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棗陽!一座沒有人能餓著走出來的古城

2019-07-25     襄陽食記


兒時的玩伴,寄來了初夏枝頭最早紅了臉的桃子。

一掰兩半,咬一口,酸了鼻尖。細小的事總是更容易觸動心中的弦。


身為半個棗陽人的我,距離上一次去棗陽已經有五六年之久。

兒時曾在濜水公園騎過馬、套過圈、坐過船。


曾在沿河路上和要好的朋友一起散步或唱歌,曾住在高杆燈附近卻不識路的我,一看到它就知道快要到家。


它是劉秀故鄉,也是中國桃之鄉,但更重要的是,它是我的故鄉。

這一箱桃子甜到了心裡,卻也酸紅了眼眶。


從福銀高速直接開往棗陽,下高速的那一刻,駐足一秒深呼吸,微涼有香氣,回故鄉,尋味蹤跡,拾起記憶碎片。



記憶里的棗陽熱鬧在十字街。

小北街的學校、小吃、各種店鋪都很多。早晨城區最熱鬧的商脈大多聚集於此,自然濃縮了整個棗陽人的胃。

#01



一張油酥餅賣了30年

-

小北街油酥餅

地點 | 小北街中段(招商局斜對面)

營業時間 | 7:00--賣完(10:30左右)


棗陽特色酥油餅打頭陣。

30多年前這家酥油餅小攤就出現在小北街的街頭,從開業到現在每天只賣200多份,賣完就收攤。


那個時候還沒有網紅店,沒有營銷,能憑著小攤存活下來,全憑口味二字。

時至今日,他家的酥油餅依舊物美價廉,兩種口味,一樣一個也不過7元錢。

要是在襄陽,一個肉餅就能賣到7元的價。


剛接過酥油餅還有些燙手,趁熱吃一口, 酥皮咬開的聲音直衝腦門,在口腔中炸裂,酥而不油,香而不膩。

油酥餅香酥的訣竅在於和面和烤箱,師傅每天4點鐘起床和面。

30年如一日的在這個小而密閉的房子裡,給每一張餅加以味道和溫度。


正常情況下每天早晨10點多油酥餅就賣完了,我去的時候剛好還剩最後3張,拿起焦黃的油酥餅,記憶中的棗陽也開始閃爍起來。

#02


小庭院裡的

砂鍋米線和餛飩

-

老郭砂鍋面

地點 | 小十字街往南50米處

營業時間 | 8:30--21:00


再往旁邊走兩步路,就是老郭家的砂鍋面。

之前一直來吃卻不知道他家有名字。


小時候媽媽帶我來吃砂鍋面,因為太燙總是把面挑到小碗里涼著,導致我現在成年之後也改不掉這個習慣。

雖然是叫砂鍋面,但最讓人難忘的還是砂鍋粉配餛飩。


小火慢燉,阿姨熟練的放入各種佐料和熬好湯汁,再依次按時間和火候放入配菜,越燉越醇香,米線和餛飩也不會煮「nong」。


入口還是那股濃香,看似清寡的湯汁卻很濃厚。

米線吸收了大量的湯汁滿口留香,薄如蟬翼的餛飩皮夾雜著一丁點瘦肉,提升了整體口味的層次。



在襄陽我最常吃的就是冀家砂鍋面。

比起冀家煮好面直接加熬好的調料,郭家的湯汁直接和面一起燉煮,似乎更加鮮香濃厚、入味一些。

夏日花木繁盛,老闆的小庭院裡栽種著多肉、薔薇、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植物,瀰漫著植物的清香。


坐在小庭院裡吃著剛買的酥油餅,配著一碗伴有湯汁的餛飩和米線,這大概就是小城裡最大的幸福。

#03



牛肉麵湯底的手工拉麵

-

正宗牛肉拉麵

地點 | 民主路與人民路口(往西50米處)

營業時間 | 7:00--賣完(11:30左右)


我在十字街吃著米線,朋友卻想去政法街吃拉麵。照她得話說:「早上不吃這碗牛肉拉麵,會念叨一整天。」


這家拉麵以前在公安局旁邊開了十幾年,雖然最近換了新地方,但絲毫不影響每天火爆的生意。

店主是一對夫妻,丈夫拉麵,妻子煮,二人言語簡短,夫婦之間配合默契。

經營這家麵館就是他們最樸實的快樂。


每一碗面都是老闆現場拉制,拉麵的粗細、寬度、軟硬都把握在熟練的拉麵手法之中。

麵條的湯底是襄陽牛肉麵湯底的味道,鮮香麻辣,光是聞著就心急難耐。

比起我們平常吃的鹼面,手工的拉麵更加入味。


麵條拉的很軟卻不失去勁道,細的非常均勻,嗦起來十分爽口。牛肉分量特別足,每一塊都又大又厚實。


值得一提的是它家的綠豆湯,每天提前煮好冰鎮,細膩清涼的綠豆湯加入了一絲白糖更加清新,和微辣的牛肉拉麵簡直是絕配。

#04



酸辣濃郁

相當開胃的酸菜魚

-

老孫家酸菜魚

地點 | 民主路與人民路口(往西50米處)

營業時間 | 7:00--賣完(11:30左右)


抱著半飽的肚子,晃蕩至三中附近,轉眼吃午飯的時間就到了。

而這家開了20年的孫家酸菜魚,算得上棗陽必須要打卡的地方了。


第一次吃這家酸菜魚,是在三中上學的一個朋友帶我去的,她狂妄的說吃過這家酸菜魚就再也忘不了這個味道。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哪怕我吃過無數酸菜魚,這股酸辣味都是獨一無二,無可比擬的。


點了份60元最少量的魚,雖然老闆說3個人夠吃,但還是被端上桌的分量嚇到。

扎紮實實的滿滿一大鍋魚,堆成小山形狀,雪白的魚肉浸在漂浮著少量紅油的酸菜底湯里,看著就讓人食慾大開。


不同於襄陽的酸菜魚都是一盤大菜,這家的酸菜魚是火鍋,點火放在爐子上,等湯底慢慢燒開,辣椒混著酸菜的香氣升騰著鑽進鼻腔。


盛上一碗魚湯,鮮美的湯汁加上久煮也依舊很脆的酸菜,把我味蕾攪的天翻地覆。


先是酸味在舌尖上爆炸,刺激著味蕾,讓人直流口水,辣味就緊隨其後釋放它的魅力,最後咽下魚湯,這還沒完,回甘又泛出一絲絲香甜。


直接用魚湯泡上米飯,一口湯飯下肚,舒服的直想嘆氣,這碗湯泡飯真的絕了。

喝完湯就可以開始吃魚了,片的很厚實草魚肉卻相當入味,微辣中帶著濃厚的酸味,吃起來很是鮮嫩。


就算不停的煮,魚和底湯也不會變咸變老,難怪很多開館子的老闆都會來吃這家魚想要探究其中奧秘。

#05



酒後最暖的選擇

大骨湯

-

霸王鴨

地點 | 建設路11號章陵大酒店旁

營業時間 | 9:00-22:00(提前預約)


不要懷疑湯在棗陽的地位,雖然算不上什麼主角,

但對於我來說,當伴隨著充滿柴火香的湯滑過喉嚨,才叫回了家。


曾在每一個宿醉後的早上,醒來只想喝一口他家的大骨湯。不僅能醒酒,暖的胃也特別舒服。

其實一鍋優秀的大骨湯不需要太多花哨的調料,放上香草和蔥,經過熬制,將原汁原味煮進湯里,就已經足夠了。

這家17年的口碑老店,早上11點過來就已經預定滿了。想吃?那得要來的早更要來的巧。

按包廂預定,只有四個包廂,一包能夠7至10人聚在一起,主菜是大骨湯,從分量就能看出棗陽人的性格,十足的大氣。

一鍋夠的上4到5人食用。都說美人在骨不在皮,那大骨湯的精髓也在一筒骨頭裡了。


拳頭大小的筒骨,裡面所蘊藏的骨髓更是「深不可測」。骨髓細細軟軟,一pia就化在了嘴巴里,油香味十足。

對著筒骨,一吸到底,濃郁的骨髓伴著帶有微微柴火氣的湯汁,越喝越香,胃更是越來越暖。


配菜的冬瓜,帶著骨湯的鮮甜,燉的軟爛,店裡還會送粉條和大白菜,喝湯配紅棗烙饃,不曉得是多少人的最愛。

#06



比胳膊還長的排骨

-

手抓大排骨

地點 | 中百倉儲後小巷內

營業時間 | 10:00-22:00


大快朵頤後,明明撐到不行,還是沒能抗住手抓大排骨的誘惑。

看著和胳膊肘一樣長的排骨,我們屈服了。

這家骨骼清奇的農家小院,深藏在樓房高地錯落的巷子裡弄里。

一到飯點,家家戶戶飄起十足的煙火氣。這家小院也不例外。


為什麼說農家小院骨骼清奇?

因為這家不能點菜,沒有菜單,除非有特別想吃的菜,老闆才會專門準備。


去了報上名號,一行幾個人,老闆自行安排。

這頗有江湖氣息的農家小院,老闆更是豪爽大方,只管盡興,飯菜分量絕對是管飽的。



比胳膊肘長的手抓大排骨,端上來相當大的一盆。燉到入味的骨頭,晶瑩剔透,醬香味道十分濃郁。

骨頭夠長,才能啃的夠開,啃骨頭雖然樂趣無限,但是少了肉哪能盡興?

手抓排骨不僅個子高,連骨的肉也是大塊的,連著骨頭的肉都鮮嫩異常。

醬汁浸透到骨肉里,每一口都飄著肉香與醬香、軟爛中帶著一絲勁道,一口下去香濃的汁水在口中爆開。


牛肉是肉眼可見好肉,連著牛筋吃起來不僅牛肉味十足,而且非常軟爛Q彈。


牛肉先經過滷製,將汁水及所有的味道滲透進每一絲的肉里,再配上一旁炸的噴香的辣椒油,兩者完美結合,將牛肉的口感與味道發揮到極致。


在棗陽,隨便圍個院子就是農家樂, 隨便吃一桌就是上千塊。每一桌都是包間,每一頓都是樸實的煙火氣。

#07



在申非遺的棗陽代表

-

鹿頭黃酒

地點 | 清泉巷

營業時間 | 9:00-21:00


飯飽之後,就該上點小酒了。

棗陽鹿頭的黃酒「不亞於紹興黃酒」,不僅因為棗陽黃酒有著幾千年悠久的歷史,還因為黃酒本身所具有的品質。


除了用糯米、小麥外,還加進了益母草、當歸、青蒿、紅花、陳皮等中藥,酒精度也不高,大概6-12度。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喝醉就是因為這杯黃酒,因為太好入口,把它當成了飲料一直喝,結果坐在椅子上就倒了。


酒色橙黃,清亮透明,入口清甜略帶一絲酒氣,香甜可口,非常好入口。

熱情的老闆聽說我們特喜歡棗陽黃酒,便送了兩壺,還交代我們說有一壺是原液,對身體很好。


加上姜和紅糖煮熱倒入黃酒里,對女孩的子宮和皮膚,更是堪比千快的保養品。

#08



BT雞翅味的超辣小黃魚

-

夜貓子烤吧

地點 | 棗陽市第三中學對面

營業時間 | 16:00-23:30


黃酒必須要配燒烤,便叫囂著讓朋友帶我去王大軍。

然而她卻鄙視的看了我一眼,說她們現在都吃這家新開的小黃魚。


在武漢的時候我是有些討厭小黃魚的那個味,大概是因為太辣了,哪怕我說不要辣椒,也能辣的我眼淚直流。


但既然是來吃烤小黃魚的,當然免不了要嘗一下。和武漢不同,他家的小黃魚有股BT雞翅的味道,但沒辣到嗆人。

把鮮活的小黃魚清理乾淨後,配上秘制醬料先腌制一個小時,再串好。每天串多少賣多少,賣完就不賣了。


烤好的小黃魚外皮焦脆,一口咬下去鮮香的魚肉就滑入嘴裡,沒有一絲魚腥氣。

本以為烤娃娃菜會是用錫紙烤,沒想到卻不是平常在襄陽吃的味道,烤好的大白菜是酸辣味的,入口的酸能瞬間勾起你的食慾。


沒有豆芽的炒麵是沒有靈魂的,這家是為數不多的用豆芽和細鹼面炒的,醬油也放的剛剛好。


雖然沒去吃王大軍、洪山或者小毛,但是家近年來才開的燒烤小黃魚也著實讓我驚艷了一把。

#09



擁有神仙味道的大排檔

-

東鑫酸漿面

地點 | 高杆燈

營業時間 | 17:00-23:00


什麼樣的味道可以過口不忘十年?

記得魯迅在《社戲》里念念不忘的羅漢豆,這碗酸漿面也一同在記憶里追味了十年。


有一點不同的是,這次再度回味,還是如先前那般酸爽、醬足,味道比十年前更加驚艷。


細嫩的麵條上面蓋著厚厚的,鋥著油光的醬料,分量十足到,害的我以為是老闆過分偏愛我,手抖給了兩倍的分量。


酸菜切成小段碎末,第一口特別酸爽,隨之而來的是微微的咸香。細滑的麵條,是最容易入味的,裹著醬料一口能吸到碗空。

酸漿面藏在大排檔里,店面很大,晚上五點開門,六點半就已經座無虛席了。


棗陽人和襄陽人一樣,最愛坐在大排檔里喝著小酒,和親人朋友侃天。店裡都是大桶扎啤,喝起來配上下酒菜簡直不要太爽。

下酒的小菜少不了滷菜。饃片又小又脆,越嚼越香,小零食一般,最適合晚上pia舌打牙祭。


油豆皮滷製的非常軟爛,帶著淡淡的鹵香,上面裹著辣椒,像極了翻版辣片。


燙豆芽,一口下去絕對是神仙味道!在襄陽吃牛肉麵時,恨不得讓老闆一碗都涮上豆芽,這次不怕吃不盡興了。


豆芽裹著油十分水靈,紅油的香完美滲透進豆芽的每一根中,清甜又油香四溢。


其他的滷菜也都軟爛入味,滷製的醬色十分漂亮,點上一桌慢慢品嘗,看著門外的夜色,不禁會讓人感嘆到,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啊。

#10


吃完還要打包帶走的

地火鍋祖師爺

-

犇羴鱻地火鍋

地點 | 廣場

營業時間 | 10:00-22:00


棗陽最出名的就是地火鍋。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家鄉味,地火鍋應該就是所有棗陽人最愛的老味道。

這家開了24年的地火鍋祖師爺,隔三差五不去吃上一頓,就覺得生活缺少點什麼。

一旦吃上這股老味道,那些被歲月淹沒的時光,就一下子浮現在眼前。

老闆還是印象中的大叔,看人永遠都是一臉樸實的笑意,手中總是拿著隔熱手套,時刻準備端大火煨鍋的鐵鍋。

他從沒想過能火遍棗陽,當初和戰友一起拿土堆挖了個眼,放上鍋燒了一鍋菜,就成了如今的地火鍋。


隨後,陸陸續續有數不清的人來找他拜師學藝。直到現在,地火鍋在棗陽遍地開花,幾乎全是他的徒子徒孫。


這個烏漆抹黑不到十平方的小廚房,就是地鍋雞的誕生處。借著煨鍋的大火,能看見廚房裡的土灶,和一整面牆的柴火。

老闆一直堅持用土灶、燒柴火,大火燒制地鍋雞,用最古樸也最麻煩烹調方法,來保持老味道的傳承。

一上桌就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濃厚的底湯翻滾,露出色澤金黃的雞肉和排骨,醬香氣就開始往鼻里鑽。


雞肉經過燉煮後,體內的油脂被完全逼出浸入到湯汁中。雞肉吸收了湯汁的鮮香後變的油潤飽滿,嫩而不柴,油而不膩。

冬瓜被燉的軟爛入味,筷子稍用力,就俏皮的從中間滑溜下去。

土豆軟糯咸香,一口下去就化在嘴裡,占領著口腔里的每個小角落。

朋友小時候就愛這口土豆,每次吃完還要裝兩個土豆在袋子裡,躲在摩托車後面偷偷吃。


每個人來之前都說晚上要減肥,只吃一口,真實情況就是每個人現場打臉,吃的不亦樂乎。


也許爽快的棗陽人從骨子裡就熱愛這些濃重調味的吃食,能和一群好友圍著吃地火鍋,吃的熱火朝天,就是人生樂事之一。





都說棗陽宜居,最適合養老。

生活節奏有條不紊,讓棗陽習慣了有事好好坐下來再談。


清兒八早沿河走一道,入夜跳一曲雙人舞。電三輪車快速便捷,開車不會堵的動不了。公園廣場瞎溜達,再到朋友家搓個麻。

#01

法治文化公園



小時候還叫濜水公園,現在也改名為法治文化公園了。

以前最喜歡在裡面套圈玩打槍,幾個膽子大的孩子就喜歡邊划船邊潑水,把對方潑成落湯雞,濕淋淋的還會笑的像朵花。



那個時候還可以騎馬,還有很多遊樂設施,瘋狂老鼠,流星錘,竹子插的小迷宮。

玩碰碰車的時,把隔壁逼停到牆角,盯著打槍店裡頭大小不一的公仔娃娃,拉扯著哥哥的手不願意走。



現在這些很多設施都搬走了,更新了環境,建上了小橋,公園裡仍舊有小屁孩的笑聲,只是再也不見當初的你我。

記憶里隨尖叫呼嘯而過的過山車,帶著斑駁的銹跡宣告再見。

換上的是公園裡悠然自得釣魚的老翁、大戰幾十回合的老牌搭子、和帶領整個樂團的老指揮。

#02

中國漢城影視基地



相比之下,年輕的漢城倒是慢慢走入老棗陽人的心。

這座漢代都城開了之後,在文化廣場跳廣場舞的阿姨大媽多了,在充氣堡上蹦躂露出笑容的小朋友多了,甚至連初次牽手的小情侶也多了。


漢城於之棗陽,就像是唐城於之襄陽的意義。

瞬間把棗陽「光武帝鄉」的名頭打響,成為中國漢文化核心地標、每個棗陽人心中的驕傲。

誰能想到是文人的理想情懷和思鄉之情打造出的這一座漢代宮殿?


一個地地道道在外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棗陽詩人,始終沒有忘記家鄉。

開發利用劉秀文化資源是棗陽幾代人的夢想,圓夢漢城就是他寫的最美的一首詩。

#03

萬象城 / 商業大廈


一半山水,一半城。依山傍水造就了棗陽的底蘊。山水養出來的棗陽人,音容笑貌里都包容了山水的靈氣。


從沿河路走到萬象城,河水清清拍岸邊,空氣中有浮萍與水草沾濕的的味道。

作為新興的商業圈,萬象城包涵了所有餐飲和娛樂行業,格萊美、軍翔百貨、KFC等,全都在這裡落地。


轉個彎再走10分鐘,就可以看見商業大廈。一路上熙熙攘攘全都各種小門面,以前的大廈很是熱鬧。



當時還沒有萬象城沒有KFC,只有一家德克士坐落在大廈對面。

夏天熱到汗流浹背,卻約了朋友在大廈見面時,就會買一杯可樂偷偷躲在德克士,蹭著它家的空調。

小時候的快樂真的很簡單,和朋友分享一包零食,撿礦泉水瓶子賣錢買雪糕,翻牆爬樹蹭一絲涼意的空調。

這些簡單卻又感覺在胡鬧的事情,卻是我們回不去、也不會再擁有的快樂。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回棗陽的次數越來越少,從一次一個月,變成一年一次,再到後來上高中上大學,更是幾年都沒有時間。

太多的街道和建築都改變了,很多路和店鋪都在我的記憶里模糊了,腦海里只剩下殘缺的記憶碎片。


但當我在社會的浪潮里摸爬滾打,在陌生的城市裡一個人獨自堅強;當我被萬家燈火迷亂了眼,卻發現沒有一盞亮燈是在等我時;這些殘缺的記憶碎片都會被我撿起。


不管我走多遠走多久,始終都走不出故鄉山水的記憶。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歡喜凋零成留得住的鄉愁。

/

•END•

出品:襄陽食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編輯:吃貨君 攝影:大福君、西瓜喵、海王星

由襄陽食記原創發布,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OtCRWwB8g2yegNDll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