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英國BBC拍攝製作了一部紀錄片叫《北鼻的異想世界》 ,邀請了世界各個領域頂尖的科學家和200多名嬰幼兒走進專門設計的實驗室,來探索研究嬰兒的各種行為。
其中在第一集中有一項很著名的實驗:嬰兒早期語言發展。
實驗表現:孩子在嬰兒期聽到更多的詞彙,就更容易在之後獲得更多的詞彙量,語言表達能力會更好。也就是說,嬰兒在早期(0—6個月)接觸到語言數量越多越有利於以後的語言表達能力。
因此,家長們在孩子0—6個月需要對孩子做的就是多說,讓孩子在聽你說的過程中為以後更好的表達做好準備。
0—6個月的孩子語言有什麼特點?
0—3月:哭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餓了會哭、睏了會哭、不舒服也會哭。這個時期的孩子除了會表達各種各樣的哭以外,還會在嘴巴裡面嘟囔一些東西,會把頭轉到有聲音的方向,並會安靜下來微笑回應等。
3—6月:可以咿咿呀呀的發出輔音,通過發出聲音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
如何對0—6個月的孩子進行語言訓練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說:語言潛質是人類遺傳的結果,但是語言發展的原材料需要環境來提供,提供多少語言刺激形式的原材料也會在語言獲得的過程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記錄孩子的語言,給孩子正確的回應,儘量給孩子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1、多對孩子說,讓孩子多聽
時刻和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信息,給孩子喂奶時可以說:「寶寶,咱們來吃奶哦!」,給孩子換尿片時可以說:「寶寶,乖乖不動,媽媽給你換尿片。」孩子哭泣時可以說:「寶寶乖,媽媽馬上來了哦!」媽媽的回應不但可以給孩子營造語言環境,還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2、逗孩子笑
一般滿月以後的孩子就會笑了,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經常逗孩子,比如沖孩子笑、躲貓貓、搖手鈴都可以讓孩子發出笑聲。
3、附和孩子的發音
當三四個月的孩子發出喃語聲時,媽媽可以學著寶寶發出同樣的聲音。當孩子發出「媽」的音節時,我們可以附和孩子發出「媽媽、媽媽」的音節,也可以發出其他音節讓孩子模仿。
4、對孩子說「嬰語」
所謂「嬰語」就是把看到的事物說成疊音詞,比如看到貓指著說那是「喵喵」,看到狗指著說那是「旺旺」,看到飯指著說那是「飯飯」等。這樣可以讓孩子理解大人的語言,懂大人的意思。
5、陪孩子讀繪本
不要覺得這種「對牛彈琴」的方法沒有效果,其實在你讀繪本的過程中,孩子也在接受不同的、大量的詞彙,為他以後的說話儲備更多的詞彙量。
結語:
孩子的每一個生長過程都是至關重要的,孩子在語言的敏感期家長要不斷的和孩子多說、互動,讓孩子多聽,讓孩子掌握足夠的詞彙量,為以後的張口說話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