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危害大:一個噴嚏打骨折!——仲駿教授科普系列

2019-09-29   杏林幫

專家簡介:仲駿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年人出現腰背痛是常見的現象,有一些是扭傷了腰,休息一段時間就能恢復。然而,有些是怎麼休息都緩解不了疼痛,甚至一翻身就痛,發展到最後無法行走,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很可能是骨質疏鬆導致了脊柱壓縮性骨折

骨質疏鬆是常見的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距不完全統計,60歲以上的老年人的骨質疏鬆發病率達到了60%,每年因骨質疏鬆而並發骨折的發病率為10%,並且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中,目前我國約8400萬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值得引起每一個家庭的關注。

為什麼骨質疏鬆會導致脊柱壓縮性骨折呢?我們知道脊柱是我們人體上半身負重的主要結構。而隨著年齡增長,脊柱骨組織中的礦物質和骨基質漸漸發生變化,骨的密度逐漸降低,導致骨的強度和抗折性降低,脆性增加。在自身重力的長久作用下,已經疏鬆的骨終因不堪重負壓縮變形呈楔狀。這種改變常發生於下胸椎和上腰椎,但是這種改變並非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而是緩慢進展,最後整個錐體變成後闊前窄的梯形,造成脊柱的彎曲變形。大多數老人之所以彎腰駝背,步履蹣跚,就是因為這種變化造成的。

此時只要出現摔傷,或輕微的外力,比如搬運花盆、稍劇烈的扭腰、彎腰撿東西,甚至是一個噴嚏,這些在我們看來是很平常事情都可能誘發骨折,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

腰背痛是骨質疏鬆性脊柱壓縮性骨折的主要表現,通常也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並且常伴有沿骨折部位分布的神經走行的放射痛。由於骨折部位的疼痛,患者無法直立,會導致胸腹部臟器受壓迫,表現為食慾下降、呼吸受抑制。長期疼痛,還會出現的失眠和抑鬱等。

診斷骨質疏鬆性壓縮性骨折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年齡、病史、臨床表現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等,常用的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CT,MRI和骨密度檢查等,其中MRI可以更準確地評估有無椎管壓迫及骨折的新鮮程度,也是目前比較主要的檢查方法。

那麼出現了骨折疏鬆性脊柱壓縮性骨折時該如何治療呢?傳統的保守治療,包括長期臥床休息,止痛藥物和支架固定治療,但是已疏鬆的骨組織是沒有辦法恢復正常的,保守治療只是暫時能緩解患者的疼痛,而不能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因此保守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而長期臥床甚至可以導致骨密度的進一步下降加劇骨質疏鬆的程度,還有隨之而來的肺部感染、褥瘡等問題;而鎮痛藥物的效果只是短期的,長期應用還有其他不良效果

除了保守治療外,可選的治療方法還有手術治療。傳統的開放手術創傷大,而且骨質疏鬆常易導致內固定失敗,傳統的椎體成形術不是將骨折復位,而是將畸形位固化,雖然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狀,但是卻沒有糾正患者的脊柱畸形情況,遺留諸多後遺症。微創手術,包括經皮椎體成形術(PVP)和經皮穿刺球囊擴張椎體後凸成形術(PKP),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手術,被稱為不用開刀的手術,即「打骨水泥」 。

PVP是直接向壓縮的椎體注入骨水泥,但注入骨水泥時需要很大的壓力,所以有骨水泥滲漏的風險。

PKP是在PVP基礎上研究出來的新型手術方式,它一種創傷很小的手術,不用全身麻醉,只需要局部麻醉,用一根特殊的穿刺針穿透皮膚,到達骨折的椎體後,靠球囊膨脹來慢慢撐開壓扁的椎體,夯實椎體骨質後退出球囊,再向椎體內注入骨水泥,這樣椎體就不易發生再次形變。這種手術方式無皮膚切口,極其微創,手術時間短,約20分鐘便可緩解疼痛,術後當天即可下地活動。PKP的優點在於經球囊擴張後,只需要很小的壓力就可以注入骨水泥,減小了骨水泥滲漏的風險。目前PKP已被國外許多神經外科大夫採用,這種技術傳入我國後,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發展相當成熟,臨床跟蹤研究目前還沒有發現有出現嚴重併發症的和失敗的病例,給廣大骨質疏鬆性脊柱壓縮性骨折患者帶來了福音。

專家介紹

仲駿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早年留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回國後率先開展了經皮穿刺球囊擴張椎體後凸成形術(PKP)治療椎體壓縮性骨折,並在微創治療頸椎病、腰椎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在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等診治方面達國際先進水平。曾獲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AANS)獎和上海市科學技術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50餘篇),主編中、英文專著4部。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從事顱神經高興奮性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提出了顱神經高興奮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理論,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50餘篇),主編及副主編中、英文專著4部,參與組織編寫了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等診療常規。近年來,提倡極微創手術理念:採用經皮穿刺球囊壓迫三叉神經節和椎間孔鏡等技術解除患者痛苦。

擅長:

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舌咽神經痛、咬肌痙攣

頸椎病

腰椎病

腰椎壓縮性骨折

脊髓拴系

枕頸畸形、脊髓空洞

腦脊髓腫瘤等

主要成就: 提出顱神經高興奮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理論

社會任職:

中國研究型醫院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顱神經疾患診療組常務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微侵襲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神經外科學名詞編寫委員會編委

中國醫師協會專業英語教育與培訓專家委員會全國委員

世界顱神經外科醫師聯盟(WNFCND)常委

中華中青年神經外科醫師交流協會常委

上海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脊髓脊柱學組成員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Science》編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