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爸這幾年來跟著我耳濡目染也是越來越向正面管教的方式靠攏,遇到孩子哭也不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吼一聲把孩子鎮住了再說,而是首先會「共情」的問一句「發生什麼事情了,為什麼要哭啊?」
但是小皮卻不是個按套路出牌的孩子,她會有時候告訴我們為什麼哭,有時候怎麼問都不說,還有時候我還沒開口她就先叭叭叭的說了。
昨天的時候,女兒正在玩積木,搭的那叫一個全神貫注,結果因為一個小失誤,積木王國牽一髮而動全身,全軍覆沒了,這對全身心投入的女兒是一個致命打擊,愣了一會她就開始播放她的小喇叭了。
皮爸一個鯉魚打挺就沖了過去,一看女兒毫髮無損,是積木倒了這一件小事,以為女兒哭一會就差不多了,於是就先「共情」了一下:積木倒了啊,很難過是不是?
結果女兒這一發就不可收拾了,啊啊啊哭了將近10分鐘,都哭到打嗝了。
皮爸懵了,事後向我發出靈魂拷問:我都共情了,為什麼她還哭哭哭個不停,你這正面管教有沒有用啊,還不如打一頓來的快,我耳朵都快被吵聾了。
一說到育兒,最近幾年「正面管教」絕對是最火的一個名詞,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主動去學習了正面管教,有人覺得有用,但也有一部分人就像皮爸那樣,覺得這麼囉囉嗦嗦效果還不如打一頓來的快。
後來的時候我也問皮爸了,為什麼你覺得正面管教沒有用?當他洋洋洒洒的跟我抱怨了一大堆之後我才發現。
正面管教對這類家長而言,真的沒用
一、正面管教——竟然是教家長?!
正面管教基於的理論依據是卡爾·羅傑斯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論,他們認為:孩子是不會有問題的,如果孩子有問題,一定是他的土壤(家庭)和陽光雨露(環境)出現了問題。
於是很多原本是想學習如何管孩子的家長發現自己貌似入錯坑了,這正面管教哪裡是怎麼管孩子啊,明明教的是大人。
而有幾個大人會認為自己有問題,他們覺得自己辛辛苦苦賺錢供孩子吃供孩子喝已經是孩子天大的恩賜,自己怎麼可能有錯。
於是得出結論:正面管教不管孩子反而教家長,騙人!
二、正面「管」教——管不了孩子
在正面管教的理念里,有一個很重要也很關鍵的詞叫作「共情」,共情能力,也稱為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深入他人的感受,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也就是說當我們對孩子「共情」時,我們對孩子是不應該有要求的,去感受他的感受就完事了。
可是對於有些家長卻並不這樣認為,覺得我已經去「共情」孩子了,孩子也該給點面子給我想要的反應,比如孩子哭了,我對孩子「共情」了:「積木倒了很傷心吧?」孩子也應該哭一會就差不多了,怎麼能一直哭一直哭呢?
如果我「共情」孩子了他還哭,那我的「共情」還有什麼用,我還不如冷眼旁觀,或者吼一聲打孩子一頓,還能發泄一下自己的情緒,反正孩子也一樣是哭,還廢那「共情」的勁幹嘛。
於是得出結論:正面管教不如打一頓有用,無效!
三、正面管教——見效慢
多數家長對於正面管教的理解都停留在字面上,更嚴格的說應該是停留在「管」上面,覺得既然用了正面管教方法,孩子應該是很聽話才對。
- 比如孩子哭了,我不罵反而安慰他幾句他也應該意思一下差不多了就不哭了才對;
- 比如孩子不想收拾玩具,我不吼他而是跟他講道理,他應該能馬上領悟我的意思把玩具整整齊齊收拾好才對;
- 比如孩子想忙的脫不開手的父母要抱抱,把家長的窘境跟他闡明一下再寬慰一下應該也就能乖乖自己玩才對。
可是事實呢?卻給家長們潑了好大一盆冷水,在正面管教下,孩子哭的更放肆了,烏拉烏拉沒個十分鐘停不下來,孩子見你不吼不罵了,玩具扔的更歡快了,對父母的依賴也更嚴重了,把不少家長都整蒙了,這就是正面管教?
於是得出結論:正面管教不如打一頓有效,差評!
四、正面管教——能憋死自己
正面管教的基本理念有這樣一句話:在家庭是既不懲罰又不驕縱,和善而堅定並行的教育,於是有人抓住了「不懲罰」這個關鍵詞。
對於眾多90後,尤其是80後70後一輩的來說,幾乎都是在棍棒下成長的,要突然改變這個觀念無疑是在與本能做鬥爭。
於是很多家長為了「正面管教」而去「正面管教」,前一秒看到熊孩子的所作所為還怒火中燒,後一秒一想到正面管教立馬以變換霓虹燈的速度擠出和善的臉龐跟孩子說教,結果還發現孩子絲毫不賞臉,於是自己首先崩潰了。
儘管有家長不認同正面管教的理念,但卻不妨礙正面管教在我國從名不經傳的地位到如今成為育兒「黃金準則」。
尤其在女兒身上,我也感受到了正面管教給她帶來的與傳統棍棒教育下不一樣的變化。
如何進行正面管教
一、自我成長和改變
很多人覺得「正面管教」就是正面管教孩子,其實更準確的來說,應該是正面管教好了自己,然後與孩子合作,引領孩子,而正面管教自己的過程,
首先就是察覺
一要察覺自己的情緒,比如遇見孩子很欠揍的一面,
- 要及時察覺到自己毛髮是不是翹起來了,
- 看看自己的拳頭是不是揚起來,
- 看看自己的咆哮是不是已經到嗓子眼了,
而不是海扁了孩子一頓回頭說:我控制不住我自己,我都不記得我是怎麼下的手。
那這孩子可太冤了,父母控制不住自己還要求孩子能控制住自己「搗亂」的行為,古人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樣的父母哪來的勇氣覺得自己能教好孩子?
二是察覺孩子的信念和需求,比如看到孩子的熊行為,想想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可以說對我的言行產生了極大的感觸,說的是一個媽媽回家看到小寶在房間哭,大寶在客廳地上玩奶粉,如果沒了解,很多人都會如同這位媽媽一樣覺得肯定是「大寶打了小寶,然後自己跑客廳去玩奶粉」。
可是後來經過了解,才發現是大寶看小寶哭了,安慰後以為是他餓了,就去客廳拿奶粉,結果奶粉太高不小心灑了,正在整理奶粉的時候媽媽回來了,結果這樣好心的大寶什麼都沒做錯就被二話不說的媽媽揍了。
其實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是有他們的訴求的,哪怕是搗亂,那也是希望得到關注,而不是「壞」。
然後是改變自己的做法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正面管教最難的就是改變自己的言行,畢竟很多都是從自己的長輩那裡「繼承」過來的,而且多數已經內化成本能,甚至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
但是如果想要進行正面管教,我們就必須學會自我糾錯,甚至懂得認錯,而看自我管教是否有用,就看自己是否有所改變。
- 從前你看到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就立馬劈頭蓋臉一頓罵,如今你儘管火大,但已經能夠忍住嘮叨聲哪怕聲音生硬至少能跟孩子探討之前的約定是什麼;
- 從前你看到孩子搞破壞直接就罵孩子又蠢又笨,如今儘管你還是很生氣,但至少把從對孩子的人身攻擊轉變為表達自己的傷心:你把這個東西弄壞了媽媽很心疼;
- 從前你看到孩子不吃飯就威脅+硬塞,如今儘管你還是很心疼,但已經能明白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肚子餓了就吃飯應該是本能。
改變自己,從不攻擊孩子開始,如果真的忍不住還是對孩子下了手,至少要學會道歉,但一定要學會克制次數,畢竟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也是凡夫俗子,不可能不犯錯,而孩子多數也是會理解的。
二、親子關係的改善
當父母改變的時候,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沒變,依舊的調皮甚至更加放飛自我了。
其實這並不是錯覺,而是事實,但這事實卻是在向好的方向轉變。
當父母開始改變時,孩子作為一個有自己思維的人,不可能如機器般馬上調整自己的狀態。
- 在他開始看到父母改變時,他首先會疑惑:咦,我媽怎麼不罵我了,難道有詐,想套路我?
- 然後他想到的就是戳穿父母的「假臉」,他可能會繼續使壞看你是否露出「真面目」;
- 甚至變本加厲看你是真的變了還是只是想去套路他;
如果家長因為孩子的這種行為就覺得正面管教不管用,繼而使用「棍棒吼罵」老辦法,那麼孩子只會聽話一會,下次依舊繼續反彈,就像這樣。
但是,如果家長真的下決心改變,並且真正做到了「和善而堅定」尊崇孩子的內心,那麼孩子的反應就會是這樣的。
而這就是親子關係改善的關鍵,他可能依舊有自己的想法,但總體上越來越靠譜,而且跟父母越來越親近。
三、孩子的成長
除了機械,沒有任何東西的改變是一時的,在改變的過程中,家長只有堅持關注長期目標,看到孩子「惡劣」行為背後的原因,堅持去改善,並去培養孩子正面的品質和技能,才能讓孩子的內心更有力量。
正面管教,說到底它不是用來管教他人的工具,而是改善我們親子關係、讓孩子更好成長的一種方式,我們都要明白,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每個父母需要做的,只是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讓孩子也成為更好的自己。
正面管教的基本理念是在和平尊重的基礎上培養孩子自律、合作、負責任等社會和生活技能,既不懲罰又不驕縱,和善而堅定並行。——《正面管教》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台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更專注教育
——孕育、帶娃是當媽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