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十個情景

2019-11-29     法圖曼

孩子天生是一張白紙,

你用它寫詩,他的生活就是詩;

你用它畫畫,他的人生就是畫;

你用它抹灰,他的世界就會灰暗。

你怎麼做,孩子就會怎麼樣!

國外網站發布了一組父母不良教養方式的漫畫,刷爆了Facebook。

這10張漫畫戳中了許多父母面臨的親子關係痛點。

看過漫畫才知道,生活中孩子很多難以理解的行為背後,原來都有答案。

只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往往不自知:孩子的問題,根源出在父母身上。

孩子的每一次打擾

是在呼喚你的愛

孩子的每一次打擾,都是在呼喚愛。

當你在忙著做自己的事,忽略了孩子,他就會在旁弄些小動靜來打斷你的工作,讓你足夠注意他。

而父母有時候就會用一句「走開,沒看到我正忙著嗎?每天什麼都不會,就只會搗亂!」硬生生地將孩子從自己身邊推開。

當一個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無關反應,甚至是漠然無回應,會產生巨大的虛無感,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自我支離破碎。

孩子的打擾往往只是在呼喚你的關注和關心,他們需要從你的關注中感受愛意。

請珍惜孩子的打擾,務必做到及時回應,對孩子的愛毫無回應,比語言暴力更有殺傷力。

等到孩子長大後什麼都會了,可以照顧好自己的時候,就不再那麼需要你了。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請珍惜孩子需要你的每分每秒。趁著他還需要你。

你不知道

愛撒謊的孩子心裡有多苦

當孩子犯錯時,為什麼會撒謊?

因為他知道一旦說出實話,將會面臨來自父母的吼叫,指責、甚至是打罵。

孩子為了逃避責罵和處罰,而說出謊話。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曾說到:如果孩子跟你說謊,說明孩子沒有把你當做不幸的分擔者。

當恐懼占據了孩子的內心,他們自然失去了正確解決問題的理智,撒謊掩飾就成了一種本能的選擇。他們寧可自己承擔犯錯後的愧疚感,圓謊的心理壓力,也不惜對父母撒謊。

孩子錯了,可以改,而親子關係一旦產生隔閡,卻需要更多時間來治癒傷痕。

偽挫折教育

玩壞了孩子的自信心

中國式的打壓教育,向來崇尚讓一個孩子學會獨立堅強。可這種對孩子沒有鼓勵和表揚,只有批評和嘲諷的「打擊式教育」,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焦慮的父母認為孩子不學會「72」變,沒有人能來替他扛過「81」難。

事實是當父母試圖用打壓來增加孩子對挫折的「抵抗力」,往往用力過度,傷及無辜。

打擊式教育最大弊端,就是會導致孩子強烈的自我否定!!

不管做得多好,孩子總會下意識的挑自己的毛病;絲毫不敢放鬆自己,生怕聽到別人的批評;總是無法說服自己,心安理得的接受讚美和誇讚,他們無法自我欣賞,永遠覺得自己配不上擁有的一切。沒有價值感和歸屬感。

過多的插手和打壓,只會養育出一個自卑的孩子。

一個時長被父母打壓,未曾感受到認同的孩子,怎麼能自信起來呢?

試問,他從哪裡獲得自信呢?

孩子沒主見

是父母惹的禍

為什麼不要在公眾場合教訓孩子?

你以為你是在教孩子如何做人處事,卻讓他在眾人看熱鬧的眼光里抬不起頭來。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七步,其中之一就是讓孩子當眾出醜。

在人們的意識中,當父母在面對子女的時候,似乎就覺得,不管自己說什麼,都是對的,作為父母的,教育兒女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甚至說,有的父母,打罵兒女,都可以絲毫不顧及場合的。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里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自尊心如果被碾碎,就會成為一道難愈的傷疤。

孩子也要面子,孩子的面子需要父母去尊重和保護。

就算孩子真的做錯了,關起自家門開始教育,沒人說你半句不是。但在大街上對孩子罵罵咧咧,誰都看不過去。

懂得給孩子留面子的父母,才能養出自信、有出息的孩子。

身為父母,我們給予孩子的認同與肯定,會讓他們將「希望得到別人尊重」的面子,轉化為「自愛、自尊、自重」的里子,一路披荊斬棘,迎向未來。

父母的控制欲

是一個孩子的災難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著很強烈的控制欲,父母用這種控制欲,來規範孩子人生道路。

小到孩子穿什麼衣服,買什麼玩具;大到孩子讀什麼學校,從事什麼工作。

這種建立在控制基礎上的愛對孩子來說,是前行路上沉重的枷鎖,《小歡喜》中英子因為母親強烈的控制欲得了抑鬱症,甚至要跳海自殺。

黃執中在節目《奇葩說》中說過一句話:

一個孩子完美的人生,是擁有選擇權。

一個能決定自己人生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擁有了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

一個能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的父母,是明智的,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控制欲,敢於讓孩子過自己的人生。

無底線的溺愛

只會養出「巨嬰」

慣子如殺子,溺愛不是愛。

在中國很多父母擔心孩子磕著碰著,不敢讓他接觸自立,他們要什麼就給什麼,用心血鑄成了一個個象牙塔。

當他走向社會的時候,社會還會寵他嗎?當他工作的時候,會有人去幫助他完成工作嗎?他該如何與朋友同事相處呢?

看過這樣一句話,愛的本質不僅僅是我對你好這麼簡單,而是我願意奉獻自己,讓你成為你自己。

為什麼說溺愛不是愛?

因為這種愛是偷懶的,沒有思考沒有斟酌,沒有動用到真心。

當你打著為孩子的名義,替孩子把所有事都給辦了,最終的結局是只養出一個終生依附父母、不能自己獨立生活的巨嬰。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些「巨嬰」,他們有著成年人的身體,但精神卻還未斷奶。

他們極度自私,毫不獨立,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不知奉獻,只知道橫衝直撞不管後果,只知道需要他人寵愛擔不起任何的責任。

我想,我們每個父母,應該都不希望把孩子養成「巨嬰」吧。

嫉妒心重的孩子

背後一定站著愛比較的父母

隔壁小孩悠揚的鋼琴聲傳來,優美動人,每次參賽之後拿到的鋼琴證書令人眼紅不已。於是,你就對孩子說教起來,「你看看鄰居XX多優秀」。

每一個總愛在孩子耳邊提起「別人家孩子多優秀」的父母,本心一定是希望孩子能夠學習別人的優點。

父母認為自己是良苦用心,而孩子認為父母在貶低自己,否定自己。

孩子的嫉妒心後面藏著一句沒說的話:

「我沒有他們那麼好,那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

一個優秀的孩子從來不是比出來的,而是用心養出來的。

關於這點,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每個愛發脾氣的孩子

都在尋求你的關注

兒童心理學家通過多年研究發現,孩子需要從父母的關注中,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

孩子寧可被父母提醒,嘮叨、責罵也不想被父母忽視。

常常被父母忽視的孩子,不得不用錯誤的行為,快速引發父母的關注。

來證明自己是被父母所在乎的,是被父母所在意的。

你的修養

就是孩子的教養

你用命令的口吻指揮孩子做事情,那孩子自然有樣學樣。

孩子沒有從家長的身上學會尊重,自然不能明白如何尊重別人。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你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

父母的人品往往會像病菌一樣往下傳,最後孩子的三觀和行為模式,保證都是父母骨子裡的精髓。

熊孩子不是橫空出世的,而是熊父母教出來的。

孩子的真心話

只說給能懂的人聽

很多父母都會疑惑,什麼時候起孩子有了自己的小世界,父母被隔絕在外進不去。

孩子的喜好我們不知道,孩子談論的話題我們插不上嘴。

為何不反思一下自己,當孩子興致沖沖跟你分享自己的喜歡的東西時,你是不是脫口而出一句:

「怎麼都不好好學習,天天玩物喪志!」

孩子自然認為跟你說那麼多有用嗎,還不如不說,省得討罵。

經作者同意本文轉自「小木家成長」,感謝分享。

糟糕父母群像可能有你有我,

當這些問題已經發生,我們能做什麼?

孩子的成長不可逆,

與其說養育孩子不如說是養育自己,

育兒育己的家長課堂等你來!

愛之沐家長課堂,目前開放報名

講師介紹

她是一個小學生的媽媽

喜歡家庭教育

於是跑去拿了

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

美國正面管教學校講師

的雙證書。

喜歡讀書

於是去升級打怪

成了三級拆書家

喜歡幫助別人學習

於是去全國訓練營做教練

成了金牌RIA訓練營教練

喜歡塔羅,於是成了塔羅師

非暴力溝通學習者、踐行者

斷舍離學習者、踐行者

全球環保超市合伙人

持續收入創業家

總之

她在用自己本身

活出生命的真實與熱情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像治病一樣,吃個藥片病就能好的。

而是像愚公移山一樣,孩子出現問題就是一座山,家長一點一點糾正孩子。

唯一的區別就是,孩子還小的時候,山小一點,好移,等孩子長大了,山已經長得好大了,這時候想移山,就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了。

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

後天的學習,決定了你是否能平和喜悅並帶給孩子的一生幸福。

愛為名,陪你一路成長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周末班:11月30日起每周六上午9:00---11:30

地點: 張店區橡樹灣東門愛之沐家庭教育(宏仁堂藥店二樓)

費用:2300元/人。

優惠措施:轉發朋友圈報名1800元/人;

老學員轉介紹:1800元/人;

夫妻同報:3000元/2人;

復訓每次199元場地茶點費。

號外: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受益於正面管教,

每一期為在職幼兒園一線老師提供一個免費名額,

僅收500元材料成本費用。

名額按報名的先後順序確定。

開課人數: 小班授課,上限12人

課程適合對象:

對教育孩子有困惑,希望用既不懲罰也不驕縱,和善而堅定養育孩子的家長和老師(孩子適齡0~18)

其他說明

1、繳費

一旦繳費不能按時或者全勤上課,無法單獨補課。可採取參加復訓的方式繼續參加之後的班級上課。

2、調課

如講師有特殊情況(外出培訓等),會跟各位家長協商調整時間或將課程順延一周;

報名流程:

1、添加講師,諮詢疑問

2、繳費

報名成功後,家長提供姓名+電話。

3、課前準備

講師建立微信群,相關答疑解惑群內跟蹤學習,請注意查微信群信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jADxG4BMH2_cNUg1X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