以說,他的運氣不可複製,旁人也學不來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rqM5G0BMH2_cNUg6n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