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仍是數字,都是數字。
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視,數字成為了疫情期間最重要的形容詞:人數、天數、級別程度……
經歷了這樣漫長的「春節」,這些烙印著當下的數字,終於逐漸進入倒計時……
"
•••
除夕,福建省了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這是一聲尖銳的信號,但對於當時遠離湖北的我們而言,「疫情」似乎只是電視里尋常的一則新聞。
璀璨的煙花爆竹如約而至,我們也曾以為,這只不過是一次有些特殊的春節。
對於與外界幾乎處於「半隔離」狀態的我們而言,數字,仿佛成為現實世界最可靠、最切實可感的存在之一。
它們不僅僅是數字,是關於你和我的故事。
「2020」年
除了「2020 02.02 02:02」之外,在希冀中到來的2020年,尚未被發掘出更多的娛樂潛質,就籠罩上仿若末世的陰霾。
去年12月31日,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抵達武漢,調查某「不明原因肺炎」。
當時這一新聞並未在湖北以外地區掀起多大的浪花。
2020年1月24日,除夕,福建省啟動了省級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
這是最高級別的應急響應,也被命名為「特別重大」。
然而,當時沉浸在安平喜樂的節日氛圍中的人們,還沒產生太多危機感。
畢竟,2003年的「非典」早已成為一個恐怖卻遙遠的傳說,我們那因為傳染病而人人自危的局面,似乎是一個過去時的意外。
當然也並不記得在某一條新聞里,有一個名叫李文亮的醫生。
沒曾想,略顯冷清的年夜飯,不過是2020年的一個開始。
「1393」人
1393名隊員,12批醫療隊,是這次疫情中福建向湖北輸送的醫療力量。
大年初三,第一批緊急出發的醫護人員共140人。15天後,首批對口支援的158人醫療隊伍趕往宜昌。
*「福州新聞網」公眾號
依次向湖北新增的醫護人員數量,約傳遞出我市疫情平復的信號,而他們的歸期,則是湖北疫情逐漸平復的訊息。
如今,這1393名趕赴疫情前線的醫護人員,正陸續平安健康地,乘上返回福建的飛機。
「37」℃
37℃以下的身體,是市區街道的通行證。
曾經暢通無阻的道路,豎起了無數測量體溫的崗亭。
無論是日常出入小區、市場、大廈,還是餐廳、公園、地鐵,都有「持槍人員」的駐守,也是獨屬於這2020開年時期的街道景觀。
一時間全城空曠的街道,讓熟悉的景象變得無比陌生。
2月5日開始,福州一些小區開始了「計劃出入時代」——
關閉不常用的出入口,給小區的業主發「門票」,限定每戶家庭每兩天可以指派一名家庭成員外出採買生活必需品。
而五城區(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與其他縣區之間的交通,則更為困難。交警沿途設置關卡,來往通勤需要向交警提供工作證明或居住證明。
通往閩侯的關卡
「30」min
不僅多趟公交車停運,地鐵的運營時間也做出了調整。
每趟地鐵之間的間隔,曾經長達30分鐘。
即便如此,想要上地鐵也並不容易。
除了必須戴口罩以外,地鐵還關閉了許多出入口。
工作人員在開放的入口處,將原本寬敞的通道,圍擋成界限分明的兩條單行道,為每個進入地鐵的市民測量體溫。
這是地鐵運營以來,人來人往的車廂最安靜的一段時間。
就算如今隨著疫情的平復,地鐵已經恢復正常的運行,地鐵上的人們也不再爭先恐後搶著座位,即使乘客的數量正逐日增加,大家也不約而同保持著沉默。
「14」天
14天,是鍾南山團隊估算的新冠肺炎平均潛伏期,也是外地流動人員被要求自我隔離的天數。
恰巧福州第一位入院的確診患者的治癒時間是14的兩倍:28天。
1月22日,福州確診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3月5日下午,福州確診病例正式清零。
*來自福州市衛健委網站
在保持了十多天的「0新增0疑似」之後,逐漸開始增加輸入性確診病例。
*國內疫情平息,國外疫情進入了爆發期。福州目前有8例來自國外的輸入性病例。
他們都是在14天的隔離期間內出現的症狀。
好消息是,雖說輸入性病例不斷新增,福州本地的病例仍然保持著「0新增0疑似」。
「10」個
2月18日,福州市五城區終於開啟了口罩搖號模式,每人限購10個,中籤後再申請需間隔10天。
突然蔓延的疫情,讓口罩瞬間陷入緊缺。
作為疫情期間最重要的物資之一,線下藥店幾乎無一例外地掛出了「口罩無貨」的標識。
全城都在找口罩,醫療系統在找,外出工作的市民在找,需復工的用人單位在找,想從中牟利的商販也在找。
好在本地有企業第一時間開闢的新的口罩生產線,試產成功之後,口罩緊缺的情況也逐漸好轉。
口罩通常讓人聯想到的是疾病、醫院、生物、化學。
因此,當路上行人紛紛只露出口罩上的一雙眼,地鐵與公交上循環播放的是關於口罩的佩戴法則,整個城市便覆蓋上了無處不在的蕭瑟氣息。
這一切無不令人真切地感受到,「時代」二字,歸根結底描述的是人與生活。
不過現在,人們更為關心的話題已經轉變為:什麼時候可以摘口罩?
「5」人
「每桌客人不超過5人」是疫情期間餐飲的開放堂食需要遵守的條件。(市商務局3月7日發布《福州市餐飲行業復工防控工作指引》)
從停止營業,到禁止堂食,在經歷了始料未及的寒冬期,與「人間煙火」最為靠近的餐飲行業也在恢復生機。
禁止堂食的魚丸店
為了在疫情下有序地恢復堂食,商家也各有辦法。
恢復堂食後,快餐店門口貼著定點排隊的標識
漫長的居家時間,讓滾燙沸騰的火鍋、冒著油香的燒烤、柔軟甜蜜的冰淇淋、新鮮出爐的菠蘿油、輕聲脆響的酒杯,成為心裡有些孟浪的嚮往。
好在這些已經不太遙遠了。
「1」米
1米,是現在人和人之間需要保持的安全距離。
「有條件」開放的公園終於不像之前那樣冷清。它們的開放條件之一,就是「保持與他人1米以上距離」。
2月關閉的北江濱公園
近日。人們排隊進入公園
其實,在疫情爆發之前,福州本想以精心修繕的15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作為送給市民的新春禮物。
然而,一道禁令,讓三坊七巷、上下杭、西湖公園,還有商場、大廈、圖書館等地率先將訪客拒之門外。
1月27日,福州市發布緊急公告,市縣級所有旅遊景點和公園暫停對外開放。
這些位於市中心的景點從未保持過這樣漫長的清凈與空曠,生機盎然的花葉無人問津。
後來即便是開放,也用冰冷的圍欄,阻斷了通向以往可供歇息與駐留的位置。
南后街上供遊人歇腳的樹幹
與公園、商場同期關閉的,還有電影院、展覽館、劇院、livehouse等藝文場所。即使有著無限的線上資源,但它們終究無法替代線下的真實體驗。
如果問疫情期間,有什麼東西忽然之間顯得尤為珍貴?
答案或許可以是那張開雙手,就能緊緊擁抱的「真實」世界,且無需保持1米以上距離。
「0」
「零」這個數字,寄託了太多的期待。
但你我都知道,在經歷了這樣多的數字之後,我們等待的零,不是一個數字,更不是「戰疫」的勳章。
零,是疫情真正的終點,也是新生活的起點。
從1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第一次發布延長假期的通知,到辦公大樓下設立出入人員登記點;
從商場的暫停營業通知到出入需測量體溫;
從空曠的街道,到迎來久違的堵車;
從入榕人員自主申報到「八閩健康碼」的推行……
閩政通APP
疫情期間天翻地覆的一切,正在緩慢地找回原本的節奏。
3月22日的傍晚,窗外忽然響起了福州的第一聲春雷。悶了一整天的濕熱天氣,霎時落下一陣傾盆大雨。
氣候瑣碎的變化,給日子增添了溫馨的觸感,不禁讓人想起那些從熱騰騰的豆漿油條開始的晨光。
似乎經歷了一個格外漫長的冬天,為了等待春天的花開。
不知疫情最終在生活中留下怎樣的疤痕,但我們沒有一刻停止嚮往著生活溫熱的觸碰。
終於堵車啦
這一刻,我們仍小心翼翼地等待著,這最後的倒計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