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控力培養,你做對了嗎?

2020-03-21     法圖曼


孩子慢慢長大,很多的事情需要他自己來負責,也就是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需要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然而這時候很多家長困擾的就是孩子自控力很差,學習,生活都不能很好地自覺自律管理好。

那今天我們就討論一下怎樣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說的就是自控力。



史丹福大學Walter Mischel博士發現,那些能夠克制自己不吃第一塊棉花糖、等待第二塊棉花糖時間長的孩子,學業成績明顯超過了等待時間短的孩子。他們SAT的分數平均高出210分。除此之外,他們在其他方面也顯示出明顯的優勢,例如更強的社交能力、更高的體質指數等等。


刨除學業、事業成就,只看生活中的小事,也很容易發現,缺乏自控力的人往往深陷肥胖的泥潭,一邊呼著減肥的口號、一邊啃著奶油蛋糕;常常刷著朋友圈、熬著無聊的夜,然後第二天滿身疲憊地去上班.......


自控力,關乎方方面面,能影響我們的一生,甚至超越智商。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控力究竟是一個什麼東西。

其實,自控力,這東西,我們天生就有。

自控力(意志力),簡單地說,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慾望的能力


我們說了解一個事物的最好方法呢,是穿過現象,看它的本質,同時能再找出他的弱點,這樣的就比較容易控制他。那自控力的本質是什麼呢?


培養自控力就是培養好習慣


自控力的本質其實就是習慣,所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本質上來講,就是要培養孩子一個好的習慣。那習慣分為,比較表層的行為習慣和比較深層的思維習慣。我們大家平時注意培養的都是孩子表層的行為習慣,比如說飯前洗手,放學要寫作業等等。那是自控力不好的孩子,通常是因為沒有好的思維習慣。


那什麼是思維習慣呢?

比如說您會在快車道上遛狗嗎?您會知法犯法嗎?父母打我們,我們可以去打父母嗎?答案是不可以,這就是我們的思維習慣。


如果說一個孩子從小就被教育:你遲到的後果跟你違反法律的後果一樣的嚴肅、嚴重,那麼這個孩子在「準時」這件事上,就不會有自控力的問題。

同樣的道理,孩子上課不注意聽講的問題,這背後隱藏的是一個對人的最起碼的尊重的思維習慣。小金很小的時候我就教他一個道理,有人在跟你講話的時候,你必須要表現出對這個人的尊重,表現的方式就是集中注意力去聽。孩子聽老師上課就是這個道理,你坐在教室里就要給講台上那個人最起碼的尊重。

這就是你的思維習慣,決定你的行為習慣,決定了你的自控力。

所以如果說孩子某一方面的自控力表現的非常差,我們要從他的行為表象挖出來他的思維習慣上的問題,是他完全沒有,還是說需要加強。


利用自控力的弱點達到目標


那知道自控力的本質還不夠,我們還要知道自控力的弱點,那當下對自控力弱點運用的非常好的一個項目就是遊戲。

遊戲的設計原理,是讓人在短時間內達到甚至超過他的預期效果,同時遵循一個失敗率15%的黃金法則。所以任何一個事情,只要我們把時間,結果反饋和失敗率控制好,都會讓人難以自拔。

拿孩子寫作業這個事兒來說,很多人說,不知道他在那磨嘰啥。那我們就遵循遊戲的原理把寫作業給重新設計一下:

第一,時間。

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夠保持注意力的時間是不同的。首先您要知道您的孩子注意力的舒適長度是多久?


心理學家觀察、研究後,得到了下面的統計數據:兒童注意力的穩定性持續時間為:

56歲時,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0-15分鐘;

7-10歲時,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5-20分鐘;

10-12歲時,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25-30分鐘;

12歲以上能超過30分鐘。()


這裡有一組孩子年齡段和注意力的數據,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逐漸增加,進行調整。如果說是35分鐘,那麼寫兩個小時的作業,每隔35分鐘一定要讓孩子休息一下,這是孩子的生理需求。休息的時候不要讓孩子去看書,看電視玩遊戲,這是無效休息。讓孩子做一些看起來無所事事的活動,比如說整理一下房間,倒個垃圾,和狗玩一會兒。


第二,及時正向的反饋。

孩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是需要我們的鼓勵的,這就跟打遊戲需要獎勵一樣。我們要及時認真的去鼓勵孩子,「你好棒」是無效鼓勵,我們要鼓勵的很具體,比如說,你的字寫得很工整,你的這道題解題思路很巧妙,你比昨天完成作業快了15分鐘。


第三,15%的錯誤率

作業的內容的確是由學校和老師來控制的,但是大腦意識里的錯誤率是由我們家長來控制的。作業的對錯不是我們家長重點關注的,而是當孩子完成一天的任務,尤其是那些明顯在努力的孩子,我們要關注他的付出和變化,一定要給孩子一個肯定。「我知道你很努力,和昨天相比。我覺得你進步了很多呢。」讓孩子更多的關注自己做的好的,並且為自己的努力自豪和驕傲,從而建立自信,進一步的積極變好,減少錯誤。


一種容易達成目標的思維方式


我們要培養孩子一種思維方式,就是「我想要」,而不是「我不要」。比如說你開車去某地,你集中精力去想「安全的,到達某地。」和集中精力去想「天啊,可不要出車禍」,這兩種心態給你的心理和身體帶來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因為大腦會對人的行為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引導。愛磨嘰的孩子,你讓他集中精力去想「我上學一定不要遲到」和集中精力去想「我不要繫鞋帶兒這麼慢」,這些小事情的小想法累積出來的結果一定是有大的偏差。


自控力和減肥一樣,是一個終生的事業。所以,一定要給孩子一些時間,與結果相比,孩子有自控力的意識,最重要。畢竟這是一個一生的課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Fy4CnEBrZ4kL1ViC-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