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牛奶的日子

2019-11-05     看懂上海

前幾年在上海許多弄堂里、居民樓里,還能看到每家每戶門口老早用來放訂的牛奶的小箱子。現在因為多數都是廢棄不用了,漸漸也都清理掉了。在還是玻璃瓶牛奶的年代,這成為了「營養」的標誌,讓小孩吃得好一點,讓老人身體健康一點,是許多訂牛奶人家的初衷。

牛奶商業的形成

開埠之初,上海的牛奶都是為滿足外僑而產銷的。當時飲用牛奶已經成為歐洲和美國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習慣,而上海本地還沒有專門的乳用牛種。租界建立後,僑商主導的中國近代奶牛業發展起來。外僑將歐洲奶牛引入上海,逐漸形成牛奶商業。

晚清時期賣牛奶的人

本地農民用耕牛擠奶,以啤酒瓶裝之,肩挑籃提,兜售給外國僑民。1881年上海的牛奶業進入了國人經營的「牛奶棚階段」。牛奶的盛器也統一改為玻璃瓶,並有玻璃蓋及鉛絲提襻。

1949年,美商海寧洋行改名為「上海益民食品一廠」,並於1951年正式註冊「光明牌」商標。

老上海人的記憶中也許還有這樣的場景:清晨的天剛蒙蒙亮,送奶工穿梭在大街小巷裡,踏著滿載著牛奶的自行車或拖車來到訂戶家門口,取走放在門口的空奶瓶,換上裝在由蠟紙和火漆封口的玻璃瓶里的新鮮牛奶。

上海成立牛奶公司

上世紀50年代,上海牛奶供應出現巨大缺口,這一危機的爆發存在多方面原因。一方面不僅僅因為優質奶牛的缺乏,飼料不足,以及從業人員的斷層,還包括更深層的政治及社會因素。

上世紀50年代的送奶員

1956年,以上海地方國營牛奶場為主,對當時登記在冊的127家牛奶棚、牧場、牛奶廠等實行公私合營,改組成立了上海市牛奶公司。

改組後的牛奶公司下轄上海第一、第二、第六牧場,同時出台了《上海市牛奶公司1956-1967年上海市乳牛事業生產發展規劃(草案)》,決定在其後的數年內,由國家投資擴建第三、第六牧場,新建第七、第八、第九牧場共5個大型奶牛場。

在浦東新建「上海乳品三廠」,並將原來第五牧場江寧路一分場改建為乳品一廠,將原第四牧場改建為乳品二廠,對牛奶的銷售供應作了統一調整。

牛奶公司為收歸的每一頭奶牛登記造冊建立檔案,詳細記錄奶牛的品種、同胞、血緣譜系及親代關係,引入蘇聯優良品種,力求達到牛群良種化,完成提高單產的目的。

同時興建了一批國有農場,專門滿足政府機關及軍隊等部門的需求。

至此,上海牛奶公司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格局。國營牛奶公司和牧場幾乎覆蓋了上海市場全部的牛奶產銷。

排隊取牛奶的年代

在那個買什麼東西都需要票證的年代,由於物資匱乏,同其它商品一樣,城市牛奶由敞開供應,轉變成憑卡憑票供應。

同時採取種種供奶政策,新訂戶要有特殊情況,如家中有新生嬰兒、危重病人,到居委會開具證明才能訂到牛奶。只有特殊群體,如高級知識分子、民族工商業者、離休幹部等能夠享受到一定數量的特供牛奶的待遇。

送奶員隊伍人數不足,牛奶公司便不再安排送奶到戶,而是由訂戶到指定地點去領取。1960年下半年起,上海全市各街道和里弄居民委員會組織500餘個服務部負責分發牛奶,除少部分地區保留送奶上門的方式之外,全市約七成的牛奶訂飲改為飲戶自行到站「取奶付款」。

在此之後大約到了上世紀80年代,漸漸地送奶上門又開始恢復了。

對於上海傳統的石庫門住宅來說,老早訂了牛奶都沒什麼專門放奶瓶的地方,送奶工對每家每戶都熟門熟路,送過來的時候放在門口的地上就好了。

後來因為有時候訂戶的牛奶被旁人拿走,於是居民想出防盜新招:在大門上裝一個單獨的或者幾家合用的木製「奶箱」,再配上防盜的鎖,頭天晚上把空瓶放進去,送奶的工人送達後負責把箱子鎖上。那時的牛奶還沒經過均質化工藝的處理,裡面的脂肪毫無損耗地保留著,微微沸騰的牛奶晾涼後表面浮著一層厚厚的奶皮,煮牛奶的灶台上飄散出陣陣乳脂氣味,滿弄堂都是濃濃的奶香。

石庫門房子一幢裡頭住的人家有好幾戶,除了一樓以外,樓上的人家都是從同個門牌號的後門進出。底樓大門上如果釘不下小木箱了,做一點延伸,就釘在後門一側的外牆上。很多上海人都有這個記憶,每一門戶的後門外七上八下的都是小木箱。木箱上寫了毛筆字,哪一樓,哪一姓,有時候主人上了鎖,會交一把鑰匙給送報送牛奶的師傅,他們還真不會搞錯。

甜蜜的童年回憶

小辰光喝牛奶,也是很多人童年記憶的一部分。

奶瓶是玻璃的,透明或略帶淺綠色,大圓口,高十幾公分。奶瓶上有兩道封口,最外面的是用一張50克樣子的薄紙,印刷文字的一面還算光滑,反面毛糙的像砂紙,有八、九公分見方,中間印了一個圓形的圖案,比瓶口略小,淺藍的顏色,會標註有送牛奶的日期,不是現在常用的幾月幾號,而是星期幾,署名是送奶單位,比如「上海第四牧場」。

瓶口的封紙是用一根20支的棉紗箍緊,並不打結,而是用一種類似火漆的材料,加溫後使紗線粘合,瞬間冷卻後,只要拉住紗頭稍微一抽,紗線就鬆脫了。

第二道封紙,是個正園形的厚紙板,白顏色,好像是機械加工出來的,浸過牛奶後變得軟軟的、酥酥的,密封住瓶口,就是把奶瓶倒轉過來,奶水也不會滲漏出來。

揭開厚紙板,露出了如玉的牛奶,許多小孩尤其喜歡凝結在瓶口四周和厚紙板上黃黃的奶油,不管春夏秋冬,就覺得這奶油冷的時候吃最為可口、最回味無窮了,但父母一般不許小孩這麼做,說是會吃壞肚子。

那時候父母都會把瓶裝牛奶倒到鍋子裡燒熱了給小孩吃。單柄的牛奶鍋,鐵制或者鋁製。牛奶倒出來,再往奶瓶里倒些許溫開水,晃蕩一下連同凝結在瓶口的奶油一起洗刷乾淨,把清洗奶瓶的溫開水也倒進鍋里。

一鍋牛奶放到爐灶上加熱後,一會兒工夫,牛奶飄出一絲軟軟的熱氣,發出了微微的吱吱聲;接著,牛奶上長出一層薄薄的油膜,一晃一晃輕輕地蕩漾著。隨著溫度升高,熱氣越來越多,吱吱聲越來越響,油膜越來越厚,這時要目不轉睛地盯著鍋里的牛奶,在它似沸騰沒沸騰的一瞬間,把火熄滅。因為煮牛奶特別容易潽,一潽,奶油沒了,奶香也丟了一半。

送牛奶的工作很辛苦。送奶師傅的自行車十分笨重,多是一輛28寸「老坦克」載重車,扁鐵條焊制的書包架子,比普通的自行車長了不少,架子兩邊各掛著一個專用的帆布袋子,分成一小格一小格,一次可裝百十來瓶。天還沒亮,師傅會準時送奶到人家。

(綜合:東方早報《民國時期上海的牛奶消費》作者 周知秋,《熱牛奶—獻給母親和母親節》作者 嘉定一叟,《石庫門的牛奶箱》

看懂上海粉絲群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2o4Rm4BMH2_cNUg_l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