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華晨宇一直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路人會好奇,他好像也沒啥事發生啊,怎麼會突然被網友針對呢?
在我看來,這些反面情緒一直在,只不過最近他在《歌手》頻頻拿第一,突然被激活了。
對於新聲代歌手,滾君詳細聊過毛不易和許嵩,今天就談談華晨宇。
華晨宇沒有代表作?
很多人黑華晨宇的第一大理由就是沒代表作。
這個質疑說實話,有點難為人。
他2013年快男出道。
我們可以放開來想一個問題:
新聲代歌手裡,有幾個是有代表作的?
毛不易算嗎?
周深算嗎?
梁博算嗎?
華晨宇《煙火里的塵埃》;
毛不易的《消愁》;
周深的《大魚》;
梁博的《男孩》。
但如果代表作的標準要像周杰倫《青花瓷》或者陳奕迅《十年》這樣的大金曲。
那以上這些音樂人都算不上有代表作。
什麼叫大金曲?
就是深受多個年齡層喜愛的作品。
既有流量,又有口碑。
當下樂壇鳳毛麟角。
比如去年的《野狼disco》,雖然各大衛視春晚都上了,但真的是大家都喜歡的?
不見得。
很多人只是聽個熱鬧,當成和《小蘋果》一樣的神曲聽。
這不是華語樂壇的問題,這是全世界樂壇的問題。
當下信息膨脹,和20年前信息匱乏的時代,不可同日而語。
信息多,選擇就多,大眾的口味自然就分化得厲害。
所以千萬不要拿過去的標準衡量現在。
這是強人所難。
當下音樂人的作品能被某一類人喜歡就已經很不錯了,要得到多個年齡層的喜歡,難於上青天。
比如2014年朴樹和韓寒發表的《平凡之路》;
2016年許巍和高曉松發表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這兩首是近幾年為數不多刷屏級的作品。
背後都是大神級音樂人+大神級營銷合力做出來的。
後來,朴樹和許巍各自的新專輯,雖然質量都非常高,但是裡面也再沒有出現全民級大金曲。
《空帆船》不香嗎?
《清白之年》不香嗎?
雖然也上了綜藝節目,但就是沒有刷屏。
放在這個信息嘈雜的時代,這非常很正常。
所以我們不該用如此高的標準去要求一位新聲代歌手。
有沒有大眾都喜歡的代表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值不值得被他的歌迷喜歡。
那華晨宇的作品質量到底配不配得上他現在的樂壇名聲呢?
華晨宇配不配得上他的名聲?
我們得明白一個事實,就是如今「樂壇」這個概念已經非常模糊了。
當年歌手發唱片,最關鍵的是得到唱片公司的支持。
如果你是個新人,就算再厲害,公司老闆不拿人脈和資金推廣你,也是白搭。
不推你叫雪藏;
推你叫「在樂壇出道」。
也就是說,歌手和歌迷中間,始終隔著一堵牆,叫唱片公司。
這堵牆可以幫你,也可以堵死你。
為什麼唱片公司這麼牛?
因為當時歌迷的聽歌渠道非常有限,只有電視、電台、磁帶、唱片……
這些渠道都在唱片公司手裡。
而現在的年輕歌手,網際網路不僅能讓你的音樂暢通無阻,更能讓你這個人直達歌迷。
所以當下的音樂行業高度市場化。
一位歌手火了,大機率是歌迷自己選擇的結果。
而什麼樣的歌手,一定會吸引什麼樣的歌迷。
這是有必然聯繫的。
如果你覺得華晨宇配不上這些追捧,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和他競爭的其他歌手不行。
就好比郭德綱自我調侃的那句名言一樣:「不是我很優秀,全靠同行的襯托」。
因為中國人口就在這,年輕歌手們都在搶占市場,為什麼華晨宇就能搶到大頭呢?
現在,一個藝人的價值很好評估,有多少粉絲,每位粉絲的忠實程度是多少。
前者是受歡迎的廣度,後者是受歡迎的深度。
粉絲越多、越忠誠,證明這位藝人對歌迷的吸引力越強,社交媒體上誇獎他的聲音就會越劇烈。
這也就是所謂的名聲。
此時真正的問題出現了:當腦殘粉對偶像認知不足,出現捧殺言論,怎麼辦?
這也是很多人討厭華晨宇的原因:粉絲太瘋狂了,動不動就和周圍的人說「快來看看我們家的花花。」
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競爭對手的缺席。
想像一下:如果你現在買了一款蘋果手機,還會興奮嗎?
不會的。
因為很多安卓手機已經很好用了,蘋果手機沒那麼大優勢。
但是放在9年多前,也就是iphone 4上市。
如果你剛入手一台,我相信你會很興奮的。
因為它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智能機。
華晨宇的不少粉絲現在就是這種心理。
他們向周圍人推薦華晨宇的心理,和當年你買iphone 4向別人炫耀一模一樣。
因為他們認為華晨宇在當下樂壇是獨一無二的。
他們推薦華晨宇,以為就是在傳遞美好。
這種成就感簡直無與倫比。
歸根結底是因為競爭者缺席。
還是那句話:都是同行襯托的好。
那問題來了,華晨宇到底有什麼獨門秘籍?
華晨宇有什麼獨門秘籍?
華晨宇還有一大黑點,就是抽風式表演。
面目猙獰都不算啥,在舞台上哆嗦、怪叫是常有的事。
配合上他的一些怪誕作品,比如《無字歌》和《癌》。
這可是一場上萬人的演唱會。
玩這麼大?
而這恰恰就是華晨宇的獨門秘籍。
他最強的就是在舞台上把自己100%交給觀眾。
此時根本就不是歌手,而是演員。
他打開枷鎖,袒露內心,雖然身體穿著衣服,但靈魂一絲不掛。
所以華晨宇唱起歌來有一種不要命的感覺。
一會抽泣,撕心裂肺;
一會大喊,怒火衝天。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
看進去的人喜歡的不得了;
看不進去的人都罵他作秀。
到底是不是作秀,沒有標準答案。
你喜歡,就是真的;
你不喜歡,就是假的。
這是個人喜好問題,很正常。
比如《歌手》最新一期華晨宇演繹的《我們》。
這不是唱歌,而是一個特別完整的表演。
他的面部表情、身體姿態配合聲音,一起完成了演出。
可以想像,如果粉絲看到這種現場,得有多上頭。
所以說,華晨宇的獨門秘籍不在於音樂,而在於舞台呈現。
而華語樂壇年輕歌手裡,能拿出這種表演級別的歌手很少。
大概分成三類:
1、連唱歌都還沒整明白的歌手;
2、唱歌不錯,但做不到掏空自己,袒露心聲;
3、只想通過音樂傳遞情感,不選擇與觀眾赤裸相見。
1和2是能力不足,沒什麼好說的。
3是個人選擇,沒有好壞。這就好比:
有的作家願意把自己童年的陰影挖出來,寫成文字,交給讀者;
而有的作家則不願意觸碰這些傷痕,他們始終守護著內心最私密的那些角落。
但話說回來,這個時代只靠音樂吸引人,確實比較困難。
因為市場不缺好音樂,缺的是獨一無二的靈魂。
華晨宇這樣做,是比較聰明的。
如果只靠音樂,他不會有這麼受歡迎。
他把自己的敏感、孤獨、無助、單純、勇敢、憤怒一股腦都奉獻給了舞台,得到掌聲與鮮花是也理所當然。
但與此同時,因為他依靠的不只是音樂作品,而是個性化、瘋癲式的舞台表達,所以討厭他的人也會很多。
這是一定的。
這就是代價。
因為越個人、私人、個性的表達方式,會像一堵牆,將喜歡它和不喜歡它的人區隔開。
牆一邊的人有多喜歡,牆另一邊的人就有多討厭。
這也是為什麼世界樂壇最偉大的那些音樂一定是溫暖人心的。
因為它不是在建牆,而是在拆牆,為全人類創造共識。
如果你是他的粉絲,我還是勸你要冷靜追星。
傻逼行為千萬要不得。
1、華晨宇的音樂有很多歐美搖滾的影子,原創性不是特彆強,更談不上開創性。
2、華晨宇的表演風格雖在國內少見,但國外卻見怪不怪。尤其在獨立音樂領域,比他玩得瘋的,大有人在。粉絲們千萬不要動不動就驚為天人。
如果你喜歡他的音樂,當他的歌迷就好,別捧殺。
這個世界需要不同的聲音。有人不喜歡他很正常,千萬別試圖說服、甚至消滅這些言論。
現在馬失前蹄的藝人,一半是自己作死,一半是被粉絲害死。
最後,我希望華語樂壇能多一點像華晨宇這樣的另類歌手。
更瘋一點,更自我一點。
不怕別人的嘲笑,不懼內心的恐懼。
放肆做自己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