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少女愛睡垃圾屋,7天改造變化意外:家長別吝嗇你的讚美

2019-12-22     小皮育兒經

日本有這樣一則「素人改造」節目,跟以往看到的「醜人大變樣」不同,這個節目改造的不僅是素人的外表,同時還能改造內心。

這期節目中,需要被改造的是一個23歲的少女,她叫田中香衣,當第一次看到這個女孩時,我們可能看不出她有什麼需要改造的地方,她看起來很個性,總是經常換髮色,買衣服很果斷,跟媽媽也不會吵架,多數時候就喜歡窩在家裡畫畫。

但這樣一個普通的女孩,在媽媽眼裡卻是個十足的「問題少女」。

媽媽告訴節目組,香衣總是把頭髮染成五顏六色的,時而一頭粉紅,時而一頭金髮,買的衣服總是奇奇怪怪,怪異的發色+奇怪的衣服,就像個小太妹。

還有個怪毛病就是買衣服從來不在店裡試,買回家不喜歡就亂扔,但整理能力又是0,不管嘮叨幾遍,就是不肯收拾,不停買買買扔扔扔的結果就是房間越來越亂,像個垃圾場。

而讓媽媽決定請人改造,則是因為香衣一直宅在家不出去工作。

香衣並非一無是處,她畫的一手好漫畫,原本媽媽以為香衣只是沒找到心儀的工作機會,後來有一家女兒很喜歡的知名出版社向她發起了工作邀請函,可面試回來,香衣只丟下一句「面試搞砸了」,就將自己關在房間內好幾天不出門,媽媽這才意識到香衣可能陷入了某種困境,需要外人幫助。

當節目「神奇五人組」第一次來到香衣的房間時,不禁被她的居住環境驚到,發出「這兒簡直是個垃圾場」的感嘆。

而後又被香衣的才華折服,她的筆下有各種各樣美少女,清純可愛,古靈精怪的,都是香衣想成為的女孩,而她的自畫像卻一直都是苦哈哈皺著眉苦著臉。

當五人組跟香衣交談後才知道香衣在中學時代,曾經歷過數年的校園霸凌,同學們總是成群結隊的針對她胖,嘲笑她,她曾把自己的委屈告訴媽媽,但作為單親母親的媽媽喜代子卻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大事,還是一貫以嚴厲的教育方式要求女兒,也因此香衣內心一直充滿恐懼,缺乏安全感,害怕改變,不敢挑戰自我,總是窩在自己的舒適圈內。

香衣說自己總是不斷變換髮色,是因為不知道哪個適合自己。

香衣說買衣服從不試穿,是怕別人說自己胖。

香衣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她一直懷疑自己根本沒能力能面試成功。

她害怕任何別人對她的負面評價,雖然她對自己也從來沒有期待過什麼好的改變,也認為自己糟糕到極點。

在教育孩子時,很多人總說,孩子不能夸,一夸就矯情,教育孩子就應該嚴厲要求,有錯就要批評,做的好那就是應該的,這樣才能讓孩子進步而不會沾沾自喜。

然而對於教育不同的方式,從來都有不同的聲音,但只要回想起自己的經歷,我一定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

讚美孩子有多重要?有研究發現,經常被誇獎的孩子,日後的創作能力會高於普通人的6-8倍,而且有調查顯示,經常受到鼓勵的孩子,學習成績普遍高於經常受到打壓的孩子,其專注能力,表達能力和思考能都更優秀。

可見,教育孩子過程中,要想孩子更優秀,鼓勵一定是那個必不可少的過程。

鼓勵孩子,首先請多與孩子談心和交流

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不自覺端起權威的架子,認為自己走過的橋比孩子走過的路都多,對於孩子從來都只有單方面的指點,而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進行平等的交流。

就像曾面對校園霸凌的香衣,既當爹又當媽的喜代子並不以為然,只會一如既往的嚴格要求女兒的學習。

著名精神病學家John Bowlby曾提出「依戀理論」:早期的父母對子女的陪伴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人際關係的「內部工作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早期教育中感受到信任和愛,就會認為自己也是值得被愛的;如果沒有得到愛的陪伴,就會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

也因此不足夠被重視的香衣把同學的嘲笑當了真,她總是覺得自己很胖,穿什麼衣服都不會好看,不管穿什麼衣服,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把自己的體型遮住,她羨慕那些穿長褲的女孩,但自己又從不敢嘗試,因為她認為自己屁股很大,穿起來一定很怪異。

總是對自己的身體設限,讓香衣買衣服從來不敢在店內試穿,她害怕別人對她的身材指指點點。

時裝店裡,在「神奇五人組」之一譚的一再鼓勵下,香衣勉強試穿了一組她自己認為不合適的衣服時,卻發現有點出乎意外的好看。

譚告訴香衣,要展現自己的身材優勢,不是只有拉低領口和露大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材優勢,只有展現出自己的個性美,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譚還帶香衣見了日本知名諧星-渡邊直美,他深知,要想讓一個被自卑埋沒的人重新獲得自信,不再在意他人的負面評價,就一定要從經歷過成倍負面評價卻依舊活出自我精彩的人身上學習,而從小在以「瘦」為美的環境下成長的渡邊直美,一定就是香衣最該學習的榜樣。

如果當初媽媽喜代子面對香衣被校園霸凌所困擾,多從香衣的角度出發,看到她的困惑,感受到她的痛苦,及時引導鼓勵她走出那層陰霾,也許現在的香衣就不會一直沉浸在自己的自卑里,而是更有自信,更能接受和展現真正的自己。

如今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事總認為是小事,有時候甚至為了面子眼睜睜讓別人拿走了孩子最愛的玩具還不許去爭搶,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自卑,覺得自己不配。

所以多蹲下來跟孩子面對面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勇敢去做他想做的,告訴他:就算失敗了,也會有家人一直給你支持,你是最棒的,你值得擁有你想要的。

包容孩子的錯誤,就是對孩子最大的鼓舞

香衣第一次跟著媽媽學做飯時,不小心把平底鍋給燒焦了,當時媽媽立馬把香衣給轟出了廚房。

這次,「神奇五人組」之一安東尼特意組織了媽媽和香衣共同下廚,喜代子能感受到自己進廚房的那一刻,香衣有一瞬間的不自在,喜代子看著做事井井有條的香衣說:第一次跟你下廚時,你燒焦了鍋,我以為你不喜歡下廚。

香衣反駁說:並不是,我只是不在行,後來你就叫我乾脆不要下廚了。

有多少的家長,因為孩子犯了一個小錯誤就全盤否認了孩子所有的努力,澆滅了孩子那顆想要學習探索的心,讓孩子的內心變得敏感,行事變得更加謹慎小心翼翼,甚至不敢再前行。

11月30日的時候,有一名14歲的「任性」少年被人民日報點名表揚:真帥!

原因就在於他為了救一個不小心落入30米深井且井口只有30厘米內的一個3歲的小女孩,在井內缺氧、暗無天光,毒氣、天氣寒冷刺骨的情況下,穿著緊身單衣下井4次失敗後,還任性下去在第5次將小女孩救出。

面對失敗不氣餒,勇於不斷去爭取再嘗試,才讓他人的生命有了奇蹟。

生而為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不會犯錯,而對於處在認知階段的孩子尤其難免,苛責不會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只會讓孩子更害怕犯錯而選擇逃避。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不如心平氣和明明白白的告訴他,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再陪孩子一起總結原因,鼓勵孩子在這件錯誤的事中找到正確的方法,並加以引導行為。

很多時候,錯誤並不是一件不可饒恕的事情,反而是絕佳的學習機會,比正面教授讓人更加印象深刻。

就像台灣著名主持人吳淡如說的那樣:孩子都有判斷能力,選擇錯不可怕,重要的是在錯誤中學會識別和自我糾正。

誇獎無需套路,多將正面語言掛在嘴上就好

從整體改造節目中,我看到之所以他們能將香衣改造成功,最離不開的就是直擊香衣的軟肋,給了香衣最需要的鼓勵。

香衣一直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可「神奇五人組」第一次見到她滿牆的漫畫時,就肯定而真誠地開始了花式夸法。

每次嘗試新穿搭時,香衣首先就自我放棄,「我很胖,穿這個肯定不好看」,而當譚陪香衣買衣服時,肯定了「你不胖」,鼓勵香衣可以穿出自己的個性美;

當進廚房時,香衣首先想到第一次燒焦鍋的黑色記憶,但安東尼卻鼓勵她:再嘗試一次,你會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難。

在「神奇五人組」的不斷鼓勵和引導下,香衣終於走出了一步,在眾人面前展示了自己一直想而不敢穿的風格,將頭髮染回了黑色,做了全新的髮型。

跟媽媽也走進了一步,在飯桌上,香衣從媽媽口中聽到了那句久違的「我愛你」。

問題少女愛睡垃圾屋,7天改造變化意外:家長別吝嗇你的讚美

對自己的事業更是跨了一大步,她將自己所有的作品都展示了出來,舉辦了自己的漫畫個展。

很多時候,孩子與父母之間並沒有絕對的衝突,更多的時候只是因為沒有更好的表達和溝通,因為無法被理解而將自己隱藏起來。

適當的鼓勵和稱讚有多重要?

從小在「以瘦為美」環境下成長的渡邊直美自述,因為一次別人誇她長得可愛,讓她明白:不管自己胖瘦與否,總會有人喜歡真正的那個她,既然如此,她又何必如此在意別人的看法。

因為一次的被肯定,讓渡邊直美不再哀怨自己的身材,反而自信大方展現出來,還成了一名知名諧星,後來,當再有人不懷好意嘲笑她胖時,她會直接開懟:除了「胖」字,你就不認識其他字了嗎?

沒有人不喜歡被讚揚,誇獎不僅能讓人心情飛揚,墨爾本大學的一名心理學教授還指出,它還可以增強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以及毅力,提高工作績效、社交互動、促進積極的人際關係,並增加總體幸福感。

日本一所大學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組織一群人接受「連續手指敲擊」訓練,訓練結束後,參與者被分成三組。

  • 第1組人得到了關於自己的訓練表現的表揚;
  • 第2組接受的是對另一位參與者的表現給予的表揚;
  • 第3組人沒有得到對自己和對他人的表揚。

結果顯示,第1組受到表揚的參與者對所學序列離線改善率明顯高於其他組人。

可見,激發一個孩子良好表現的最佳做法就是給予正面表揚,不夸和誇別人來刺激自己的孩子,對於改善孩子的行為沒有任何作用。

所以為人父母,動動嘴皮子的事,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要想孩子更優秀,就給予孩子更多的認同和鼓勵吧。

最後,給我也點個讚唄~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育有3歲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教育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OxgOW8BMH2_cNUgqd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