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中國媽媽活的是最累的!
自從結婚開始,經濟沒有保障,婚前協議一簽,老公的財產跟你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婚後生個孩子,生活質量沒有保障,首先你需,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相夫教子賢良淑德,畢竟整天在家不賺錢的人,這點小事怎麼都做不好?
其次,想做個有工作的獨立女性那,就下班時間帶個孩子總沒問題吧。
好想把孩子扔掉!
今天看到一篇帖子,帖主的哭訴讓我仿佛回到了女兒剛出生不久的時候,在女兒出生的第一年裡,也是我最難熬的一年,我跟帖主一樣,也有無數次「想把孩子扔掉!」的念頭。
帖主講述孩子出生8個月來,自己白天上班昏昏沉沉,中午來回趕著喂奶不能午睡,晚上孩子鬧夜,243個夜晚獨自帶著孩子睡,沒有睡過一個整覺,整個人的精神都是奔潰,情緒是煩躁的。
然而,這卻只是很多媽媽的開始,隨著孩子長大,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教育孩子良好品行,輔導孩子做功課……孩子在一天,媽媽的焦慮就多增加一分,於是熱搜就經常出現這些事件:
- 3月16日,江蘇鹽城13歲男童邵某因不服從管教,母親讓其學習卻在玩手機,邵某與母親發生激烈爭執,用刀殺死媽媽;
- 2018年12月2日,湖南省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男生吳某,因抽煙被母親打,不滿母親平時管控過多,持刀連砍了對方20餘刀,導致母親當場死亡;
- 2017年12月5日,四川大竹文星鎮13歲男童袁某某因不服從母親管教,在家中持刀殺死了43歲的母親。
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我都忍不住哀嘆一聲,為什麼又是母親,忍著十級疼痛生下你的是她,夜夜不睡哄著你的是她,狂吃不顧自己體型喂養著你是她,教育你成為友好的人是她,最希望你成才的也是她,本該是你最需要去愛去呵護的那個人,如今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刀戎相見?
父愛如……算了,爸爸這種生物有就很不錯了
在一檔街頭採訪中,一位「好事者」隨機採訪了幾位爸爸,想了解他們對孩子的愛是否足夠深沉。
採訪前,老爸們都信心十足信誓旦旦,然而從第一個問題開始,爸爸們的愛就已經坐著車翻到了下水道陰溝里。
問:你女兒最喜歡的學校科目是什麼?」
猜:社會?
女兒義正嚴辭的否定了……
問:你女兒要升幾年級?
毫不猶豫:九年級!
恭喜你!錯的非常乾脆利落、直截了當,把女兒都驚出了表情包……
可能大女兒已經年代久遠不入老爸眼了,那就問幾個關於小女兒的。
問:你女兒就讀什麼學校?
猶豫:灰溪小學?
小女兒:不對
小心翼翼:河溪小學?
小女兒:不對
再猜:校名里有「溪」就對了
小女兒:根本沒有
18年的時候,人民日報發了一條視頻,邀請幾十位5到50歲的(外國)男性用一個詞談談自己的父親,視頻很美好,滿屏都溢著愛、責任、陪伴、最重要的人、最好的朋友、偉大的存在等等。然而評論區卻成了大型「車禍」現場。
8500+條評論負面評論占到95%以上,而據網友留言所說,很多熱評還被強制刪除了,足以見得我們的父親在孩子們心中「光輝」的形象,大概爸爸帶娃,真的活著就好吧。
爸爸的失職,讓很多媽媽不得不獨自扛起育兒的大旗,自古以來,人們的觀念裡帶孩子好像一直都是女性理所當然的事,於是喪偶式育兒成了常態,讓媽媽們每天處在焦慮和暴躁情緒中,既要顧慮孩子吃喝拉撒的小事,還要顧及孩子學習品德的教育,既要做好賢妻良母的本職,又要樹立獨立女性的標誌,既想要熊掌又想要魚的結果就是兩頭都不落好。
監控器式媽媽,讓愛無法呼吸
為什麼一個家庭中,媽媽總是那個最愛管控孩子的人,除了喪偶式育兒帶來的後遺症,直到我看到《小歡喜》里宋倩對女兒說的話才知道,一個巴掌拍不響,爸爸不放過媽媽,但連媽媽都很少放過自己。
宋倩說:「媽媽最最最最愛的就是你呀。自從你到了媽媽的肚子裡,媽媽就沒跟你分開過,媽媽從來沒有覺得,你已經離開媽媽的身體了。」
你是我用自己的生命延續出來的,我定要對你負責,護你周全。
於是「我這都是為你好!」
「我是你媽,我還能害你不成嗎?」
「你一個孩子知道什麼,媽說的能有錯嗎!」
這些看似有理又不合理的話是不是很耳熟?
沒有邊界感的控制試圖讓孩子成為傀儡,可每個孩子的出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他們經你而生,卻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當媽媽們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是你生的,吃喝穿住都來自於你,就會如監控般把全部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極端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潛意識裡就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受,這樣沒有邊界感的監視,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來看待,只會更容易放大孩子的缺點,讓自己奔潰,也讓孩子遭殃。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必須學會合理或象徵性地表達,否則,他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那些長期被「奴役」的孩子,其實一直都在找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可是思想就像彈簧,被壓抑的越深,要麼失去了彈性不再反抗,要麼徹底反彈,表達的方式激烈,就像前文那些少年一樣。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過度掌控,對親子關係而言是一場災難。
曠育育兒,先「愛自己」再「愛孩子」
英國演員Sue Elliott-Nicholls在一次採訪中呼籲:所有父母都試試「曠育」吧。
曠育的意思像字面所說的那樣,育兒過程中也嘗試曠一下課,自己跑出去收穫短暫的快樂。
Sue之所以有這個想法,是在一次和朋友們一起孩子進行森林時,原以為這會是一個美好放鬆的一天,誰知這一路上都是意外不斷,一個孩子不聽勸阻碰了蕁麻疼的嗷嗷叫,一個要去洗手間,一個抱怨自己襪子掉了,一個抱怨害怕蟲子,遠足放鬆的意義都被孩子磨的精光,讓Sue不經感嘆,要是沒有孩子就好了。
沉思之後,她決定把「愛自己」放在「愛孩子上面」,接下來一周,她又約朋友再次去了那片森林,沒有了孩子,一切都很美好,讓她的疲憊一掃而空,回到家後,她滿心歡喜親切的抱起了自己的孩子。
如今的媽媽都太累了,上班要應付上司工作,下班要應付老公孩子和家務,連軸轉的媽媽們因為各種煩心事,很容易會把負面情緒帶到家庭中甚至發泄到最無辜最無抵抗力的孩子身上,既然如此,不如每周曠幾小時單純就做自己愛自己,吸幾口快樂的空氣,大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個萬事包辦的媽媽,而是一個快樂的媽媽。
愛「偷懶」的媽媽,能放心把孩子交給老公,讓老公參與到家庭事務中,嘗試到帶孩子做家務的艱辛,不僅能分擔還更能體會媽媽的艱辛。
「偷懶」育兒,讓傷口成為勳章
豆瓣評分高達8.3分的《靈魂歌王》曾在77屆奧斯卡金像頒獎典禮上斬獲最佳音響獎,被網友奉為「難得一見的經典」。
電影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雙目失明的殘障人士美國爵士樂人物雷·查爾斯小時候找媽媽的一幕,有一次小查爾斯不慎被椅子絆倒重重摔在地上,混身疼痛又看不清周圍,讓他下意識的哭喊著尋求母親愛麗莎的幫助,可一旁的母親並沒有飛奔而去幫助小查爾斯,而是在一旁看著查爾斯從無助哭喊到逐漸平靜,再運用自身力量重新爬起來。
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他被燃燒的木炭燙傷,一步步摸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走到愛麗莎面前時,說了一句「我也聽到你,你就在那兒」讓愛麗莎淚崩,愛麗莎再也忍不住緊緊把孩子抱在懷裡。
愛麗莎明白,只有讓孩子自己體會生活的艱辛,自己學會獨立,將來才能獨自面對生活中的狂風暴雨,在風雨中收穫的傷口,都將成為你進步的勳章。
孩子終究會長大,你能護他一時周全,無法護他一世平安,所以不如早日放手,讓孩子儘量體驗真實的不被美化的人生。
在猶太人的教育中,有這樣一句名言: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親自去做,哪怕你完成的沒有別人好,也要去做。只有一次一次的不好,才能換來以後的完善,如果總是依賴別人,那麼你的一生終究將始終與貧困和低聲下氣為伴。
不讓孩子試錯的人生,長大後孩子終究還是要犯,而那個時候,代價恐怕不只是皮肉傷害。
親密有間,保持適度的界限感,哪怕孩子受了傷,那也是勝利的勳章,而這樣的關係,才是最好的親子關係。
結語:給家長也是給孩子
「一個生命的意義就在於選擇,只有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活過。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總是被別人選擇,那麼這個人可以說是白活了。」——武志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fr0nm4BMH2_cNUgdkb4.html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育有3歲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教育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