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女性,你一定聽過這個忠告:生了孩子就不會痛經了。
但是結婚後,你也一定聽過這句話:不生孩子,你結婚幹嘛?
痛經就生娃,結婚就要生娃,還有更奇葩的是夫妻感情不好?生個娃就好了。老公玩心重?生個娃就收心了。夫妻感情好?那更要多生了。
這些千奇百怪的生娃理由,長輩們總愛把孩子吹的能包治百病,而且這些奇怪的理論不知來源,理由粗俗,可一旦結婚後,我們又不得不接收一波又一波的催生信號。
我就有這樣一個朋友,因為年齡原因被逼婚,匆匆相親後差不多也就結婚了,可結婚後,夫妻矛盾日益加劇,朋友鬧著要離婚。
父母見大齡閨女好不容易給抓住一男的,而且才新婚就要離婚,這在農村得多丟人,死活不同意。
但是也見不得朋友每天作天作地,就給朋友出主意:生個孩子就好了,男人當了爸爸自然就成熟了。
就這樣,朋友懷孕了,生了個女兒,老公看起來溫柔了許多,開始著家,每天笨手笨腳的給孩子換尿布,沖奶粉,對孩子關愛有加,也覺得朋友不容易,更多了一份關懷。
然而好景不長,孩子無休止的哭鬧、奶粉、尿布、營養、早教、教育……一切彷佛回到了生女兒之前雞飛狗跳的生活。
朋友感覺無望,又向父母表示自己要離婚,結果父母又開始勸說:男人都注重傳宗接代,有了兒子就有了根,也就收心了,而且婆婆也會站在你這邊。
原本朋友不同意,現在生活已經一地雞毛了,再生個二胎不是添亂嗎,而且生男生女也不是自己說了算,萬一生的不是兒子,難道要一直生下去嗎?
只是不生,自己和老公關係只會日漸糟糕,而生也許還有一絲希望挽回,想起自己生女兒那會老公的溫柔,於是朋友最終還是經不住親媽的勸解,就這樣懷上了二胎。
儘管生男孩如賭博,好在朋友賭贏了,生了兒子。
然而事與願違,老公絲毫沒有改觀,甚至比生女兒時更不著家,說孩子吵鬧,影響自己休息,無法更好工作,就這樣名正言順拿家當旅館,偶爾回家,經常性鬼混。
朋友受不住了,堅決要離婚,結果父母又數落她了:孩子都兩個了,離什麼婚,你又不賺錢,離婚了讓兩個孩子跟著你喝西北?忍忍吧,說不定哪天看在孩子面上就回心轉意了。
於是,現在可憐的朋友就只能帶著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困在家裡苦苦煎熬,過不下去,又離不了。
其實這樣的事例並非個例,這世間總有人拿生孩子當拯救感情的神藥,覺得一個男人之所以不負責任是因為沒當過爸爸,只要有了孩子,夫妻感情就能瞬間治癒了。
於是雙方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不去想著如何解決,而是選擇生孩子,結果現實卻是孩子生了一個又一個,那個不著家的男人依舊神清氣爽的如個單身小伙子。
記得金星曾回答過這樣一個問題:「生孩子能不能拴住男人的心?」
金星說:我不敢保證生個孩子能不能拴住男人的心,但我敢肯定,生個孩子能把女人栓的牢牢的。
我們不可否認,現實中確實會有極少數男人因為孩子而回心轉意,甚至發現妻子的好。
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多的是生孩子之前的浪子,也許會因為短暫的新生喜悅而轉移了夫妻注意力,弱化了夫妻問題,但本質問題未解決,當新生喜悅消失,本性照樣會暴露,最終只剩下孩子與女人相依為命。
美國紐約賓漢頓大學心理學教授馬斐·詹森曾在《衛報》上發表這樣一個觀點,養育孩子對女性影響尤其深遠,孩子的出生降低了離婚的可能性,但對於她們婚姻與終身幸福,這種影響不見得會更幸福。
那些被用來維繫情感而出生的孩子,當雙方對孩子期望越大時,往往失落也越大,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親子甚至家庭關係惡化。
那些因維護父母情感而出生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最近最讓人怒火中燒的,大概就是陝西男子摔孩子事件了吧,這視頻是個人真的都不忍心看。
可誰曾想,摔孩子的男子是生父,拍視頻的女子是生母,就因雙方感情不穩定,對孩子撫養權起爭執,原本生性暴躁的男子乘著酒勁上頭就耍瘋,孩子你不要我也不要,那就終結了事唄。
於是7秒內連摔2次,第二次孩子被摔至沙發上後又重重滾落地板,大聲啼哭,最終搶救無效而劇終。
都說虎毒不食子,可這世間真的有惡人卻專門對孩子下手,而這類孩子,多數又是因各種目的而唯獨不是因愛出生的。
在男子把孩子抱起又摔下而女子淡定拍視頻的時候,他們實質上已經不把孩子當人看,而是當成分手的籌碼,不僅如此,那些一起又一起虐童事件背後,也都隱藏著「去人性化」。
在「去人性化」理論中,研究者將人性進行兩種定義,
- 一種是人類天性,是指那些人生而擁有的,比如好奇、悲傷等;
- 一種是人類特質,指人類獨有,天生或後天培養的特質,比如智慧、文明、理智等。
孩子作為特殊的小人類,他們還無法如同成年人一般順利用語言表達自己,另一方面又完全依附於父母而活,也因此弱小的他們更易發生被「去人性化」,更易受到否認和無視,被對方當作物品,而非一個人。
一旦發生了「去人性化」,對孩子的忽視、暴力、虐待等行為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一期節目中,一個「傭人女兒」詩盈看得讓人心疼,之所以稱她為「傭人女兒」,並非是因她母親是保姆,而是她在家裡的地位,就是一傭人。
才11歲的她,包圓了家裡所有的家務,因動作稍微遲緩,就會受到母親的催促,「在幹嘛、煩死了、真磨蹭」是她母親的口頭禪,而母親的日常就是陪兒子和小女兒玩。
更讓人氣憤的是,儘管詩盈如此懂事,依舊無法滿足母親,除了家務,詩盈還要負責弟弟妹妹的玩樂,哪怕最心愛的書被撕爛,她也無法責備,甚至無法向母親哭訴。
在意料之中的是,從頭到尾,甚至直到育兒師的出現和調節,都未見到這家男主人的身影,如此一個徹頭徹尾的喪偶式家庭,很難不讓人猜測孩子只是用來「維持正常家庭模樣」的存在。
因父親不著家,母親與父親原本應對等權力受到挑釁,於是她只能在孩子身上感受自己的權力感。
在成人與孩子的關係里,成年人無疑擁有更大更有威懾的權力,在權力明顯不對等的關係中,成年人對孩子所擁有的權力更是全方位的,也因此她們能更心安理得的對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使用自己的權力,對孩子為所欲為。
不亂生孩子,是每對夫妻應負的最大責任
儘管有的家庭喜歡通過孩子去維持正常家庭結構,然而在這個低生育欲時代,不管二胎口號喊得多響亮,也無法阻止有些夫妻堅決不生孩子。
根據《中國生育報告2019》顯示,中國生育率下降速度前所未有,當前不僅低於2.45的全球平均水平,還低於1.67的已開發國家水平。
不難發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生孩子這件事更謹慎了,一想到孩子出生後能不能照顧好,能不能養育好,就已經打了退堂鼓。
音樂大師朴樹就是那個「杞人憂天」的丁克一族,他曾在數檔節目中談及不要孩子是不敢,是怕孩子受苦,對世界沒信心,對自己也沒信心。
周迅在《金星秀》里也表達了自己同樣的不生育的觀點,因為不敢負責,不敢保證,所以寧願不生。
比起那些因為了解生命,才對生命越敬畏越恐懼的不生育一族,這個世界上卻有另一個生育大戶的極端,收入低,認知能力低,有的甚至夫妻幸福指數也低,但卻有強烈的生育慾望。
前段時間,廣西一個家徒四壁的家庭,90後夫妻即將誕下第10個孩子的新聞轟動全網,丈夫一人打工,月入五六千,搬到扶貧新房需要繳一萬也沒錢,卻說日子過得很知足。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貧窮的本質》中分析道:對於窮人來說,信息渠道有限,社會認知有限,他們不相信社會保險、退休金、養老金,在晚年時,認為只有孩子才最實在,哪怕一個不孝順,也還有另一個,孩子越多,養老依靠也越多。
除了養老依靠,在窮人的觀念里,「存錢不如存人,人多力量大」也是他們堅持生生生最堅固的信念。
在之前《我和我的11個孩子》新聞報道中,主人公何洪和章勝子夫婦就在1996-2011年間生了11個孩子,面對為什麼明知道沒有條件還要生這麼多孩子的質疑,章勝子坦言「存錢不如存人,有人才有盼頭」。
然而事實證明,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數量跟質量無關,原本寒門就已經難出貴子,何況生而不教,就更沒有成才的機會。
他們17歲的大女兒因貧窮被嘲,離家出走後精神失常被送進神經病院;
老二成績優異,卻因貧窮被迫輟學;
老三與人鬥毆落下殘疾;
老四老五整天偷雞摸狗,混吃混喝;
男主人何洪因貧窮帶孩子去廟裡混吃,與守廟人發生爭執失手,被判無期徒刑。
不管從哪方面看,這樣一個數量龐大的家庭,都難以飛出一隻鳳凰。
隨著素質教育的加強,教育成本眼見著逐年攀升,寒門出貴子的幾率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透本質,明白靠數量,不如靠質量,除了經濟上的支撐,精神上的愛和支持同樣不可或缺。
生孩子,本應該是一道你情我願的選擇題,而不是必選題,選擇生育與否,終究應該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力。
如果你已經做好的為人父母的準備,如果你心甘情願只陪孩子走過一段人生而不求回報,如果你期待有一個人可以愛,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用來利用的「物品」,那麼不管對於孩子,還是對於父母,親子之路都將走的更篤定溫馨。
一個家庭,不是有了孩子才叫完美;
而是父母愛孩子,孩子信賴父母,才叫完美;
生而教養,才是一個家庭最溫馨的模樣。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台優質原創作者,孕產、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PylNnQBd8y1i3sJK52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