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就講道理?《全腦教育法》詳解如何跟孩子建立有效溝通

2019-08-25     小皮育兒經

前幾天我帶著女兒跟朋友一起出去旅遊,明明旅遊是為了放鬆心情,可整個旅遊過程下來,我發現朋友和她兒子之間簡直水火不容,一路上這2人就沒有好好相處過。

比如一次我們去買冰淇淋,結果邊走邊吃的時候一大塊冰淇淋掉在了地上,她兒子傷心的蹲地上哇哇大哭,這本不是什麼大事,安慰一下也就過去了,可他們卻能因為這樣的小事雙雙爆發。

朋友:冰淇淋都掉地上了,已經髒了,就不要了,我們走吧。

她兒子:我不要,這是我的冰淇淋,嗚嗚嗚……

朋友:行行行,別哭了,這麼多人看著呢,丟不丟人,再給你買一個行了吧。

他兒子:我不要,我就要這個,這是我的檸檬冰淇淋!

於是朋友就不幹了,原地開始咆哮:這都髒了還怎麼吃,你想肚子痛死嗎?都說了再給你買一個了,還哭什麼哭,再哭就別吃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她兒子被狂揍了一頓,哭哭啼啼生拉硬拽被拖走了。

很多家長也都訴說著自己的無奈,明明開始都能跟孩子好好說的,可孩子怎麼都不聽,於是自己就忍不住了,最終打孩子只能成為了一個迫不得已的手段,可是當兩人都平靜下來的時候,家長又很後悔,剛剛我怎麼就沒忍住。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這是很多家長的困惑,我們明明在一開始都是非常有耐心跟孩子解說並提供解決方案的,可孩子為什麼就是聽不進去,非要等到我們發火甚至動手才肯罷休?

根本原因在於「孩子的大腦根本沒有發育完全」!

《全腦教育法》一書中,西格爾說到這樣一段話:不管孩子還是成人,當情緒泛濫不可收拾時,罪魁禍首是我們的右腦和下層大腦出現了問題。

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其作用分別是左腦掌管理性、邏輯、計算、抽象、推理等,它是理性的;而右腦掌管直覺、情感、靈感、形象記憶等,它是感性的。

大腦的發育特徵是右腦發育要比左腦發育更快一些,若要等到整個大腦發育完全,那至少是25 歲以後的事,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孩子總是聽不進去大人的道理,做事總是非常的情緒化。

就像朋友和她兒子,她兒子因為冰激凌掉了而傷心,可朋友卻輕描淡寫地說掉了就不要了,孩子正在用右腦情緒泛濫中,可朋友卻用理性的左腦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因為沒有共情,兩個人都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想法,看似在交流,其實只是在自說自話。

家長粗暴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一、被動影響

有很多家長都對我說,孩子怎麼說都不聽,每次都是以打一頓或吼一頓作為終結,雖然事後也知道自己的方式有些粗暴,可相比好好說,貌似這兩種粗暴方式還最管用,至少孩子能在短時間內停止胡鬧,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美國兒童教育家湯姆·吉諾特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孩子被揍了一頓變乖了,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他知道自己錯了,而是他知道如果自己做錯了,如何能隱瞞過家長不被責罰。

另外,當孩子對家長有情感需求時,如果家長只是用自己的理性思維去解決而沒有跟孩子產生情感聯結,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就會被慢慢磨滅,認為家長是不可信任的,以後就算自己有難以解決的問題,也不會輕易尋求家長的幫助,因為他們心理認為家長從來不懂你。

二、主動影響

作為施暴方的家長,不僅會讓孩子在無形中出現撒謊行為、不善尋求他人幫助,還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日常行為,將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就像長期從事校園霸凌以及青少年心理方面研究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楚朝暉說的那樣:施暴者背後,其家庭因素往往是最主要的,尤其是經常使用暴力方式對待孩子的。

從心理健康方面來說,父母粗暴的行為是導致孩子人格畸形化的直接原因,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往往也會將自己生活中的不滿以暴力的方式進行發泄,以暴制暴。

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一、認識到粗暴對待的後果

在女兒成長過程中,我有一個深深的體會就是跟孩子對著干,只會兩敗俱傷,因為他們的感性腦發育遠超理性腦。

就像小的時候學走路,女兒總是很新奇和興奮,經常會摔成狗吃屎,我本著讓孩子學會獨立和堅強的原則,開始時總是在一旁看著她在地上哇哇大哭,還命令她:快點站起來,摔倒了有什麼大不了。

可是我越說沒關係,她哭的越厲害,於是後來我被哭煩了就把她揍一頓解解氣,這樣無解的死循環讓我非常的沮喪,總是懷疑自己是否是個合格的媽媽。

後來我看到這樣一個殘忍的實驗,1920年時,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沃森用一個不到一歲大的嬰兒艾伯特做了一個實驗,在艾伯特8個月的時候,他利用先天恐懼讓艾伯特對噪音產生害怕,即用一個小錘子敲擊鋼棒來嚇唬艾伯特,而小艾伯特自然每次都被嚇得緊閉嘴唇渾身顫抖,而在艾伯特11個月時,第一次接觸到毛茸茸的活的小白鼠時,艾伯特很開心,還會去主動撫摸它們,可是在艾伯特玩的正開心時,沃森就敲擊鋼棒,如此反覆後,艾伯特很快失控並嚎啕大哭,再也無法主動去接近小白鼠。

我想,我們大多數家長的做法跟沃森有什麼區別呢?

當我們對於孩子哭鬧只會粗暴回應甚至打時,對於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樣沒有滿足,就像學步期孩子喜歡走路(小艾伯特喜歡小老鼠),可是摔倒的疼痛(突如其來的聲響)讓他們感到恐懼,如果總是置之不理,這樣帶來的後果只能讓孩子對走路產生恐懼,並且對本該最親近的人失去信任,把孩子越推越遠,甚至影響親子關係。

二、讓右腦帶動左腦思考

對女兒哭鬧束手無策的我一直在尋求靠譜的解決方式,直到有一次我在《正面管教》上看到這樣一個詞:共情

它是這樣解釋的:理解孩子的發展需要和局限,當孩子哭鬧或發脾氣時,要盡最大的努力與孩子共情,它包括理解和情感聯結。

試想一下如果你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方案被老闆看了一眼就全盤否決還大聲數落貶低,你最希望別人怎麼安慰你呢?

  1. 你別難過了,老闆這樣說你也是為了你好,希望你能更加努力。
  2. 哭有什麼用,還不快老老實實按照老闆的要求做方案。
  3. 我真替你感到難過,要是我我也會被老闆氣死,太過分了。

不可否認,就大多數人的感受而言,第一句最找打,第二句最無奈,最後一句最得人心,哪怕這句話看起來毫無意義。

而對於理性腦還善不能控制感性腦的孩子來說,最想聽到的自然也是最後一句,當孩子摔倒並大哭時,他們的第一感受不是恐懼就是疼痛,而家長的「沒關係,一點都不痛「卻是在不斷否認孩子的感受,這種情況下,孩子還怎麼可能聽得進去家長說的話。

盧梭在《愛彌兒》里反覆提到,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跟孩子只講道理不談感受,會阻礙孩子親身感受、體驗、思考的過程,使得孩子不懂得從情感角度去解決問題,讓孩子活在「應該」之中,而不是「真實」之中,在與他人交際中,也難以設身處地考慮他人感受,難以形成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

但如果家長給孩子一個擁抱、親吻、撫摸或這樣說:寶貝怎麼摔倒了,一定很痛吧,這真是太糟糕了,是我的話我也會哭。

這樣的話我們就和孩子的右腦有了共鳴,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情緒被接納,當強烈的情感冷卻下來時,他們的左腦才會開始去接收信息,此時家長的解決方案或說教孩子才能聽進去,比如:那下次走路時我們一定要小心一點,慢一點/那我們再去買一個冰激凌吧/下次我們還是坐著吃吧,這樣邊走邊吃太容易掉了。

當家長能做到共情的時候,那麼你也就走進了孩子的內心,因此換位思考很重要,試著讓自己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那麼你的壞脾氣就至少消失了一半以上。

三、跟孩子解釋自己的不當行為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情緒閾值,當被他人突破時做出某些出格行為時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樣對於孩子,當家長自己工作本身已經不順利時,孩子還在一旁無理取鬧,相信很少有家長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言行。

在家長不得已打孩子時,一定要明確孩子確實是有不當行為,同時還要注意不能以打孩子來無限制發泄自己的情緒。

在打完孩子後,家長一定要哄哄孩子,讓孩子知道打他時爸爸媽媽也很傷心,雖然孩子錯了,但是爸爸媽媽也是愛他的。

不管有沒有打孩子,當雙方情緒穩定下來時,一定要及時進行溝通,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你剛剛這樣不顧形象在大街上大哭,擋住了別人的去路讓媽媽很難堪/你今天搶走了妹妹的玩具還打她,這樣太沒有禮貌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子。

跟孩子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僅有助於抒發自己的負面情緒,還能讓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讓孩子有效的進行反思和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結語

很多家長總認為「管教」就是「管」(約束孩子不當行為)+「教」(指導孩子正確做法),然而在《正面管教》一書上提到,正面管教是建立在理解、鼓勵、溝通的基礎上的,最後一步才是教,管教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們通過他們所做的事情來學習,所以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允許孩子犯錯,將錯誤看做事學習的機會是正面管教一個非常基本的理念,希望每個家長都能正確理解到「管教」的意義。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育有3歲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教育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dO3zGwBJleJMoPMZCa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