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作業誘發心梗,拍斷手掌,鑽冰箱如今已經是小菜一碟,最近黑龍江有一「獅吼功」媽媽更是讓全小區的人見識了家有小學生要輔導作業,現場是有多慘烈。
事發烏漆嘛黑的半夜10點半,對面樓一媽媽毫無意外的再次對全小區居民進行作業洗禮:
「這是小a,你整個大A幹啥,啊!」
「學老了你啊?幹啥啥不會!」
同小區居民表示:就是一個媽媽在輔導她的兒子寫作業,對孩子一直發脾氣,整個小區都能聽見,她不止一兩天了其實,就經常能聽到她家這種情況。
儘管被騷擾不是一天兩天,但居民依舊錶示「我可以理解」。
時代變遷,誰都沒想到曾經我們家長都沒空瞧一眼的作業,如今會成了新晉家長的致命點。
現在哪個家長要是在群中說一句「我輔導孩子時沒拍過桌子」,那絕對是所有其他家長眼中「耶穌」般的存在,而且是頭頂光環亮瞎眼的那種,取經一定是接下來少不了的標準流程。
但人生漫漫,讓輔導作業氣壞了當家長的身子,不管對孩子還是家長自己來說,顯然不是什麼划算的買賣,但輔導作業真的就沒有什麼可行有效的方法嗎?其實未必。
忍住,延遲糾錯
「做一遍、錯一遍、糾正一遍、再錯一遍、再糾再錯……」這種一說就忘,學習記憶趕上金魚,7秒後就是重生,絕對是引爆所有家長情緒的導火線。
儘管很多家長表示都是為了孩子能知錯才及時指正,初衷是好的,但這種行為真的靠譜嗎?這不,鄰居乘涼大爺不是立馬上線要錘給錘了嘛。
人家這是藝術誇張?不要你覺得,也不要我覺得,我們不如就用事實說話!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Andrew C. Butler和耶魯大學Henry L. Roediger兩位心理及腦科學教授,曾做過這樣一組關於教育學和心理學間隔效應有關實驗,邀請了48位華盛頓大學本科的學生,從GRE、托福、SAT學習指南中挑出12篇文章,每篇文章約280-300個詞,分成四段,每篇文章呈現時間為50秒進行測試。
48位學生分成四組,分別為
- 無測試小組:讀完就行;
- 有測試無反饋小組:讀完做測試,但是不知道對錯;
- 立即反饋小組:做完即時糾錯,然後再做下一題;
- 延遲反饋小組:做完後經歷10分鐘干擾做與測試無關的事後,再給出正確答案。
第二天,教授再次對參與者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學習後不測驗<測驗後不反饋<測驗後即時反饋<測驗後延遲反饋,但是立即反饋和延遲反饋的學習效果相差不大。
於是,兩個教授又設計了一個實驗,這次的實驗與之前基本一樣,只是延長了時間軸,將反饋的時間從10分鐘延遲到了一天,再次測試時間則從第二天延遲到一周後。
結果顯示學習效果的差距明顯拉大了,延遲反饋有了更明顯的優越性。
對此,兩位教授表示:延遲反饋是通過拉開時間間隔進行實際上的重複學習,相當於學習了2次,因此對於長期記憶效果會更有優勢;而即時糾錯,就像是一次性進行大量學習,短期記憶效果好,但對於長期記憶效果卻不如延遲反饋明顯。
從這個結論也可得出,如果像文首黑龍江那位媽媽那樣步步緊盯「這是小a,你整個大A幹啥,啊!」,孩子多數也就進入老大爺的死循環模式,氣死自己還教不會孩子。
與其如此,家長不如老老實實讓孩子做完所有作業後,再集中糾錯,讓孩子學習兩次,更有利於長期記憶。
走開,遠交近攻
自從家長輔導作業上線之後,就誕生了一個新成語含義,遠交近攻新解:離遠點還能稍微交流交流,離得近了,想不攻擊都難。
陪寫作業現在幾乎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可以不睡覺不做家務,但是孩子寫作業一定要陪著盯著,否則就擔心孩子不是敷衍了事,就是能磨嘰到地老天荒。
但是家長堅決要陪孩子寫作業,卻又忍不住自己,更沒有一個問過孩子感受。
比起家長不想輔導孩子寫作業,孩子更不想要家長陪!
有這樣一個街頭採訪,問:對家長輔導作業有什麼看法?
根據大腦運作機制,心理學上把大腦分成三部分:
- 本能腦:處理應激反應,也就是大腦本能的「逃生機制」本能,比如地震時雙腿不自覺往外跑,對方抬手時本能抱頭;
- 情感腦:處理情緒,比如他愛不愛我?他怎麼能不愛我?不愛我怎麼……
- 理性腦:負責高級思維活動,比如通過什麼做法能讓家長認同我,這道題目可以如何解題,可以進行縝密邏輯思維活動。
而在家長緊盯下,寫作業的孩子的大腦則分為這三部分:
- 本能腦:我這道題不太確定,寫錯了會不會打我,到時候該縮頭還是抬手……
- 情感腦:媽媽這麼生氣,大概是不愛我了吧,要是被趕出去了我該怎麼辦,嗚嗚嗚。
- 理性腦:連活下去都是個問題了,還寫個P的作業!
在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中,心理學家馬斯洛把需求從低層次到高層次依舊做了排序,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但對孩子而言,我們可以將其簡化成如此4個需求,但依舊不變的是,生活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因此,要想孩子全身心投入作業,去追尋滿足自我價值需求,離孩子遠一點,給孩子安全感,滿足底層3個基礎需求是關鍵!
但離孩子遠了,孩子能磨嘰到海枯石爛怎麼辦?2個小tip重點圈起來:
一、將功課拆分成每個能在15分鐘左右時間能完成的小單元,一個單元結束後再進來檢查並提出反饋意見,記住!是提出建議,不是責罵也不是檢查糾錯,僅僅只是作為進程指導。
二、等所有被拆分的小單元作業做完,再進行統一糾錯、反饋檢討,共同制定明日需改進的地方,比如不夠仔細錯了不該錯的題,因為一道難題耽擱了整個進程,可將難易順序進行調整等。
忌填鴨,提升邏輯
很多家長發現,在孩子小的時候,大家的成績都差不多,但是到了四五年級的時候,差距就開始越來越大,無論孩子怎麼努力追趕,總還是跟別人差一截。
這是因為隨著知識的不斷深奧和對閱讀能力要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孩子思維已經跟不上,連題目都看不懂了。
小學三年級試卷上曾有這樣一道備受爭議的題目,樂器商店新進了9把小提琴,共花了3600元,售價合理的是?A.498元/把。B.400把/元。C.498把/元。D.400元/把。
如果您選的是D,那麼恭喜您,答錯了。正確答案是A。
這道題坑嗎?坑!但也恰恰反應出現在的教育模式正在改變,死記硬背不再是取勝的關鍵,讓邏輯思維能力活躍起來才是將來的大趨勢。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在研究兒童大腦發育時曾指出:兒童大腦在嬰幼兒階段發育特別快,但是到了大齡後,速度明顯減慢。
因此,要想培養兒童邏輯思維能力,越早開始,效果越好。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台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