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捷河,一條承載數百年繁華印記的城市內河|沿河行

2019-05-28     平話小先生

『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

•••

一條城市的內河,往往也是一方水土的歷史標誌。它緩緩流經城市的街巷,記錄下沿岸的變遷和發生於此一段段的悲歡離合。

三捷河,一條長僅一公里的城市內河。它起源於福州三大歷史街區之一的上下杭,一路向南流入閩江。

它是閩商傳奇的見證,是無數背井離鄉打拚者的夢景,也是一段百年繁華變遷的故事本身。

「1」

流水

沿河水向西走,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橋——三通橋。

三通橋處在三捷河與新橋仔河的交匯處,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曾是福州的一景

所謂「三通」,是指福州城內三條小河通過此橋,東通小橋,西通三保,南通新橋仔。水道暢通,來往便捷,遙想當年橋下百舸爭流,橋上行旅絡繹,是多麼繁華的一幅盛景。

站在三通橋上眺望,可見三捷河蜿蜒流淌在街巷民居中,一派水鄉風味。沿岸既有咖啡館、民宿、書屋等現代建築,也有許多泛出滄桑感的古蹟,古老與現代並存,仿佛時間的河流在此盤亘迴旋,錯亂了時空。

三捷河,北起三通橋,與達道河相接,流經上下杭,橫穿隆平路與南園路,經沙埕水閘注入閩江

三通橋的北面是尚書廟,裡面供奉著水部尚書陳文龍。傳說他曾數次顯靈救護海舟,是福州的內河保護神、航海保護神。

河畔立著一座陳文龍腰插寶劍的塑像,看起來威風凜凜,塑像下有一個約莫十歲左右的孩童正昂首挺胸,模仿相同的姿勢讓母親給他拍照,一大一小,相同的姿勢,看起來令人忍俊不禁。

上下杭原有的許多紅磚老建築,暫時還不對外開放。這些建築都有一種中西合璧的美感,二樓一扇淡藍色的門窗鑲嵌在紅色的磚牆上,配上黑色的鐵藝欄杆圍成的小陽台,仿佛隨時會有一位齊耳短髮的民國女子探出頭來。

聽旁邊遊客說這裡是某位華僑的別墅,只是不知道姓甚名誰。透過門扉可見裡面空空蕩蕩的,雖然打掃得很乾凈,卻不免露出物是人非的滄桑感。

「2」

往事

福州有句俗語:「聖君殿水兩頭漲,湧出黃金滾滾來」,說的就是三捷河曾經的一個有名的勝景。據說三捷河兩頭均連著閩江,漲潮時,閩江的潮水南端從達道河流至三捷河,西端由閩江流向三捷河,兩河水匯聚於張真君祖殿前,形成獨特的匯潮景觀。

張真君祖殿,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至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

這樣的水文奇景被人們賦予了「財源不盡滾滾隨潮來」的美好寓意。也因此,舊時上下杭地區的商幫都奉此地為「福地」,並尊張真君為「商神」,虔誠禮拜。

殿前賞魚的小姑娘:轉發這條錦鯉,你也能財源滾滾

翻閱過去的資料,一直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三捷河還有匯潮的景觀,水位要比退潮時高出半米多。那時附近的居民都遵守著一個不成文的「文明公約」,漲潮漲到最高處時,居民紛紛到河裡挑水吃,退潮後,才允許用河水洗衣服、淘米洗菜,這樣就能保證大家喝到的水是最乾淨的。

到了2000年前後,因為河道改造的緣故,「兩頭漲」景觀已不復存在。

捕撈垃圾的河道工人

走過硋埕里的時候,有許多人正圍著一堵牆拍照議論,我好奇地上前圍觀。原來是一堵老舊的紅磚牆與樹根融合一體,乍一看還以為是一件藝術品。這棵樹的枝幹已經被砍掉,僅剩發達的根系如同蜘蛛網般裹在牆面上。

看樣子它似乎是已經枯萎了的,卻不知是誰這麼有創意,給它掛上了個「吊瓶」。

枯樹:我還可以搶救一下

身後一位大爺嘖嘖稱奇,說:」這樹要是真能活過來,那就是一個奇蹟啊!It is a wonder!」

前半句還是好好的中文,後半句怎麼給轉成了英語呢?我一頭霧水地轉過身去,卻見老大爺正對著兩位外國友人說話。也不知他們是朋友還是路邊偶遇的熱心遊客,總之一路上就見大爺口若懸河,時不時夾雜幾句非常「親民」的初中詞彙的英文短句,憑我的淺薄的英語水平也能享受一番」雙語「導遊的待遇。

硋埕里旁邊就是永德會館,這是一座傳統與仿西洋風格疊加的獨特建築。「硋」在福州話里是「瓷」的意思。硋埕里,就是瓷器專賣市場,這裡是從前永春和德化兩地商會的重要活動場所,因經營瓷器而得名。

民國年間,永德會館繁盛一時,當時來自德化的精美陶瓷就經由門前的這條三捷河運往閩江的水路,繼而銷售到全國各地。

近幾十年,這裡一度破敗不堪,幾成危房,隨著近年來的上下杭改造,才逐漸修復舊貌,雖然不復舊時的熱鬧繁華,但從外觀還是能窺見當年鼎盛時期的恢弘氣勢。

「It has a long history.」旁邊的大爺依舊興致勃勃地給兩位外國友人科普此地厚重的人文歷史,也不知道兩位國際友人聽懂了多少,只是不住地點頭微笑。

「3」

煙火

沿著三捷河往西走,不過數十米,又是一座橋。這座星安橋,因三捷河的別名「星安河」而得名。

橋二側石板有「乾隆丙午新建」、「嘉慶乙丑年重修」、「垂裕堂張重修憔善社監督」等題刻

星安橋是石結構拱橋,有二墩三門,南北走向。橋上據說原先有稜有角的層層石板,歷經百年的風雨滄桑,如今已是十分平滑圓潤。橋頭的石獅子歷經風吹日曬,只能約莫地看出輪廓,依然顯出一絲憨態可掬。

古時候這座橋是進入福州城的重要通道之一。唐宋時期,南台島一帶民眾要進城,須在龍潭角乘船渡江到蒼霞洲再登岸入城,星安橋是入城通往陸路的唯一通道。

越過星安橋,旁邊就是法師亭。這裡是奉祀陳靖姑堂兄陳守元法師的道觀。據說上京舉子路過星安橋時,都要拜一拜橋亭里的陳法師,求得考場文章順利,金榜題名。如今這裡也是附近老人消暑納涼、聊天休憩的所在。

慵懶的午後,附近民居的老人們三三兩兩圍坐在榕樹下嘮著家常。湊近聽了一會,她們聊是年輕時的往事,也聊時下的新鮮事,但話題很快又轉到子女孫輩身上。

旁邊幾個三四歲的孩童互相玩鬧著,橫衝直撞,好幾個還湊近了水邊的扶欄,看得我一陣擔心。但是這些老人們只是時不時瞧一眼,喊一句:「慢點跑,別摔著了」,其餘並不多擔心。

「這裡都是十幾年的鄰里街坊,大家互相照看著,出不了事的。」旁邊擺攤的大姐見我一臉憂慮,寬慰道。

大姐也是附近的居民,在這擺了一個橄欖攤,賣各種蜜餞果脯。

「橄欖橄欖,生津潤喉,價格美麗!」大姐中氣十足的叫賣一時吸引了不少顧客。我也忍不住買了一袋大姐推薦的招牌橄欖嘗嘗看。鹽漬的橄欖初入口苦澀,稍嚼後轉為清香,滿口生津。走到旁邊的石階坐下,我邊吃著邊和她閒聊。

「您在這做多少年啦?」

「得有二十多年了吧,我老公剛開始做這個的時候還是二十歲的小鮮肉,現在都是糟頭子了。」大姐說話爽朗,頗為風趣。

「小弟你又是做什麼的?」

「我啊,寫文章的編輯,這次想介紹一下上下杭前這條的河。」

「哦,那你可得好好寫,這裡可是個好地方。現在是還沒改造完成,如果改造好了,我覺得吧,不比三坊七巷那邊差。」作為老住戶,大姐很有主人翁的榮譽感。

坐在石階上歇息著,時不時能看見有住戶從小區里出來,經過法師亭時都要停留片刻,拜一拜,祝禱幾聲,又有說有笑地走開了。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七顆星,一袍風,佛陀對蒼生。」

對岸的小酒館放著一首《聲律啟蒙》,民謠歌手低吟淺唱,歌聲悠悠蕩蕩隨水波飄遠。法師亭中香火繚繚,音箱裡放著飄渺的唱經聲,人間與凈土,蒼生與神佛,互不干擾,挺好的。

河水穿過古老的市井與廟宇,承載著數百年的繁華與煙火,不緩不急,波平如鏡。兩岸的榕樹將根深深地埋進河堤的石壁里,汲取著養分茁壯成長。

河流與古橋、民居與廟宇,街巷與綠蔭,俱都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恰似一幅宜人的民俗水墨畫卷。

戀戀有詞歌詞展倒計時三天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xVZY2wBUcHTFCnfwWFN.html

















你也還沒睡?

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