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一期的《十三邀》在我朋友圈刷屏了。
大家都在安利一位叫許倬雲的老先生。
不管你喜不喜歡許知遠這個人,或者討不討厭他的採訪套路,這一期節目你都有必要看看。
我連續欣賞了兩遍,最想說的話是:完整版才40分鐘,不過癮啊!
許先生有兩個最大特點:
1、他是一個知識寶藏。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各種學科都在他的腦海中融會貫通;
2、他與時俱進。當下時代發生的大事他都關心,一直憂國憂民,思考文明的出路。
前者是因為他的聰明、智慧,以及科學求真精神;
後者是來自他對全人類的慈悲心和責任感。
所以這樣的採訪彌足珍貴,只要你用心看,一定能從中獲益。
許先生出生於江蘇無錫,父親是民國高級將領。
他從小肌肉萎縮,依靠輪椅走路,高中之前都沒怎麼上過學。
但這些不幸反而給了他自由閱讀的時間。
那時候他幾乎天天待在父親的書房裡,閱讀各種歷史政治書籍。
以至於到了大學,老師對他的遠見卓識驚為天人。
大學四年,被各種名師捧在手心。
他常常拄個拐,到老師家裡一對一接受輔導。
之後,他的著作一本接一本,成了中國歷史大家。
2013年,許知遠就給許先生寫信,希望能登門拜訪。
直到2019年,他才如願見到了許先生,並有了這一次特殊的專訪。
下面,我將挑選出一些個人認為最有價值的對話, 並加上自己的感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些許啟發。
中國文化的缺點
討論任何當代問題都要追根溯。
許先生採訪中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中國文化的缺點。
他說,「中國世界一直以人為中心,沒有上帝」,我們甚至認為「沒有人的感情、沒有人的眼光、沒有人的智慧就沒有天地。」
「這是中國的好處,也是中國的缺陷。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倫理,過分強調人和人的關係,社會關係、親疏關係、尊卑關係、上下關係。」
「這就構成了一個優勢和劣勢之間的差別。」
「人人都想做老大,人人都想做幫會的頭頭。」
「還不夠,還有二代,還有三代。」
「還不夠,表弟、舅爺都得上。」
仔細一想,確實如此。
在中國古代,強者不斷用倫理這套道德標準,約束弱者。
弱者表面服從,唯唯諾諾,其實內心都在罵街,一有機會就要推翻強者,自己做主人。
而他們如果成功後就會繼續用以前自己最討厭的倫理,拉幫結派,制約其他人。
「這種意識深入人心,使得我們沒有辦法解放自己,也綁住了我們自動自發的精神。」
形成了一種「第一重要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的思想傳統。
落後就要挨打。
後來西方用炮彈打開了中國國門。
五四運動,國人開始如饑似渴的學習現代科學知識,於是又陷入了另一個誤區:
盲目崇拜科學,以為科學是萬能的。
我們把科學、民主、自由這些東西變成了一種教條,光喊喊口號就完事了。
說白了,中國人一直太聰明,太過強調實用主義。
許先生接下來講了一句很重要的話:
「其實科學是一種追尋的精神。」
說的太好了。
科學不一定有用,它只是人類追尋真理的方式。
只不過在科學家不斷追尋的道路上,有些人跟在他們屁股後面,彎腰撿起來了一些零碎的小玩意,便成了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
就像愛迪生是發明家,是企業家,但不是科學家。
中國人自古最崇拜的就是這種成功人士,對源頭那些真正的科學家、科學精神反而充耳不聞。
許知遠問:「你覺得(中國這個情況)什麼時候會過去呢?」
許先生接著說:
「要裡頭自己喘得過來氣了,能仰著頭說我不怕這個,不怕那個,要人心之自由,胸襟開放,要有一個遠見,能超越你未見。」
其實簡單講,就是要等民族真正自信了。
我的理解是,真正的自信不是自己大喊「我牛逼」,也不是別人大喊「你牛逼」,而是當別人嘲笑你時,你依然能輕鬆面對。
這才是真正自信了。
這種自信,不僅和國家經濟有關,和國民素質有關,和文化力量有關,更和我們的精神自信有關。
一句話: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把自己當回事。
就像許先生一樣,自小殘疾,但他並沒有自我放棄,反而利用別人玩耍的時間、別人上學的時間,閱讀書籍,武裝大腦。
他到了結婚年紀,家裡人考慮到他的殘疾,都讓他隨便找一個鄉下女人回來,只要能生娃管家就行。
但他卻反問:why?為什麼我就要隨便找一個老婆就行?
我比別人差在哪了?
「我,許倬雲,只要找我要的女人,你們講的話算什麼?」
而像許先生這樣有主見的中國人,很少很少。
大家都被人與人之間的枷鎖給困住了。
來自父母孩子的,來自老師同學的,來自領導同事的。
各種各種……
中國文化的優點
上面提到了中國文化的缺點,那優點呢?
接下來,許先生講了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
當時抗戰,他住在農村,親眼看到並體會到了農民的生活疾苦。
他說:「我們打8年(抗戰)是靠農村撐起來的,很多人從前線撤到後邊農村,農村人沒有一句閒話,接納難民,多少糧食拿出來一起吃,沒有(糧食)一群人就一起餓。」
「沒有人欺負人。擠著上車,擠著上船,都先讓老弱婦女往上推,自己留在後面。」
「多少老年人走不動了,跟孩子說你們走,走!」
說到這裡,許先生有點情緒激動。
他沉默片刻,喘著粗氣,眼眶濕潤。
這就是許倬雲親眼見到的中華民族之精神。
他哽咽著說:「所以我知道中國不會亡。」
「中國不可能亡。」
此時他夫人走過來,給他擦拭眼淚。
說他只要一談抗戰就會哭得稀里嘩啦。
這一段我也看哭了。
許先生對中國人民的愛,對中國土地的愛太令人動容。
他已經快90歲的人了,為什麼還沒放下這段苦難?
因為他從中國底層人民的團結中,看到了愛與包容,看到了理想世界的影子。
在苦難面前,所有人都沒有芥蒂,互幫互助。
所以說中國人很複雜,和平年代窩裡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而戰爭年代,或者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又總是英雄輩出,甘於奉獻。
這是中國文化的兩面性。
在物質上強調自我奮鬥,但在精神上卻依賴別人。
總結起來就是:
忽略個人精神,重視個人利益;
忽略集體利益,重視集體精神。
其實跳出來看,任何文明都有好壞兩面。
這是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
難以改變。
我們需要做的是面對現實,認清問題。
中國人想要擺脫2000多年形成的文化桎梏,就必須和許先生一樣,擁有精神自信。
而精神自信的前提就是要有精神追求。
許先生接著說:
「今天的教育不能教育出這種人來了。今天的教育,教育的是凡人,過日子的人。今天的文化是打扮出來的文化,是舞台式的文化,是個導演導出來的文化。」
「今天的日子過得太舒服,沒有人想這個問題,忙著買這個機買那個機,忙著趕時髦,聽最紅的歌星的歌。」
「人這麼走下去,也就等於人變成活著的機器。」
太真實了。
許先生的這些話讓人瑟瑟發抖。
但你可能會無奈地想:「不這麼做還能怎麼辦呢?」
面對這樣的時代、這樣的大環境,我們如何獨善其身,完成自我解救呢?
這也是許知遠接下來要重點問的。
這其實是一個無解的話題,但許先生還是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個人如何克服
許先生直接給出了他的建議:我們要找歸屬,找理想境界。
這句話不厲害,厲害的是他下面的註解。
他先拿《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的悲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所有的追尋、理想、義氣、慾望,到最後是虛空。」
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尋找歸宿的視野太窄。
接下來,許先生拋出了一句金句。
他表示,他的歷史觀是:
「個人的地位最小,最短是人,比人稍長一點是政治,比政治稍長一點的是經濟,比經濟稍長一點的是社會,時段最長的是文化,更長的是自然。」
我的理解是:
1、如果你這輩子只想著和人鬥來鬥去,講義氣、有仇必報,追求個人名聲、慾望,得到的只能是虛無。
因為生命本來就是短暫的,你一直在井底,如何見得了真天地?
2、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政治本質還是以人的關係為主,所以比人稍微長一點。
3、經濟又是政治的下層基礎,是人類分工協作的效益總和。
4、社會不僅包含經濟,還包含所有人和人之間的其他關係,比如各個家庭,各個小區,各個社區,各個縣市,各個國家……
5、文化不僅包括社會的可見部分,還包括人心,是一切人類歷史行為總和的沉澱。
以上一切其實都還停留在人身上,只不過尺度不同。
這就是許先生為什麼每一句話都要用「稍長」來遞進的原因。
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這些都只是五十步和百步之間的區別。
上面五點屬於同一類。
而自然屬於另一個維度。
這就是許先生給出的解決辦法:
人不要拿人本身去找歸屬、找理想境界。
我們要拿自然,拿宇宙。
「我是宇宙之間那個人。」
「中國人注重的就是個氣,這個氣是天地之間的正氣。」
這其實也解釋了,為什麼科學精神比科學發明更重要。
因為科學精神想要探究的是宇宙真理。
而科學發明指向的是經濟發展、個人利益。
你說哪一個更重要?
科學精神遵循自然,科學發明徵服自然;
科學精神探索自然,科學發明破壞自然。
你說哪一個更寶貴?
但不幸的是,現在大部分人都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了。
像驢拉磨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眼光狹窄,自以為是。
我們需要轉變思維,不要把自己局限成某某家庭中的自己、某某公司中的自己、某某民族中的自己、某某國家中的自己。
我們要把自己看成宇宙中的自己。
那這樣,
以「都是為你好」綁架孩子的父母就不會出現;
公司中無謂的政治鬥爭就不會出現;
種族之間的歧視就不會出現;
國家之間的戰爭也不會出現。
那這樣,
我們就不會排斥與自己不同的人;
不會有網絡暴力;
不會有性別歧視;
不會有地域黑。
那這樣,
我們就可以胸襟開放;
見天地;
養正氣;
獲得真正的自由。
最後,許倬雲又談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外部環境已經幫不到我們了。要出頭,只能靠自己。
依靠現在的網際網路,什麼信息都可以獲得,只要你肯咬牙堅持,改變命運不是沒有可能。
他拿自己舉例說:
「我,傷殘之人,要能夠自己不敗,不敗不餒,我生下來就知道自己是殘缺,不去爭,不去搶,往裡走,安頓自己。」
「只有失望的人,只有無可奈何之人,他才會想想我過日子為什麼過,看東西要看東西本身的意義,想東西要想徹底。」
他說,這是他個人難得的機緣。
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身體上的殘缺。
寫到這,我除了對許先生心生敬意外,更是對整個人類肅然起敬。
你永遠都不知道一個人的極限在哪。
而我們自己作為其中的一分子,是不是有點虛度生命了?
許先生通過這次採訪,
一是讓我看清中國文化的正反兩面;
二是讓我知道如何才能走出生活迷茫的困局;
三是讓我感受到了生命力量的強大。
他的批判性、思想性、關懷性讓我對知識分子有了重新的認識。
最後許老表示,他現在雖然退休了,但還是在盡力幫助年輕人。
他想把自己的知識在生命最後,儘量傳遞下去。
而答應接受《十三邀》的採訪,也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這些。
他撐著拐杖說:「我能這個德性活了八十八歲,是老天不要我走。」
說完他哈哈大笑,如孩子一般可愛。
寫這篇文章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把許老先生安利給所有人。
我得到的啟發,或許對大家也有用。
這個世界會不會好我不知道。
我們無法改變時代,但可以決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