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最喜歡花兒樂隊哪首歌?
我會反駁:一首哪夠,首張專輯有哪首歌不好聽嗎?
如果非要選最愛,起碼得有六首。
《靜止》必須有;
《幸福的旁邊》、《結果》、《花》、《融化》必須有;
最後一首,《破滅》。
當時不知搖滾是何物的大張偉,出道即巔峰,一口氣寫了很多好歌。
那會他才十四、五歲啊!
就這些作品,確實夠吃一輩子了。
前兩天,大張偉和刺蝟樂隊在《天天向上》的舞台上,再演了一次《破滅》。
一拿起吉他,當年那個朋克少年莽莽撞撞的樣子,真是一點都沒變!
如果視頻不能播放,後台回復「大張偉」
再加上石璐兇猛的鼓點,這個現場時間雖然很短,只有2分鐘,但那種撲面而來的青春荷爾蒙仿佛一陣旋風,瞬間讓人開心無比。
滾君最大的感受是音樂真的很神奇!
大家想想,大張偉和花兒樂隊演這首歌那會才十幾歲。
現在20年過去,他再唱起這首歌,同樣的旋律,同樣的歌詞,同樣的那股勁。
就讓我揮灑鮮血
來填補這虛無的世界
就讓我徹底發泄
來證明我僅有的一切
雖然人老了,但感覺還和當年一樣。
這一刻,相當於通過音樂回到過去,彌補時間流逝帶來的遺憾,哪怕只是2分鐘的錯覺,也是莫大的幸福!!
你還記得自己十幾歲的樣子嗎?
那時,誰還不是一個肆無忌憚、沒心沒肺、滿懷憂傷的少年?
肆無忌憚的叛逆。
沒心沒肺的開心。
滿懷憂傷的成長。
聽著花兒樂隊的老歌,我們又仿佛回到了20年前,那個既快樂又迷惘的年代。
這群孩子用一張專輯,開啟了他們的黃金時代!
花兒樂隊《結果》MV
花兒樂隊首張專輯最牛的地方在於用快樂的情緒表達精準的叛逆。
沒錯。
他們當年可以一鳴驚人,靠的就是這兩招:旋律好聽、叛逆精準。
前者是曲,後者是詞。
兩者都在同時期的朋克樂隊中出類拔萃。
不火是不可能的。
旋律好聽是公認的,聽過他們歌的人沒有不夸作曲的。太有靈性了。
什麼叫叛逆精準?
如果說花兒樂隊的思想性有多強,那倒未必。
但沒有任何音樂人能像他們一樣,從一個十幾歲孩子的視角,揭示出成人世界的虛偽。
花兒樂隊三人當時那個年紀正處在走向18歲的過渡階段,你可以說他們就是個孩子,但其實已經懂很多了。
這種懂,既是朦朧的,也是深刻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朦朧很好理解,因為再怎麼說,十幾歲的大張偉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成人世界的無奈。
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他還未染上一點世俗氣,還能一語道破成年人的虛偽。
而大部分成年人已經習慣帶著偽善的面具,失去了小孩子的那種淳樸。
即使少部分成年人能繼續保持真實,他們去揭示真相,也會以沉重的方式,聲嘶力竭地表達出來。比如崔健、許巍、張楚、鄭鈞等……
而花兒樂隊則完全不同。
他們還是孩子,即使戳破皇帝的新衣如此重大之事,他們還是能以肆無忌憚、沒心沒肺的方式鬧哄哄地唱出來。
這就是花兒樂隊在中國樂壇無可替代之處。
太太太稀缺了!
以前沒有,以後也很難再有。
比如廣受好評的《靜止》這首歌。
歌里表達出的那種叛逆不夾雜任何目的性,純粹為了守住孩子最真實的那份快樂。
比如每天固定時間打開電視看動畫片;
每天和小夥伴追逐打鬧、玩遊戲。
那時總能快樂到完全忘記時間。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這叫心流,很難遇到。而在孩子的世界裡,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十幾歲的大張偉清醒的意識到這些珍貴的東西,正在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
而幻想中長大成年後就能享受到的那種自由,卻遲遲沒有到來。
總結起來一句話:舊的快樂消失了,新的快樂還沒有來。
這就是《靜止》的創作動機。
大家仔細看看歌詞是不是這麼回事?
寂寞圍繞著電視
垂死堅持 在兩點半消失
多希望有人來陪我
渡過末日
空虛敲打著意志
仿佛這時間已靜止
我懷疑人們的生活
有所掩飾
以上還只是簡化後的正式版歌詞。
原版更直接,表達的意思一目了然:
激動在瞬間消失
夢被稀釋
不停轉動手指
幻想中美麗的生活
何時開始
時光不經意流失
像刻在耗費的電池
我感到永遠的失落
無法抑制
花兒樂隊在告別演唱會上,演繹了這個原版。(有一句仍被刪除)
大家一定都看過:
為什麼這首歌能引起我們內心深處的強烈共鳴呢?特別是看到大張偉含淚演唱的時候。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的快樂,以及失去童年快樂的失落。
但是我們表達不出,甚至覺察不到。
而當聽到《靜止》這首歌時,我們的潛意識一下子被喚醒。
內心壓抑很久的渴望被徹底滿足。
曾經的激情被瞬間點燃。
然後腦電波給你傳遞了一個信號。
這個信號叫「爽」!
華語樂壇很多歌手都翻唱過《靜止》。
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蘇打綠、楊乃文、徐佳瑩、蕭敬騰、張芸京、Hebe、張含韻、魏如萱、陳珊妮、馬頔……
什麼音樂叫好音樂?
就是它構建出了一個現實中完全沒有的世界,而且構建得還特別豐富、特別完美,讓後人只能模仿,不能超越。
包括大張偉本人。
這也是為什麼之後他再難寫出如此優秀作品的原因。
因為那個正在成長的大張偉消失了。
成熟之後的他沒法通過回憶去過或者創作技巧,再精準表達這種純真和叛逆了。
你應該聽過有一類演員叫體驗派演員。
也就是那些不依賴技巧,如果體會不到角色的悲喜就很難演好角色的演員。
如此說,大張偉就是體驗派音樂人。
什麼樣的年紀,只能寫什麼樣的歌。
其實這樣也挺好。因為如果他很懂如何運用創作技巧,說不定第一張專輯也達不到現在的高度。
我們都是人,不是神。
花兒樂隊的首張專輯可以分為兩類作品。
一類是像《靜止》這樣,迷惘大於希望的。
比如《花》、《融化》、《起飛》、《別騙我》、《稻草上的火雞》……
一類是像《結果》這樣,希望大於迷惘的。
比如《四季歌》、《破滅》、《轟隆隆》、《向我開炮》、《放學啦》……
雖然前者更有思想,更受歡迎,更被肯定,但後者也非常難得。
他們加在一起,完整展現出了十四五歲的少年,內心的所思所想。
他對過去的懷念與無奈,對未來的憧憬與迷茫。
這一切都那麼真實,歷歷在目。
不得不感嘆大老師年少時的才華橫溢。
他曾在一檔節目裡表示小時候很孤獨,爸媽經常不在家,自己只能一個人想辦法折騰。
「即使夜裡沒有一個人陪,我還是要學會一個人度過黑夜。」
慶幸他後來找到了音樂這條表達自我的方式,很幸福也很幸運。
他用音樂永遠留下了這輩子最好的年華。
這段年華不僅是他的,也是我們的。
只要吉他噪音又響起,那些消失的少年們就都回來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XnshG8BMH2_cNUgFn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