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尾的過去是歷史的,她的現在是安靜複雜的,她的將來未可知。
"
•••
幾個月前,還是冬天。馬尾舊鎮渡口薄霧繚繞,幾隻高高低低的船,泊在岸邊,搖搖晃晃。天色灰沉沉的,似乎想下雨,但那四處亂竄的風,沒有任何想法,它只想找個船,靠著,靠著發獃。
一個提著紅色布袋的女人站在渡口碼頭,眼望著江邊停靠的客船,望了許久。客船的甲板上站著一個中年男人,他手插在口袋裡,無視江水的起伏,望向迷霧背後的城市。
意外闖入這裡的我們,踩著濕漉漉的碼頭,站在馬江邊上,身後是馬尾舊鎮前街的晨間市井,眼前是滿得就快要漫上岸的一江水。
我們決定上船,駛向迷霧,去到對岸,回望馬尾。
「1」
江上,是起伏的情感和漂泊的人生
「我媽媽生孩子就是在船上。」在去營前的客船上,船長跟我們聊起他幼時生活在船上的記憶。解放大橋和洪山橋是他印象中,福州最早的兩座大橋。
船長
五十年前的福州還沒有現代化的橋,人們過江都是坐船。江上停滿了各種船隻,有運貨的輪船,有擺渡的客船,也有捕魚撈蝦的小漁船,還有住人的生活船。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需要,福州的現代化橋樑越架越多,越跨越遠。曾經成群的小船也漸漸隱去了它們的身影,供小船停泊的渡口也越來越少。
船上長大的船長,改革開放後,在岸上也有了自己的不動產房。
閒聊了幾句,船長便催我們進船艙,準備開船了。木質的船身,被我們踩得「咯咯咯」響,船艙里,新上的油漆沒有完全遮住這艘船老去的痕跡,鮮艷的新與褪去的舊,在這艘三十多年的老船上共生。
和我們同行的,一位是來馬尾早市買土豆的營前人老陳,一位是半道登上采砂船的背包男人。與曾經擠滿船艙的景象不同,如今的客船,坐滿四個人便可啟動發動機,駛向前方。
途中,我們一行四人各守一扇窗(那是一扇斑駁的木質小窗,與肩齊平),看向各自的遠方。
窗邊的江水擠壓著、包裹著我們的船,因為窗戶開得低,讓我這個不會游泳的人總有一種要溺水的感覺,這讓我覺得,跟水較勁似乎一點也不好玩。
遠處巨型的采砂船據守在江面上,紋絲不動。
二十分鐘後,我們抵達營前渡口,岸邊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南無阿彌陀佛。這讓人恍惚間,有一種到達彼岸的錯覺,當然了,哪有那麼容易涅槃至彼岸。
老陳挑著賣空的土豆籃第一個踏上岸,走之前他建議我們搭公交去長樂市區轉轉:「市區里好玩,營前什麼都沒有。」
賣土豆的老陳
就渡口附近來看,營前確實沒什麼特別之處,眼睛所及,只有拔地而起的高樓、埋在沙子裡的塑料袋、泥濘的土路和岸邊發獃的路人。但我猜想,在這個擁有渡口的小鎮里,一定藏了很多流傳多年的江湖故事。
河南兄弟
和我們一樣,在營前生活、工作了小半年的河南兄弟,對這裡也不甚了解,他們甚至連自己正在修建的大橋(道慶州大橋)通往何處,都不曾打聽過。
來營前,原是想從另一個角度看看馬尾的地標——羅星塔(早在幾百年前,羅星塔的世界郵政地名稱還是「塔錨地Pagoda Anchorage」。那時,凡是從世界各地郵到馬尾的信,你只需寫上「中國塔」,即可寄達馬尾),但未能如願,我們只好原地返程。
送我們返程的是另外一艘年老的客船,售票員依舊是一個營前人。
售票員
但曾經的他,是一艘大型捕魚船的船員,從長樂起錨,一路北上,從東海行至黃海,途中經過數十座海島,看海鳥低飛,觀日落月升,這是他40歲以前的水上人生,漂泊且冒險。
如今的他,是一個六十歲了還在掙錢養家的人,也是一個「離不開水的人」。
我們和河南兄弟乘著搖搖晃晃的船,駛離了彼岸,飄蕩在這片曾經爆發「中法馬江海戰」的江面上,望著窗外散去的薄霧,陷入了無盡的沉默……
「2」
岸上,是後船政時代的工業感
上岸後,已將近中午。我們與下班下工的人逆向而行,沿著港口路往「中國塔」方向走去。
一路上,排列整齊的舊式廠房、不知所屬何處的大塊空地、極具港口特色的龍門吊,是這裡多年以來從未變過的布局。
而一百多年前,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A.A.P.庫貝)率領的6艘軍艦,正是從這裡侵入中國。他們的船以「遊歷」為名陸續駛進福建的馬尾港。
而馬尾港,因其四周群山環抱,港闊水深,可泊巨艦,且距離省城福州僅百里,所以是當時福建重要的屏障。洋務派還在此創建了清政府時期中國最大的造船廠——福州造船廠,和最大的海軍學校。
雖說已逾百載,但歷史的遺蹟在這裡依然可溯。
在馬尾港的另一側,有一處堆滿貨櫃的外運儲運公司。整個空間的秩序感和色彩感,給人一種極其舒適的感覺。
在巨大的貨櫃矩陣背後,有一個用貨櫃改造的房子,雜亂的鐵皮鋼架和工業感十足的環境,使得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那麼和諧。
我們開始好奇,住在這裡的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這讓我突然想起美劇《絕命毒師》里,老白和小粉的房車。
「3」
山上,是恬淡的慢生活
穿過一段廢棄的鐵路,我們終於走到了「中國塔」。
當我們抵達目的地後,並沒有想像中的那般激動,反而內心非常平靜。
雖然不能登塔,站在最高處俯瞰整個馬江,但就是走蜿蜒的山路,倚在石欄上,望著遠山和淡藍色的江水發獃,都很美好。
羅星塔(「中國塔」)
羅星山
專程來羅星山拍照打卡的老年團,似乎比我們兩個放空青年更適合這裡。
他們默契地站好隊形,用自己最好看的姿勢配合著同伴。他們的拍照用的道具也充滿了生活的智慧——把幾條絲巾綁在一起,構成了一個黃金比例的畫面。
「他們好快樂啊!」我們不由得感嘆。而絲巾作為攝影道具,在中老年攝影創作中,真的太重要了。
為了實現將馬江盡收眼底的願望,我們輾轉又來到了馬尾嬰脰山地船政天后宮。
船政天后宮
相比羅星山,這裡更安靜。環山路上,看不見幾輛車。只看見路邊一塊高地上,一個彎腰割韭菜的老人,和站在他身旁逗貓的小孫女。
我們去時已近臘月,天后宮的工作人員正在門樓前掛燈籠。天后宮並不是很大,整體布局為一軸二進二院的清代建築風格,庭內設有戲台、拜閣和大殿,後院為魁星閣。
天后宮
整座天后宮被一片竹林環繞著,我們站在亭內,微風拂過臉頰,穿過竹林。這種景象雖說也不新奇,但站在這廟宇間,卻也覺出這畫面的美好。
供奉的神像莊嚴靜謐,斷斷續續聞到的香火,倒映在石壁上樹影,透過木窗的陽光,這一切都是美的。
從天后宮俯瞰馬江
走出天后宮,望著遠處的馬江,江面上泛著粼粼波光,浮著幾艘隨意航行的船隻。目光所及,便是馬尾慢悠悠的生活氣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