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2200字 | 閱讀時間大約4分鐘
在知道《寄生蟲》之前,我知道有一部右手可以長眼睛和嘴巴的日本電影《寄生獸》,我意外,這兩部估計差不多。
但,根本不一樣。
2019年5月25日,坎城,韓國人第一次拿到了金棕櫚獎。
這部獲獎電影就是《寄生蟲》。
我們也拿過一次,1993年的《霸王別姬》,不過26年過去了,這也是中國電影迄今唯一的一次。
《寄生蟲》還有一個譯名《寄生上流》,對,這個譯名更能讓你一目了然。
影片講的就是一個極度貧困的家庭抓住一次偶然的機會,把上流人的生活臆想成自己能過的生活,一次次反轉,結果發現,這只是一直「寄生」生活,一廂情願的「寄生生活」。
影片的主角是金家四口,但影片是以金家為代表的整個韓國生存社會的故事。
似曾相識,可貴的是韓國導演拍出來了。
影片一開始,就展示的金基澤一家人的生存環境——半地下室。
這一家人站起來透過窗戶可以看到街面發生的一切:汽車的引擎、自行車的鈴鐺,有年輕男子在洗衣店討說法的抱怨,也有屋外大媽閒聊的嘈雜聲,還有慵懶的貓叫……混亂、繁雜、喝醉嘔吐的、隨地撒尿的......
但,透過窗戶會有陽光透進來。
導演奉俊昊曾經解釋道:「住在半地下室的人,希望告訴自己:你其實不是住在地下,你住在地平面之上。
這是一種現實,更是一種心理暗示:在努努力,就可以在再上個層面了。相比黑黢黢的純地下室,這些人還具有一種心理優勢的。
就在這個半地下室里,金家人能為把手機舉高蹭網而歡欣鼓舞,開一瓶酒配上小食慶賀一番。
這是一個典型的奇葩的底層家庭。
全家四口都沒有工作,父親基澤和母親忠秀全靠摺疊快餐店的漢堡盒子來維持家庭生活。
一兒一女都沒有考上大學,都在家裡混。
如果沒有意外,這一家人或許在努力維護這種階級地位,或許因為寄生於半地下室終究比漆黑的地下室要好。
意外來了。
四次高考失敗的大兒子基宇有一個即將出國的朋友來到金家,並送了一塊盆景石頭說能轉運。朋友並要求基宇代替他當英語家教,朋友倒不是覺得基宇有多大能力,而是認為也只有基宇能不對他暗戀的家教對象產生危險。
朋友家教的家庭是生活在山上富人區的IT企業CEO朴社長一家。
死馬當活馬醫。
拿著落選美院妹妹偽造的名牌大學的證明文件,基宇成功成為家教老師。
這是寄生的開始。
利用手段,基宇先讓自己的妹妹成為家教對象弟弟的美術老師,然後又搞掉社長司機和工作最老資格的勝似霸氣播音員李春姬的女管家,於是父親基澤和母親忠秀全分別當上司機和管家。
一切都很順利,一切都很自然。
但他們忘掉這一切都像是幻想,這是一種寄生行為,隨時都可以被宿主驅逐掉。
底層人與生俱來的「氣味」是怎麼都揮之不去的。
家教對象的9歲的弟弟多頌最先提出金家人身上有「味道」。
當基宇爸爸第一次出現在朴社長家,朴社長的小兒子就天真地跑來跑去問基宇爸爸和基宇媽媽,說他們身上有一樣的味道;朴社長也說基宇爸爸雖然在言行上可以保證不越界,但是氣味會越界,嫌棄基宇爸爸身上有一股類似煮抹布的味道。
在作為上層人的朴社長的認知里,坐地鐵的人有地鐵人群的氣味,住地下室的人有地下室的氣味。
這味道是難於表示的味道,屬於自己階級、階層的味道。
這是階級社會不可逾越的界線。
這是基宇一家人追究是根本無法逾越的「氣味」。
當然,當社長一家外出去野營的那個晚上,基宇一家人就在社長的豪宅里狂歡,烏鴉嘴老媽忠秀有一些感慨地說,做事毫無計劃的基澤就像蟑螂,關燈出現,開燈就會驚慌四散躲藏。如果朴社長突然回來,你這個人就會想蟑螂一樣躲起來吧?
一句成讖。
一場暴雨,讓金家人四處躲藏。
被趕走的朴管家回來了,她有東西落在了豪宅里——連主人朴家都不知道的人防地下室里的老公。
矛盾開始激化,劇情開始反轉。金家玩兒砸了,把戲被戳穿。
兩撥寄生蟲為了爭奪對社長這個宿主的「寄生權」扭打開撕。
最後完成了對社長的反殺。
不過是,豪宅仍舊是上上層人待的地方,底層的人逃離被淹的地下室到體育場避難。
塵歸塵土歸土,寄生歸寄生,只是找不到像樣的宿主了。
影片最後,逃離的基宇只能在夜間在山上用望遠鏡觀察豪宅,觀察豪宅里上層人的一舉一動。並幻想著有一天賺了錢買下這棟豪宅,一家人在裡面享受。
但這是意淫。
整棟豪宅占地600坪(約等於四分之一個標準足球場),1層建築200多坪,2層建築250多坪。有人算過,這摺合人民幣1.27億元!
導演奉俊昊親自解答:如果以韓國現時的人均收入計算,要買下電影中的豪宅,可能需要547年。
基宇顯然活不了這麼長。
階級固化,各有各的生活。
各自階級階層的自帶氣味決定了你生活的區域,生活的環境。
我一直認為,一部電影有了批判性,寫實性,就成功了一半。自由的創造環境,也是成功了一半。
其實我們比韓國早於26年就得過金棕櫚獎,可是這26年間呢?韓國電影在突飛猛進,而我們糾纏於後宮爭鬥,家長里短,還糾結於什麼時候的人能不能成精,基本喪失想像力,基本喪失觀察力,也就喪失批判現實的力量。
我們常見的是某某電影節某某影片被撤下,如果每部影視作品都高大上,只能有教化作用,那麼不拍也罷。
我一直認為我們不缺拍電影的人才,就怕你寫不出,寫出來過不了審,也就無從談起電影百花齊放。
按理說,這部揭短的影片在韓國應該是被抵制才行,因為這樣的韓國會給韓國的國際形象造成很大的傷害啊。可是,觀眾是用腳投票的。
5月30日《寄生蟲》韓國公映,截止6月23日累計觀影人數超過900萬。這是什麼概念?早半個月上映馬東錫的《惡人傳》也挺火的,觀影人數是200萬的量級。韓國人口也就不到5200萬。
導演奉俊昊說,貧富差距的細節羅列起來會讓人不舒服,但幾乎是在任何領域,這種對比都難以避免。
不懼怕矛盾,正視現實,或許才是電影對社會的教化作用。
其實,基宇與生俱來的味道,就是階級的氣味。
你是很難逾越的。
劉著民,媒體人,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