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家庭的爸爸媽媽都是名校畢業,孩子從小也愛好讀書,甚至有些家庭被稱為書香世家?
為什麼學校也會有藝術學校和語言學校之分?
為什麼有些孩子的工作後像變了一個人,有的人喜歡圖書館,有的人喜歡去網吧,去K歌?
人與人之間的不同,除去天性遺傳的影響因素,最重要的就是環境因素了。今天我將和你分享,影響青少年一生的三大環境,教會你怎樣用環境來造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是這樣寫的:人創造了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環境和人相互作用,相互連接。人對環境的影響不用多說,建築、開墾、植物等一切和生活相關的人類活動都在影響並創造著環境。環境對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三大方面。
家庭環境
良好的家庭環境會讓我們孩子身心愉悅的成長,不良的家庭環境及家庭成員的精神價值觀衝突,直接影響孩子的心性。家庭系統,屬於孩子人格建構裡面的第一大系統。
我曾經接手過這樣的一個案例,一位高一男生的媽媽反映,孩子情緒很不穩定,成績下降的很厲害,孩子每天早上起來睡懶覺。從讀小學開始,爸爸就會每天早上生氣的催促,罵孩子不要遲到,夫妻之間經常吵架,孩子一看到父母吵架就會發脾氣,摔東西。
了解情況後,我建議這位媽媽試一下,讓孩子換一個家庭環境看看,如果身邊的親戚和朋友的家庭比較和諧,讓孩子過去住一段時間,看看是否會有改變。
於是這位媽媽把孩子送到了大伯家,大伯家的裝修風格很有涵養,牆上貼著家訓家規,字畫和條幅。每天早上起來大伯先放輕音樂,再泡一壺茶慢慢的品,大伯母在陽台上練瑜伽。一家人說話聲音很柔和,大伯大伯母經常和男生聊天,有時間就帶孩子去運動、聚會等。慢慢的,孩子的情緒變得越來越平穩,人也變得越來越溫和了。可是到了一段時間以後,孩子回到了父母原來的家,不到兩個月孩子又變得很煩躁了。
兩個不同的家庭,孩子的狀態完全不一樣,孩子自己的家每天處於爭吵不休的氛圍中。爸爸只知道吼著孩子要早起讀書,卻忘了自己從來不看書,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的情緒怎麼能夠穩定呢?他哪裡還有心思讀書?
家庭就如同魚缸一樣,魚缸里的水是乾淨有氧氣的,魚在裡面就會健康的存活。如果魚缸里的水是髒的,沒有氧氣的,魚就很容易生病。
學校環境
孩子建立學習興趣,師生、同學關係的重要場所,學校屬於孩子人格建構裡面的第二大系統。
之前遇到一個叫冬冬的孩子,讀初二的時候換了一個班主任。有次體育老師請假,班主任代課,班主任讓同學們繞著操場跑三圈。
東東說自己昨天摔壞了膝蓋,跑不了。
班主任不相信,看著東東說:「你不是跟大家玩的很開心嗎?是不是不想跑?」
很多同學跑過來起鬨說:「對對,他就是找藉口不想跑。」
大家的誤會和嘲笑讓東東十分生氣,他大吼一句「你們都不相信的」就跑了。
第2天冬冬便不去上學了,爸爸媽媽怎麼勸都沒有用。因為班主任的誤會引起的班裡面其他孩子的起鬨,說他騙人,這對孩子的自尊心影響很大。孩子不愛上學,是不想面對老師和同學,心裡充滿了委屈和怨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大系統,學校是孩子人生的第二大系統。學校的校風,學風,班風,老師及同學的所作所為,對孩子都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社會環境
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出現了問題,孩子就會在第三大系統---社會環境中出現明顯的行為偏差。青少年的成長在社會環境空間的作用下,很多行為不完全是心理內部活動決定的,而是環境刺激因素引起的。
濤濤是我一個同事的孩子,暑假期間濤濤父母回老家了,把濤濤放在親戚家。親戚家有一個孩子讀高二,很喜歡上網吧玩遊戲,只要到周末就會自己偷偷的去網吧。這個孩子還帶著濤濤去玩了幾次,我同事打電話說馬上把孩子接回去。同事的親戚,也就是愛玩遊戲孩子的爸爸,以前是開網吧的。孩子從小接觸這種環境,在網吧里吃喝,和網吧裡面的客人打成一片,對這種環境已經產生了熟悉感。慢慢的泡在裡面就不出來了,性格也變得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樣。
孩子家裡是開網吧的,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在網吧里接觸了社會上的人,很早就融入了這個社會的團體,行為出現偏差是社會環境的影響。
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的環境教育,都在無形中影響了孩子的人格成長。
父母該如何正確為孩子創造這三大環境呢?
一,家庭文化環境的建設
要從「凈」、「靜」、「敬」三個方面入手:
「凈」是乾淨,有兩個方向:
一個是硬體擺設。也就是家裡面要乾淨整潔,構建讀書的環境,有書房,牆上掛有家訓、家規,有全家福,教育的標語等。
一個是軟體設施。就是父母的行為,要正向積極,相處要和諧友愛,能夠親自給孩子做榜樣。
「靜」是安靜,就是說家裡面的成員說話,不要高聲吼叫,爭吵不斷。可以每天放點輕音樂,保持家裡平和、寧靜的氛圍。
「敬」是尊敬,就是祖輩、夫妻等家庭成員之間要有禮貌,有尊重,能夠互相的去敬畏。
二,學校環境
父母要在青少年心中建立對學校、對老師的尊重和敬畏,讓孩子主動和老師、同學建立友好關係,學會為他人著想。
同時學校也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我們都知道美術學校所到之處都是藝術創作,音樂學校所到之處都是絲竹之聲,語言學校所到之處幾乎全是外語。
不管是校區環境還是老師的行為,學校的文化等等都要給孩子起到作用,老師們也要多組織活動,促進同學之間的友情,鼓勵孩子們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三,社會環境
雖然說複雜的社會大環境在孩子成長後占比例較大,但是孩子從出生開始,無時無刻不在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家庭和學校不是孩子生活的唯一場所,他們的活動是自由的。
古有孟母三遷,現在我們的父母能夠做的可以更多。
可以為孩子創造積極向上的朋友圈,發揮資源,讓孩子結交好的榜樣。
可以帶孩子外出旅遊,走訪各個名門望族的故居,去三味書屋,去科技博物館等文化環境。
讓孩子從社會環境中獲取力量和目標。
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構建了孩子成長的環境,是孩子人格建構的三大系統。不管哪個環境,都跟父母的主動創造息息相關,父母有意識地去改善環境,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