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最大的海產品交易中心摸一條魚回家 | 暴走馬尾

2020-04-23     平話小先生



馬尾其實並不靠海,卻走到哪裡都有海的味道。 搭上前往馬尾的公交車,會遇到打工而歸的大爺、拖著拖車採購海鮮的阿姨,還有手持兩部蘋果手機的海鮮生意人……同行人在公交上的談話聲可以從上車聊到下車。 雖說馬尾是福州的市轄區,但卻不像鼓樓晉安一般,少了些大城市的喧囂,更像一座位於閩江口的小城。


•••


這座小城有很多的名片:馬尾船政、近代化起點、馬江海戰……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氣息。


我去過很多次船政博物館和旁邊的馬江海戰紀念館,先輩們捨去生命捍衛主權的決心讓人欽佩,也讓人動容。


小城景點很多,如果單純地走路,小城用半天就可以走完,如果是想細細品味,一天的時間可能稍微有點「應接不暇」。


但無論走到哪裡,這裡都可以發現許多和海有關的故事。




曾經在書里讀到過一句話,大意是:要想了解一個城市,去它的菜市場看看就好了。


亞洲最大的海產品交易中心——海峽水產品交易中心位於馬尾城郊,在交易中心的門口,立著一個巨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每一條魚,都值得用心以待



他們該有多喜歡魚呀。


周末的馬路相比於以往少了一些車輛,但海產品交易中心的人流卻依舊不減。我在公交上遇到一位阿姨,她從福州遠洋坐了半個多小時的車來到批發市場,就為了買一條當地最新鮮的魚。



我驚訝,「原來這裡的海鮮那麼出名。」


踏進海鮮市場,第一印象是這裡像物流倉儲中心:進進出出的大卡車、馬不停蹄卸貨的小哥、統計貨物的老闆……還有來來往往運送小箱子的三輪摩托,如果你擋了他們的路,他們就會用很響亮的喇叭把你驅趕開,走遠前還丟下一句「看路啊小伙子」!



產自福州的海產品從這裡出發,省內發往南平、三明、寧德等一些福建的內陸城市;省外發至河南、湖北、江西等不產海鮮的內陸省份。


每輛貨車,都有一個十幾米長的冷凍貨櫃,貨物可以裝在箱裡保鮮 ,以最快的速度發往全國各地。



我去的時候是上午9點半,正好是運送貨物最忙碌的時候。海鮮產品要的就是一個「鮮」字,搬運的小哥一刻不息地將一箱箱海鮮搬上車,顧不上休息就要搬下一部車的貨物。


只要速度快,當天臨近的一些城市就可以收到最新鮮的海鮮。


這裡還有賣冰的商家,冷鏈運輸需要大量的冰塊來為海鮮保鮮。鑿碎一塊比人還大的冰塊需要三個人:一個用鑷子拿冰塊,一個將冰塊丟入碎冰機,一個拿著鏟子整理剛剛碎好的冰渣。



記得高中地理書上學過,冷鏈運輸在於能控制易腐產品的溫度,確保其使用的安全性,保證消費者在購買時產品仍具有良好的品質。


這個技術不僅讓遠在幾千公里外的內陸城市可以品嘗到最新鮮的海產品,還帶動了當地魚商的致富。


當然,海鮮批發市場不僅有批發部,還有零售。



除了成批外售的海鮮外,當地的一些漁民還會把海鮮帶到市場上去賣。活蹦亂跳的魚和小龍蝦,吸引了不少區外,尤其是福州市區的居民來到這裡,購買最新鮮的海鮮。


有意思的是,只背著一個包走在市場的我並不能吸引攤販們的注意,我好奇:同樣是看魚的人,為什麼我就沒受到很熱情的招待?



後來我明白了,原來是我手上少了一部手推車。



來這裡買魚的市民,幾乎每個人手上都推著一部買菜用的手推車,這裡的魚很大,僅憑雙手恐怕很難把它們帶回家。攤販們只要看你手上有沒有推車,就知道你是不是來買魚的人。


老王就是這麼一個眼睛銳利的人,看到我一身行頭,對我說:「小弟是來參觀的吧?」



我好奇,問老王:「你這魚新鮮嗎?」



這個萌新問題似乎有點觸碰到老王的雷區,他有些激動,「怎麼會不新鮮!都是今天剛打上來的,你看看這魚鰭,看著這跳的。」


老王總是天還未亮就把剛打上船的魚分裝,該提貨的提貨,該帶到市場賣的就帶到市場賣。


攤販們有時候顧不上吃一口飯,經常邊招待顧客邊啃著饅頭包子。沒人的時候,他們會吃得快一些,生怕生意溜走。我見到一位小哥,他一邊吃著饅頭,一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似乎在尋找潛在的顧客。



這裡將水產品市場分得很細,有貝類交易區、冰鮮交易區和水產品交易區。


貝類交易區環境稍微差一些,過道中間都是一些攤販們不要的貝殼,踩在腳下咔擦咔擦地響。


水產品交易的繁榮,催生了這裡各種產業的興盛。除了冰塊之外,市場周邊還有做電子秤批發的店家,我其實挺疑惑的:電子秤怎麼批發?買一打嗎?



這裡還有各式各樣的小飯店。擺攤擺累了,攤販們就會到門口的沙縣小吃填飽肚子。


人們紛至沓來,又離開,來來往往之間,這裡可能是馬尾最有煙火氣的地方。



過去的人們,若想來回江水兩岸,就得依靠渡船。一條扁擔再加一把凳子,只要渡船還有空間,總可以找到合適的位置坐下來。


到後來通了大橋,現代化的汽車和公共運輸來往,渡船也就漸漸沒了生意。吱呀吱呀的木船上空落落的,少了點人的氣息。


馬尾舊港

位於馬尾集貿市場旁邊的馬尾舊港,是閩江口沿線唯一一家還在運營的輪渡港口。破舊的木船塗成黃色,踩上木板,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頗有歷史感。這艘船從舊港到對面的長樂營口,兩個小鎮的百姓,就用這一輪渡聯繫著。



我到馬尾渡口的時候,遇到一位叔叔,他一直趴在欄杆上望著江對岸。


叔叔對我說,90年代他第一次來馬尾渡口的時候,街道兩邊停滿了馬車,來來往往都是過路的攤販和來趕集的居民。


「那時候這裡可熱鬧呢,你看那江邊的建築,都是民國建的。」叔叔嘆氣說,「現在不行了都沒人了。」


他在渡口欄杆邊徘徊了很久,好像在回望過去的繁華。


在馬尾舊鎮渡口的介紹上,也寫著這樣一句話:「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馬尾舊鎮,得益於碼頭之便,非常繁華,被人稱為『小上海』,福州、長樂、連江一帶的農產品都要在舊鎮周轉。」


舊時繁華,再回望現在的稀少人煙,竟有些感傷。



渡口只停留著一艘船,黃色且有些掉漆的船身看上去有點老舊,走進船艙的客艙,可以看見頗有年代感的「旅客上下船請不要爭搶」提示語和「安全工作先進集體」「安全文明號」的嘉獎牌匾。



兩塊牌匾的日期都是2001年,二十載的時間走過,牌匾上已經銹黑的顏色好像在訴說著這艘渡輪的歷史。


船長叫老陳,和妻子一起經營這艘渡輪。船不大,大概可以坐小三十人的樣子。我到的時候,正好趕上一自行車隊預約了老陳的船渡河到營口,把船擠得滿滿的。老陳讓我坐駕駛室,和他一起「開船」。


老陳和妻子

十二歲時,老陳就和船結下了緣,那時候做的是運輸石料。改革開放的初期,福州大搞基建,需要大量的石料,於是馬尾附近的石料便源源不斷地由運輸船通過河運的方式送往福州市區。


「那時候開一天,可以賺一塊錢。」一塊錢,在當時應該算是蠻高的工資。


18年前,老陳開始轉行在馬尾和營口之間開渡輪。舊港旁邊是去年剛通車的三江口大橋,它的通車意味著從福州到馬尾的距離又會縮短半小時。但在很久以前沒有橋的年代,渡輪是兩岸交流的重要工具,「半小時一班,一天都要來個幾十趟。」


老陳駕駛輪渡


橋通車以後,大家都不坐輪渡了,老陳說,原本閩江口上有好幾班通往不同地方的輪渡,交通方便之後就都停了,唯一剩下的,只有老陳的這班輪渡。


平時里,如果上船的不超過三個人,他就會收一人十塊錢(原價五元),到營口單程的費用是十五塊,如果收五塊錢只運一個人的話,老陳就要做虧本買賣了。


駕駛艙


「現在一個月可以賺一千多一點,自己賺一點政府補貼一點,包括船的年檢費用也是政府補貼的。」


老陳已年過花甲,家中的孫子已經十三歲,在上初中。他總是說,自己閒不下來,開船可以打發打發時光。渡船的駕駛室里有一個櫥櫃,拉開便是老陳和他妻子睡覺的地方,平時他們中午不回家,就在渡船上休息。


「五點半,最後一班船開完就回家了。」



離開時,老陳和我道別:「以後可以帶朋友多來坐坐。」說話之間,他又載著新的一批顧客,開足馬力駛向江對面的營口,螺旋槳在船尾盪起了一陣陣的水波。


談到馬尾,最離不開的還是船政,誠然,「船政」已經成為了馬尾的一張名片。


1866年,醉心洋務的閩浙總督左宗棠正發愁新船政局的地址,當他到馬尾實地勘察的時候,見馬尾「水清土實,深可十二丈,潮上倍之」,而且馬尾離福建省城福州只有40里路,近且方便督察,左宗棠想到此,馬上就拍板決定「好了,就修這裡了。」


也正是這個決定,開啟了福建近代化和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開端。


馬尾港


和朋友暢遊馬尾,必去的地方是船政文化區,唯有在船政,才能夠觸摸到中國近代的脈絡。


馬尾有一條路名為「昭忠路」,路邊依次座落著昭忠祠(馬江海戰紀念館)、船政博物館、梅園等景點。馬江海戰是中法戰爭重要的戰場之一,此次戰役,中方陣亡七百餘人,他們的英靈,都被安葬在昭忠祠中。


昭忠祠背後,是馬限山。山上有一座中坡炮台,上面有兩座不可移動的巨炮。環繞炮台再眺望山下的閩江,仿佛可以聽到馬江海戰時,官兵們站在炮台兩側,面對江上的法軍戰艦,喊出那句堅定且有力的「開炮!」


但讓人惋惜的是,這場戰爭的結果眾人皆知,中國看似勝利實則戰敗,依舊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中法戰爭的戰果,就這樣被腐朽的清政府給葬送。


馬尾舊港


很多家長會帶孩子來到船政博物館,給孩子講船政的歷史。「看,這是鄧世昌,是我們的民族英雄……」船政博物館的展品多是當時中國海軍的遺物,還有不少戰艦的模型,其中不乏黃海海戰鄧世昌所駕駛的致遠艦。


形形色色的展品,孩子們看得開心也有趣。百年船政流傳下來的精神,一直被一代又一代人傳頌。


博物館背後的山上有一座修建得如別墅一般的監獄——梅園監獄。


聽說那是當時英國人關押馬尾漁民的地方。表面奢華的外觀,讓人很難想像這是一座擁有地牢和水牢的監獄,也很難想像,有多少人冤死於此。


梅園監獄


從馬限山向下望去,可以看到馬尾港區。相比於國際大港,馬尾港可能不算什麼,不見得堆積如山的貨櫃,也不見得來往繁忙的船隻。


但只要將手機中馬尾港的舊照片翻出,將其放在眼前和山下的馬尾港區進行對比,就可以發現,自己此刻離歷史原來那麼近。


馬尾港區


「時間不早了,該下山了。」在山上待了許久,難免被朋友催促。


山下,是船政街區,不少馬尾市民喜歡在這裡休閒娛樂,還有小孩子在寬闊的廣場上放風箏。很感謝那些為戰爭犧牲的先人們,他們用生命守護了如今的歲月靜好。


有機會的話,還想來馬尾。喜歡這裡的歷史,喜歡這裡海風的味道,更喜歡這裡的人間煙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qhpp3EBnkjnB-0zyVRI.html
















你也還沒睡?

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