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認為,每天清晨我們生活著的城市,最具有生活的氣息。擁擠的小巷,車流的交叉口,早起買菜的老人......美好的仿佛是另一個世界。
熟悉的路牌與街道,還有習慣性光臨的店鋪,一定都有著我們難忘的時光。
在淵明北路有這樣一家煎包店,每天6:30堅如磐石般根植在每個人的味蕾之中,鏟煎包的聲音,日夜縈繞。
本期主角
周記咬不得生煎
店鋪地址:民德路和淵明北路交叉口
營業時間:06:30-18:30
我們中午2點多來到店裡,已經過了午飯的點,正經歷著三伏天的南昌,淵明北路上顯得有些清冷,獨獨這家煎包前店繚繞著煙火味兒。
店裡一個位置也沒有,不能堂食。兩個店員守在前面,簡陋的店面,褪色的招牌,兩個大大的鐵鍋,升騰的蒸籠煙氣,這裡就是周記咬不得生煎。
丨日復一日著的手法依然不倦丨
因為老闆姓周,所以取名叫周記生煎。這種簡單的純粹,就像來這裡買生煎包的人一樣,因為好吃,所以常來。
每天堅持6:30就一定要讓顧客吃到新鮮出爐的生煎,「這裡好多老人家起的很早,如果我們不早點起床,噶他們早上不知道去哪裡吃生煎包好。」
在時間沉澱下來的手法,擀麵皮、包肉....迅速的包好一個又一個的煎包。這一流程下來,看似輕鬆簡單的動作,卻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形成的。
一鍋煎包80來個,十幾分鐘才能出上一鍋。出鍋之前總是要先轉動一下鐵鍋,檢查煎包的底部是不是合格,用好每一份心意,呈現給客人完美的煎包。
開鍋前撒上一點芝麻和香蔥,再悶煎上一會,一個個的小白胖子就做好了。白生生,油光光的,仿佛被等著裝袋。
煎包的個頭剛剛好,5塊錢4個,買的人都是幾十個幾十個地買,一鍋煎包很快便被買光了。
問起一天能賣上多少個,店員自信滿滿的說每天2、3000多個不是問題,最多的時候賣出了4600多個,整天都沒有停過。
丨淵明北路上忘不掉的味道丨
「來25個煎包!」
「24個行不行,這一鍋沒了。」
「可以,就24個!」
「好咧!」
每天來店裡的都是老熟客了,拄著拐杖戰戰巍巍的老人、匆忙上班的年輕人......他們是最懂得怎麼吃。
趁著煎包剛出爐,還在冒著熱氣,底部的皮還是金黃金黃的,就要開吃。
如果沒有提前做過攻略,直接大口咬下,那麼場面就難以控制,迎接你的就是爆汁攻擊。
斯斯文文地小小咬一口,湯汁則是將流不流的狀態,這時候慢慢吸上一口裡面的湯汁,原汁原味的口感衝擊的你的味蕾。這也是周記為什麼叫咬不得生煎的原因。
周記煎包的皮稍微有一點厚,但是勝在它QQ彈彈,肉多湯汁多,底部酥脆。內里包著實實在在的肉餡,不怎麼需要咬就能化開,濃郁的肉味在口腔中肆虐。
打包盒也是用的降解餐盒,美味的同時不忘記環保。
肉餡很大一個,口感也是非常新鮮的。每天的材料要早早的準備好,保證新鮮度。一個看似簡單的煎包,每日付諸的辛勞和藏著裡面的學問,不容小覷。
丨與周記煎包,只差一個故事丨
很遺憾,這次尋味老闆不在。沒能問到多少關於店裡的故事,但是誰又能說,過往的客人不是他的註腳呢。
店員剛開始聽我們來尋味,問我們是記者嗎,建議我們去另一家系馬樁的分店詢問,擔心自己講的不夠好。
「我不知道要怎麼說,我就覺得我們店裡的煎包是真的好吃,最起碼品質衛生是保證著的,我每天都要帶回去給我的家人吃。」
簡單的語言、憨厚的性格和樸實的笑容,就和周記煎包一樣,用最簡單的食材,付諸百分的真心,才能成就「周記咬不得煎包。」
有人剛趕著去上班,從車上下來就衝著老闆喊著要多少個煎包,然後拎著一袋滿滿的煎包匆匆地走了。
也有身高還不及攤位高的小男孩,怯生生地躲在店門前,小小聲地說著「我要8個煎包」。
在這裡,所有的故事因為一個煎包開始,所有的聯繫也因為一個煎包得以延續。
店鋪名稱
周記咬不得生煎
店鋪地址
民德路和淵明北路交叉口
營業時間
06:00-18:00
人均
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