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班裡有個「小霸王」,每次女兒回家時,我聽到孩子跟我講的最多的事件就是關於這個「小霸王」的:媽媽,她搶我的東西了/她打我了……
這個「小霸王」也經常會跟家長光臨我家的店,我和老公都還算熟悉她,看起來是個挺靦腆的孩子,沒人時會稍微放肆一些,自己去貨架上翻找,但一旦看到旁邊有陌生人來了,就會迅速躲到家長背後,連頭都不敢抬。
也因此以至於每次一聽到女兒這樣說起,爸爸就會很著急:沒想到大人面前這麼老實,在同齡孩子面前卻是當大王,以後你離她遠一點。
但我卻不置可否,畢竟都在同一個班級,不出意外的話,將來2年的幼兒園都將與「小霸王」為伴,低頭不見抬頭見,躲得了一時,又怎能躲得了將來的另外2年,而且遇強就躲的處理方式,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只會弊大於利,並不是一個明智的解決辦法。
為何別人的錯誤,來讓孩子承擔?
我對爸爸說:對方來搶女兒的玩具,對方打女兒,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是對方的錯在先,該受教育的是對方,為何要讓自己的孩子因此做出改變,去遷就對方的錯誤?
讓女兒遠離對方,無疑就是助長對方的氣焰,滅自己孩子的自信,直覺上告訴孩子你解決不了的,你不行,你只能通過躲避來遠離被欺負。
因為自家孩子是寶的緣故,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孩子之間的摩擦都看得過為嚴重,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口中的打也許只是方式不恰當的「提醒」,孩子口中的搶也許只是拿走了對方眼中心儀但並不屬於他的東西。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女兒儘管經常抱怨被「小霸王」欺負,但在人前人後總是告訴所有人「小霸王」是她的好朋友,在一次戶外活動時更是唯一一個敢跟「小霸王」手拉手的孩子,絲毫看不出曾有什麼過節。
事後我打趣女兒:不是說她經常打你搶你東西嗎,怎麼還跟她一起玩?
沒想到女兒的回答狠狠的教育了我:她打我的時候我跟她說「不」了,我還告訴老師了,她把搶走的玩具也還給我了,而且她今天沒有打我。
既有反抗的勇氣,又有不計前嫌的大氣,多一個朋友不如少一個敵人,就算是金魚記憶那又怎樣,孩子開心就好,何樂不為呢?
為何正常衝突,非要強加給孩子受害者形象
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在交往中處於弱勢,比如是被推到、被搶、被打的哪一個時,總會習慣性警鈴大作,覺得是自己孩子被欺負了。
其實在孩子交往中,家長首先要學會區分什麼是正常衝突,什麼是被欺負。
對於年幼的孩子,一時的推搡、爭搶、打鬧等都是很正常的,一時處於劣勢也是正常的,這種小插曲對於孩子來說幾乎沒人會在意。
但如果家長因此如臨大敵,去控訴,去幫孩子擺平,就會讓孩子在人際關係中變得更加謹小慎微,時刻警惕是否自己吃了虧,時刻去揣度別人是否對自己有惡意。
久而久之,就會把很多本不是欺負的信息也理解為欺負,凡事不利己的事情就認為自己是受害者,這點對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和人格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
但另一方面,對於欺負,家長自然也不能過於大度,因為欺負一詞本身就帶有惡意,它通常是指持續性的,雙方力量懸殊下之間發生的,對於受欺負的一方來說,會產生明顯的心理打擊,讓對方陷入自我否定的消極情緒中。
因此,在孩子人際交往中,家長介入的時機很關鍵,並非越早越好,也並非讓孩子變得越強勢越好。
為何讓絕佳的鍛鍊時機,變成單項選擇
我也是第一次做媽媽,從第一次看到孩子「被欺負」心急如焚到如今的穩若泰山,之間煎熬的過程只有自己明白。
在媽媽群里,面對孩子被欺負,絕大多數家長給出的建議也都是遠離,我知道這是人之常情,是我們習慣性「用自己固有的認知和經歷去評判一件事」的結果,然而這卻並非一件好事。
想到自己從小被欺負從刻意遠離,到長大後再難以融入他人團體,我還是決定讓孩子換一種方式處理同一情境。
通過對孩子的觀察,我發現孩子之間發生摩擦的幾率相當高,但不計前嫌重新和好的幾率也很高,如果因為一次的摩擦我就勒令孩子遠離那個「小霸王」,這又何嘗不是讓孩子失去了和強勢朋友相處的機會,限制了孩子的多元社交發展的能力。
作為成人,我們都知道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遇到的都是「好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人也都有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
有句話這樣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面對與我們基調不同的人,我們可以不認同他,但有時候我們又確實需要他,這時候我們就必須學會與不同類型的人學會相處。
而對於交往目的更單純的孩子來說,跟強勢的孩子交往,就算只有「陪伴」一個目的,也能讓孩子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不同,這點對於孩子將來的成長,甚至到社會之後的人際交往,意義尤為重大。
家長不插手,不代表就不管事
儘管在女兒「被欺負」時,我很少義憤填膺,懟天懟地,但我也不會坐視不管,告訴孩子不是什麼大事,不要放在心上。
孩子的每一件事,其實我都很上心,但又不過分擔心,因為我相信她自己的處事能力。
一、情感溝通,扔掉受害者包袱
當孩子被欺負時,比起如何處理,我更關注的是如何清除孩子的心理陰影,減輕孩子的自我否定感。
我會時刻告訴孩子,被搶玩具被打雖然很難過,但這種衝突卻是正常的,更不是沒用的表現,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重要的是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是對方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以後如何減少這種事件的再次發生。
二、理性溝通,教會自我保護
在孩子傾訴完想要表達的,情緒平復之後,家長就可以用遊戲發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想辦法,當孩子想不出來時,家長也可以提供一些意見。
- 比如在問過對方之後是無意起衝突的,就可以善意提醒,繼續玩耍;
- 如果是有意的,可以首先尋求老師幫助;
- 如果還是得寸進尺,就要學會反擊,大聲說「不」,打回來等手段,威懾對方。
對於孩子受欺凌如何進行反擊,一直以來李玫瑾教授的「打回去」在家長中呼聲都很高,但儘管我贊成李玫瑾教授的做法,卻不盲目跟風。
「打回去」固然可以解決一時的問題,但隨之而來的卻也有諸多不利,最明顯的就是容易讓孩子思維簡單化,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商,讓孩子根本不會去想是不是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與小朋友之間的關係。
另一方面則會滋長「暴力行為」,認為暴力是被允許的,在以後的人生里,一旦遇到不公就首選暴力解決,讓孩子容易成為施暴者。
因此面對孩子被欺凌,我首選的辦法從不是讓孩子直接打回去,而是先弄明白前因後果,選擇最合適的方式自我保護,有時候語言的力量並不比肢體力量弱。
另一方面我也支持孩子暴力反擊,但並不支持用暴力解決所有問題,如此並非智者。
三、尊重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精神上我一直都儘量將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尊重孩子的一切吃飯、穿衣、遊戲、交友等選擇和做法。
面對孩子的困擾,無論多忙我都會空出時間傾聽,並給予建議和尋求她的看法,讓她自己選擇最佳做法。
我從不批判她對錯,只會告訴她這樣做將會帶來哪些結果,面對她對我的要求,我也會儘量配合。
我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但也不會讓孩子過早學會獨立,反覆告誡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畢竟無論擁有多麼獨立的人格,現在的她還始終處於需要精神依賴的心理年齡,而我則是那個她最堅實的後盾,不離不棄。
根據短暫的戶外活動觀察,「小霸王」在班級里並不受歡迎,在旁觀的家長群中,我也經常聽到很多家長總是悄悄的給孩子灌輸「小霸王」不友好、自私、總是欺負別人,要自己孩子遠離「小霸王」的信號。
女兒算是班級里少數幾個之一對「小霸王」沒有特別偏見的孩子,也許有人會說女兒傻,欺負這麼多次也不長記性,但我寧願相信孩子寬厚大氣。
面對強權無所畏懼,敢於直面不公境遇,尊重自己內心想法,其實這樣挺好。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台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SwvnMBeElxlkka1d2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