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想過有一天會經歷電影里才會出現的場景,就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樣,大街上不再熙熙攘攘,路上不再堵車,地鐵不再擁擠,好動的人們也都不出門了,而是窩在家裡,仿佛這個城市靜止了,不再運轉了。
然而電影里是因為魔法,而生活中的我們,則是因為疫情。
人生中的第一次搖號,不是為了買房,不是為了買車,也不是為了買車牌,而是為了買十來塊一個的口罩,先登記後預約,輪到你再來,誰都沒想到這個春節口罩會殺出重圍成為最緊俏的貨,比李佳琪推薦的熱門口紅還難搶。
假期延長,開學日延長,原本以為這樣的假期能過上曾經夢想的吃了睡睡了吃的悠閒生活,沒想到真的實現了,才發現房貸車貸花唄借唄都來了,更糟糕的是好動的孩子也呆不住了,原本打算用「外面有病毒」攔住他那蠢蠢欲動的心,沒想到下一秒他竟嚎啕大哭:「我看不見,我迫不及待想去跟病毒一起玩。」
生活如此內憂外患,網友紛紛感嘆:這屆家長太難了!
童言無忌我們可以理解,但在疫情下,我們卻不能有任何鬆懈。
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明白「不能出門」?
一、新聞啟示,實話實說
現在不管支付寶、微信、知乎還是其他軟體平台,都設有疫情實時追蹤,不出門就能了解疫情最新信息,每天不斷變換的鮮紅的數字,新增的確診病例,死亡的人數,就是給孩子最好的警鐘。
實話實說告訴孩子:不是媽媽故意不讓你出門,而是因為外面生病的人太多了,如果出門碰到生病的人,我們也會生病,更糟糕的是這種病以前是沒有的,目前還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能治癒,不是打針吃藥就能好的,嚴重的還會倒下就再也起不來,再也不能出去玩了。
再結合新聞中的圖片、視頻等諮詢信息,讓孩子更直觀感受到這場疫情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二、科普啟示,病毒如何傳播
對於大多數小孩子來說,病毒看不見摸不著,很難理解到底是怎樣讓人生病的。
昨天,我讓女兒幫我舀一小勺白糖給我,女兒拿到一勺糖後顫顫巍巍走到我跟前把勺子遞給我,我問她:白糖都給我了嗎,你還有沒有?
女兒一臉確信的說:沒有了,都在你那了。
我讓她攤開雙手,果不其然,女兒在舀的時候一手扶罐一手拿勺,結果雙手無意間都沾上了些許白糖,我告訴女兒:病毒也是這樣的,只要你靠近或碰到生病的人,病毒就連個招呼都不打就跑你身上去了,到時候可不只是洗洗就完事了,病毒那么小,它可能藏在我們身上的任何一個地方,如果有人向你不小心打了個噴嚏,口水弄到你臉上,那麼藏在口水裡的病毒就會跑到你身上去了,媽媽抱一下你,那病毒可就又跑到媽媽身上了,那我們全家人到時候都會生病的。
對於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就可以直接給他看科普篇,告訴他,這個病毒只有在顯微鏡下才看得見,因為形狀長得像戴皇冠的球,也因此命名新型冠狀病毒,他的傳播途徑不限於觸摸、飛沫、唾液,可通過鼻子嘴巴眼睛進入,從而在體內胡作非為讓我們生病。
三、生活啟示,做給他看
讓孩子知道為何阻止他出門最好的方式就是做給他看,尤其在疫情期間,家庭消毒清潔已經成了每天日常,可以帶孩子(戴手套)一起或做給他看,
- 75%酒精或84消毒液定期擦桌擦地擦窗擦門;
- 每個房間噴一噴,散味後再進去;
- 外面購物或快遞,包裝能不帶進屋就別帶,為安全起見物品也可以給消消毒,誰知道商品在出產到銷售渠道有沒有人不小心打了個噴嚏;
- 外出回來鞋子消消毒,畢竟誰能感受的到鞋子什麼時候會不會踩到痰。
出門前口罩必帶,口罩使用後用密封袋子包好再扔封閉式垃圾桶,或統一丟入廢棄口罩專用收集容器。
都說過猶不及,一方面我們怕孩子為出門嚎啕大哭,一方面又怕孩子因害怕病毒瑟瑟發抖,胡思亂想。
我們該如何避免孩子過度恐懼?
一、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疫情雖可怕,但不是不可預防,家長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要對孩子灌輸過多的疫情負面信心,對於孩子偶爾噴嚏咳嗽行為也不要如臨大敵,三五分鐘就要給孩子量體溫摸額頭的,別說孩子,連我一個大人都害怕自己是不是病入膏肓了。
- 如實告訴孩子,我們每天消毒,減少出門,就是對病毒最好的防範,是儘量減少被病毒侵害最好的方式;
- 每天早晚兩次的量體溫即可,告訴孩子不是因為他生病才要量體溫,而是為了打卡(對於有上學的孩子)或早發現早治療;
- 不要對疫情進行過分渲染,點到為止,避免危言聳聽,減少心理負擔,才是戰勝恐懼最好的良藥。
二、給孩子宅家的動力
很多家長反映,為什麼對孩子說「不要做什麼」,他從來不聽?
其實「不要摸,不要碰,不要動,不要出門」這樣的詞,對於家長來說是最想表達的,然而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語言太過於武斷和硬邦邦,讓孩子更多感受的是家長的憤怒,而不是溝通,這樣強硬的做法也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你不要我做,我偏要做給你看。
良好的親子溝通,應該包含更多的尊重,而讓孩子自己權衡,激發他的責任心是最有效的做法。
比如,給孩子看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為救治病人被沒時間卸下的口罩勒出血痕的面部。
84歲早該退休的年齡,哪怕再累只能在高鐵上補眠,也無法讓他忘卻自己救人使命的鐘南山。
最早知道疫情嚴重性,卻選擇不退縮最終被感染而為醫學獻身的李文亮醫生。
告訴孩子,出門不是不可以,但是宅家卻是能為國家做貢獻,為醫護人員分擔最好最簡單的辦法,給孩子「戴高帽」,給予正面的鼓勵,才是讓他心甘情願宅家最好的動力。
三、轉移注意力
在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有這樣一個實驗,研究人員給2歲的孩子艾米莉安排了一個「有難度」的遊戲,結果艾米莉果然在嘗試幾次失敗後大發脾氣,媽媽連忙進行安慰,然而事實卻不盡人意,媽媽的安慰在艾米莉看來就是「約束我的行為」,艾米莉依舊傷心得心率高達180。
後來研究人員讓媽媽把安撫策略改為「轉移注意力」,果然,當媽媽給艾米莉展示小狗的時候,艾米莉的心率瞬間下降到了130以內,也就是平靜時候的基準心率。
很多家長表示,孩子就是「活在當下」最好的典範,前一秒還在哭,逗一下,馬上又破涕為笑了。
而這個實驗也讓研究者之前的結論更得到證實:分散注意力,是讓發脾氣的幼兒平靜下來最有效的策略。
同樣,對於特殊時期堅決要出門的孩子來說,家長給予更多的其他刺激,也是讓孩子打消出門念頭最佳的辦法。
- 比如陪孩子定期收看正確防護肺炎的教育性報道,一起練習防疫措施;
- 共同觀看長久以來一直想看卻沒時間看的大片或節目;
- 一起學習和製作有趣的手工或面點作品,好玩又好吃;
- 一起分工合作整理家務,感受勞動的同時也感受父母的艱辛繁忙。
當孩子的時間和思維被其他事件占滿時,他也就無暇顧及要不要出門的事了。
這次疫情讓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卻只是不能出門了而已,對於一件事情沒有反思的孩子,永遠都不會長大。
我們需要教孩子哪些?
一、要好好學習
這次疫情,讓出生於醫學世家、畢業於北京醫學院、曾在英國進修的院士鍾南山,從赤腳醫生,一路苦讀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的李蘭娟,獲得復旦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在香港和美國進修,成為博士後的醫學學霸,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和無數為救人將自己包裹成「粽子」的醫護人員一躍成為全名偶像。
而讓我們這些平民百姓不再躲在角落瑟瑟發抖,感到絕望,在災情中看到希望的,引領我們走出恐懼和無望的,不僅僅是他們個人,而是知識,是背後數十年的不斷學習和鑽研。
只有足夠的學問智慧、素養修為、誠實勇敢,才能擊退所有的兇險,而這一切,都需要持續不斷的學習。
也許最終你不能成為鍾南山和李蘭娟他們那樣的院士,但這一路的學習和思考,也會幫助你自律和成長,讓你成為一個執著、堅韌、找到自我的人,而擁有這些品質的人,將來不管在哪個行業,都能走的更穩更遠。
二、要善待他人
十天建一座醫院,護士挨餓將盒飯給患者吃,為減少脫換防護服浪費時間,自主減少吃喝,剪掉長發的醫護人員……
政治家基辛格曾在《論中國》中說: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其實這世界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從來都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火神山的拔地而起,不是什麼奇蹟,是7000多名的普通工人日夜不停的努力,放棄年夜飯奔赴而來的工友,偷寫遺囑的山東大哥,自己打車來的河南大哥,下午三點才吃第一頓飯的建設者,席地而睡的工人,他們可能模樣平凡,學識不高,口齒不伶俐,但他們卻有滿腔的愛國熱情去建設這意義非凡的建築。
哪有什麼基建狂魔,不過是一群普通人在堅韌的逆行而已,每一位平凡的工作者,都應該值得我們尊重和善待。
願我們從今以後,對所有平凡的工作者,都保持一顆友善之心,垃圾不要亂丟,碰面不要嫌髒,給務工者讓座,盡一己之力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要敬畏自然
這次疫情,讓大自然給我們所有人都狠狠的敲了一下警鐘,反觀如今我們的生活習慣才發現,我們的大多數疾病,一半是污染造成的,而另一半,則是吃出來的。
生命是平等的,我們跟大自然的所有生物本應該是共生關係,人因自然而生,我們的發展活動也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然而卻總有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屠殺其他物種,殊不知每一次破壞,不僅是少了一隻生物,更是在破壞一種平衡,最終被報復的,還是我們自己。
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指出: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主體與客體統一的內在要求。
敬畏自然,其實就是善待自己,願這次災情,讓我們永遠銘記!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育有3歲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教育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