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之後的大宋王朝,文人笑了,武將鬱悶了

2019-10-18     劉著民

本文約2400字 | 閱讀時間大約5分鐘

宋朝,應該是文人幸福指數最高的朝代。

著名作詞人林夕說自己除了會上網,就是個古代人,肚子裡的墨水能和瘦西湖的湖水沾上邊覺得很光榮。

林夕還說:「如果能穿越到一個朝代的話,那我肯定選宋朝,宋朝文人的地位比較高,而且文人的生活在宋朝也比較精緻」。

林夕的想法,其實代表了很多讀書人的想法。

而開創這一讀書人幸福指數最高朝代的人就是以「陳橋兵變」起家,繼而以「杯酒釋兵權」方式解除手下武將兵權的宋高祖趙匡胤。

趙匡胤,曾經後周的大將。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的禁軍統帥,33歲的趙匡胤帶領後周軍隊在陳橋驛(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東南部)發動兵變,眾將將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雖然他也推辭推辭。

但「推辭」不過,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叫周恭帝下台,自己直接上。

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開啟了300多年的大宋王朝。

趙匡胤這「高大上」的開局,卻阻擋不了後人對柔弱的大宋王朝的質疑。

一個科技文化經濟非常發達的宋朝,卻屢屢被遼、金等外族入侵,幾無還手之力,最後被蒙古人所滅,這是為什麼呢?

國家強盛了,人民有錢逍遙自在了,但軍隊戰鬥力太不給力了。

我想應該和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後的治國理念有關。

五代十國當之無愧地屬於亂得一塌糊塗的朝代。

亂得誰都有可能拿起槍桿子造反當皇帝的朝代。

武將出身的趙匡胤當然知道武將造反的巨大危害性。因為,他就是武將造反當了皇帝的。

但是,他是絕對不能再讓自己的武將造自己的反。

公元962年七月初九,趙匡胤退朝後就把那些跟隨自己打江山的開國將領老兄弟們弄起來喝酒,軟硬兼施,意思就是一個,讓這些有潛在造反「威脅」的人卸甲歸田,告老還鄉,兄弟伙們都是知趣的人。

退了沒有權,不退可能沒有命,你說咋整?退!

當然從另一角度來看,趙匡胤沒有殺掉這些開國功臣,這和中國絕大多數皇帝相比算是宅心仁厚了。

就這樣趙匡胤把兵權一下上收到自己手裡,基本杜絕了本朝武將指揮部隊造反的可能。

文人寫文章罵人很了不起,當街罵人也是很厲害,但手中無一兵一卒,再怎麼鬧也不會危害到國家政權,起來造反啊。

「杯酒釋兵權」算基本解決了國內軍閥割據,武將造反的問題。

原來的軍事及邊防指揮機構樞密院讓文人把持,地方上派出文官去當「知州事」。這樣舉動造成整個宋朝武將的地位是非常低的,武將基本邊緣化,武將的上升空間基本堵死。

這是一個文人志得意滿,武將無比憋屈的朝代。

宋朝太過於「文弱」,「武」氣不足,試想由一群文人當政,並指揮軍隊打仗的朝代,軍事能力能有多強?

術業有專攻的,這句話不是亂說的。

作為趙匡胤而言,他杯酒釋兵權後,把一個破爛不堪、混戰數十年的五代十國統一,結束了武夫當權的局面,走向和平,人民基本安定,他的功勞是大大的。

有人說,從秦朝確立郡縣制後,真正得到忠實貫徹落實的只有宋朝。

這話說得在理。

唐代就是沒有把地方官掌握的軍隊收歸朝廷,造成地方軍閥隨時可以把軍隊拉出去割據一方,安史之亂就是一例。

趙匡胤看到前面那些朝廷的更替換代,絕大多是武將作亂(其實他也算),搞得皇帝非常不放心,說不定哪天晚上睡覺,武將就糾集一群人就攻打皇宮,咔嚓一下,自己就被人砍了腦袋。所以,趙匡胤一不做二不休,不但把具有軍事色彩的節度使和刺史變成了知州,連最高軍事指揮部門樞密院都是文官當道。

精通軍事的武將無權指揮軍隊,不懂軍事的文官指揮著武將,相互制衡,相互看對方不順眼,自然誰都沒有力量對皇帝發難,讓文官和武將斗,哪還有時間和經歷來造反啊。

這基本解決了皇帝最最關心的造反問題。

所以,我們對於宋朝的印象就是除了方臘、宋江等有限的農民起義軍在遵循歷史傳統造反外,大宋王朝朝廷內部將領造反是很少的。

由於文官和武將相互制約的緣故,在軍事方面的脆弱也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看到的宋朝軍隊一天到晚在國內當憲兵平叛尚可。但是一旦要開始對付外族的入侵時,基本上是節節敗退(岳飛等少數將領領導的軍隊除外)。

宋朝實行的主要是具有福利性質的募兵制,招募對象多為災荒饑民,並實行災年招募饑民入兵的養兵制度。同時,還鼓勵營伍子弟替父兄當兵,或者以罪犯當兵,兵員缺乏時也抓壯丁。

正是由於宋朝政府對當兵的福利很好,直接導致這些兵卒一但應募,政府就得養到60歲。這樣就造成了士兵老了還未退休,打仗肯定不行了,那就直接養起吧。

但是要是遇到打仗咋辦?

那就繼續招年輕士兵吧,不然就完全就叫沒有戰鬥力。

這種募兵制政策的後果就是軍隊人數是越養越多,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但是戰鬥力沒有增強。打仗就只有靠人數堆了,搞人海戰術了。

有史料記載,在仁宗皇祐年間(1049-1053),和北邊契丹、西北西夏關係都很緊張,軍隊驟增到140多萬。

人是很多,可是仔細分析成色不足,導致戰鬥力低下啊。

宋朝你能記住的文人很多,一抓一大把。但是武將除了狄青、岳飛、韓世忠等將領的軍隊能打仗外,你還記得宋朝還有哪幾支軍隊能打仗?可見當時軍隊素質和能力之低下。

當然,為了對付外來侵略,朝廷又不得不養足夠的軍隊來對付,同時又要對付不至於失控的將領和軍隊,又不得不養更多的文官來壓制,就進入了一個死循環。

養這養那都是需要錢的,一個曾經號稱GDP占世界80%的富庶王朝就這樣就這樣被拖死了。

宋朝除了趙匡胤、趙匡義算「馬上皇帝」外,其後代基本都是搞琴棋書畫的宅心仁厚的藝術家,雖然內亂少了,但是外患很多,大家都盯著大宋這塊「肥肉」。

當你想起了準備反抗時,卻發現文官遍地都是,卻嚴重缺乏能禦敵的武將,這才是最可怕的。

大宋史,很多時候就是「議和納貢」史。

「重文輕武」在大宋建國初期,起到了消除軍閥割據,迅速恢復經濟,休生養息,安定民心的作用,這無疑是可以肯定的。

但是,一個國家的強盛,既有社會文化、經濟科技做基礎,也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才行,兩者做到平衡,偏頗不得。

很明顯,趙匡胤、趙匡義的後代「藝術家」們明顯走偏了方向,走極端了。

宋朝讀書人的氣節都是扛扛的,但抵禦不住外敵入侵啊。

於是,一次次重演先進民族被野蠻民族欺負的歷史。

當然,從大宋王朝而言,這個局面應該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實施的過於極端的「重文輕武」國策造成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bqM5G0BMH2_cNUg6X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