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娃後,最不能看的就是孩子受欺負,最近廣東西寧的高先生就遇到了一件糟心事,在去參加女兒公開課時,發現同桌屢次敲打自己的女兒,更甚的是老師對此視若無睹,而孩子的爺爺也在現場,但是也無動於衷。
氣憤的高先生不得已發聲要求老師進行干涉,然而老師只是象徵性說了一下男童並繼續上課,意料之內的是男童依舊我行我素,繼續拍打高先生的女兒。
回到家後,媽媽詢問女兒時才發現,原來女兒被欺負不是一天兩天了,甚至因此已經變得不愛說話,有厭學心理,而女兒也表示曾找老師反應過,但老師並沒有理她。
事情的結尾並不如人意,男孩父母親自登門給孩子道歉,高先生被學校忽悠簽了一份和解合同,求賠償進展不順,最終只能選擇給孩子轉校。
無獨有偶,孩子受欺凌後選擇轉校的孩子並不在少數,連星二代伊能靜的女兒也曾受欺凌,在《婆婆媽媽》節目中,伊能靜曾跟婆婆提起米粒在幼兒園被欺負的事,爸爸秦昊更是當場落淚。
伊能靜和秦昊表示,米粒很容易被欺負,在米粒上舞蹈課拍下的視頻中,米粒在自己的位置卻被男孩擠到後面,靠著牆壁,有一次跟一個男孩玩時被撞到,告訴老師後男孩向米粒道歉了,結果卻是之後的男孩更多次「無意」的碰撞,讓米粒十分委屈。
為此伊能靜沒辦法,只好給孩子轉學,然而轉校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孩子更開心,反而因為全新環境,陌生的米粒很難融原本已經彼此熟悉的他們,每天比之前更失落。
秦昊也因此面對鏡頭問了一個讓所有家長難以回答的問題:如果你有一個女孩,在學校總受人男生欺負,你跟老師說還是受欺負,你第二天跟老師跟家長說,回來還受欺負,難道只能轉學嗎?
一直以來,校園欺凌都是一個被說爛的話題,也有無數專家支招,然而理論要是真實踐起來並不容易,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就像伊能靜的婆婆那樣:大人在孩子的問題上,你的責任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你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就可以了。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顯然不是,當高先生和伊能靜告訴孩子被欺負了要找老師時,老師卻無動於衷,孩子繼續被欺負,自己把孩子教育好了,孩子也做到了家長給出的解決辦法,但事情卻並沒有解決。
一直以來,面對孩子被欺凌,我都絕對贊成李玫瑾教授的話: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因為受辱而選擇極端行為,讓不少的老師也因此被束縛住手腳不敢管,一怕管不了,二怕管不好,尺寸難以拿捏,乾脆就不管。
大環境之下,我們家長的思維也應該出現轉變,不能再一味請求他人保護,而是要學會自我保護,就如李玫瑾教授說的那樣: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問題先讓孩子自我反省,這反而縱容了一些不良行為,最終導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生。
李玫瑾教授表示,「打回去,我支持你」不是在縱容暴力,而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而這背後,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支持和引導,是至關重要的關鍵。
3年前,同樣有一件校園欺凌事件,故事的主角是一位15歲的女孩。
青春期的男孩對女孩的內衣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於是就去彈女孩的內衣,女孩屢次警告男孩,男孩不為所動。
女孩只好尋求老師幫忙,結果老師認為男孩並沒有壞心,只是覺得有趣,是同伴之間的玩鬧而已,不予理睬。
於是在一次男孩變本加厲又開始彈,甚至還把女孩扣子解開的時候,女孩忍無可忍,朝男生打了兩拳,並終於驚動了校長和雙方家長。
當女孩的媽媽百忙之中抽空前來時,所有人都在等著女孩媽媽向男孩道歉,因為男孩只是彈了女孩的內衣,女孩卻把男孩胖揍至受傷,實在過分!
沒想到接下來女孩媽媽的話語讓所有人都面面相覷,噤若寒蟬。
女孩媽媽說:你們叫我過來,是想要知道我是否要以X騷擾罪起訴這個男同學,還是以管理失當的原因起訴學校?
當聽到女孩媽媽提到X騷擾,所有人都慌了,老師表示沒那麼嚴重,孩子之間打鬧而已,教導主任表示家長反應過激了,校長則明確指出家長理解錯重點了,現在是男孩被女孩打受傷了。
然而在女孩媽媽為確保是否真的如他們所說理解錯誤,並在再次聽女兒講述了事情的全程後,更氣憤了:她打人是出於自衛,是男孩騷擾她在先,她已經求助過,但並沒有人幫她,她只能靠自己還擊。
之後女孩媽媽冷靜的對校長說:如果沒有意見的話,我要把她帶回家了,如果換成男孩彈女教師的內衣,被女教師教訓了,你們還會認為錯在女教師嗎?你們不允許他對女教師做同樣的事情,為什麼就可以允許他對一個15歲的女孩做這樣的事,我實在難以理解,如果這個男生敢再碰我女兒一下,我會立即讓警察逮捕他,你們明白了嗎?
女孩的暴力讓她獲得的相應的尊重,並讓她從此遠離了騷擾,然而並非所有家長都如女孩媽媽般如此有魄力,更多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忍就好」,甚至是「為什麼他就欺負你不欺負別人,你就沒點錯嗎」。
李玫瑾在《開講啦》節目中就講過:
- 自己孩子不能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
- 別人孩子不能欺負自己,這是原則問題。
在孩子被欺凌問題上,我一直讓孩子按照這樣順序做
- 一、語言解決:詢問理由/嚴厲拒絕
對於年幼的孩子,往往表達和行動能力會有欠缺,比如因為太擠撞到別人,因為搞不清楚就「隨意搶奪「他人的東西等,讓對方覺得自己被欺負。
女兒班上就有一個帶助聽器的女孩,有些許自閉症狀,不愛參加集體活動,一次在公園聚會的時候她獨自坐在滑梯上,要玩滑梯的孩子們推搡著要求女孩讓開,女孩不為所動,最後那些孩子只好走了。
但當女兒過去的時候,卻順利滑了下來,我很驚奇問她是怎麼做到的,沒想到她輕描淡寫的說:我就問她「可以讓我過去嗎」,她就讓開了啊。
此刻我很慶幸教孩子面對不公時,第一反應不是暴力,而是讓孩子學會首先用語言去解決,這即是給對方一點威懾,也是化干戈為玉帛最堅決又無形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分辨和處理「被欺負」不同的情形。
如果說面對無意欺凌,我們通過詢問理由可以解決,那麼應對故意欺凌,嚴厲的拒絕和抗拒的身體行為則是表達自己意願最有力的語言。
- 二、變本加厲時,打回去並求助老師
作為孩子,最容易受欺凌的地方就是學校,當對方不為自己語言所動,多次警告無效,依舊我行我素時,作為對自己最大的保護和給對方最嚴厲的警告,我要求孩子需要做出一定的反應,打回去讓對方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負的。
為了避免力量懸殊吃虧,或者害怕對方報復,老師作為學校內最大的負責人,是最能求助的對象。
- 三、老師不行找家長
當然,不少的例子已經證明,儘管老師教書育人,但在管理方面並不萬能,甚至顧此失彼,此時家長無條件的信任和支持,就是孩子反欺凌最強大的力量。
就像那個被彈內衣的女孩,所有老師都在告訴女孩,男孩的行為只是玩笑,但只要女孩不喜歡,這就是欺凌,於是她只能仗著自己家人的無條件信任,給了男孩一頓狠狠的教訓,讓男孩從此不再囂張。
- 四、讓孩子學會表達
對於不少幼兒園的孩子,表達能力並不強,往往被欺凌卻不懂得如何表述,讓很多家長不明白事情是否嚴重,不知道該如何讓孩子學會去應對不同情形。
1、面對這一情況,李玫瑾曾給家長給出一個建議,用情景模擬的方式套出孩子應對欺凌時的真實反應,就是自己假裝是孩子,讓孩子扮演同學、老師或阿姨等,自己假裝不開心,欺負孩子等,看孩子如何應對。
因為對於年幼的孩子,有限的生活經歷只會讓孩子在情景模擬中,以最真實的語言和動作去展現。
2、以聊天的形式、以睡前故事的形式等。
對於女兒,每天接孩子回家時,我都會跟她一起聊學校發生的事,有趣的好玩的開心的等,只要懂得提問,願意傾聽,孩子會將她所有的情緒和經歷都講出來,這是了解孩子一個非常直接的窗口。
另一種形式就是讓孩子學會講故事,3歲之前,每天我都堅持給孩子講故事,但是3歲之後,我就開始讓孩子講故事給我聽。
經過幾天的磕磕絆絆,現在孩子已經能很順暢的描述一件事,這不僅能鍛鍊孩子表達能力,更是鍛鍊孩子想像力和記憶能力,還能讓孩子很好的反思和判斷自己的言行。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一直以來我都很欣賞一句話: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但是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
隨著孩子不斷成長,我們不能也不能夠時刻守護著孩子,就像龍應台說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孩子終究要學會獨立生活,而父母能給他的不是周全的保護,而是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應對不完美世界的本事。
如果讓孩子應對欺凌時只會把苦往肚子裡吞,那麼懦弱的種子將會紮根在童年,成長在成年,永遠落下心理殘疾,失去自主人生的能力。
生而為人,我們需要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台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v4FfXMBfGB4SiUwb8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