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組織機構,都有一個前身,就像那句話——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
軍統和中統當然也有前身。
先說中統的來源。
蔣介石最崇拜的結拜大哥陳其美,在上海被袁世凱幹掉之後,蔣介石對陳其美的兩個侄子視如己出。
籌建黃埔軍校時,陳國夫便為黃埔軍校招生和採購物資。
黃埔軍校成立後,陳立夫留學歸來,成為蔣介石的貼身秘書。
在北伐之前,陳國夫和陳立夫在國民黨內部成立了一個名為「中央俱樂部」的小團體,參加這個組織的,當然全是陳立夫、陳果夫的親信。
因「中央」與「俱樂部」兩個英文單詞的起頭都是C,而陳國夫、陳立夫姓陳,開頭字母也是C,故被外人稱之為「CC系」。陳國夫陳立夫對這個名字其實很反感。
只是俱樂部遠遠不夠的,所以下面設置一個小組,做情報工作,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但也只是陳國夫陳立夫兄弟倆的「私人組織」,沒有正式的組織編制和經費來源。但是,這個俱樂部,被一致認為是中統的起源。
1928年初,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後復出,總結經驗,認為黨內的鬥爭太厲害了,要加強黨內的特務工作。當年,蔣介石採納陳果夫的建議,讓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專門負責黨務情報的搜集工作,並任命陳立夫為科長。
1930年夏,這個調查科又增加兩個小組。開始向上海、武漢等各大城市派駐人員並逐步擴大,全國各地普遍設立了各級別的「特務室」。
中統逐漸形成了。
再說軍統的來源。
1927年北伐時,蔣介石受到桂系、汪精衛等政敵的夾擊,甚至形成了「寧」、「漢」兩個國民政府。四面楚歌的蔣介石,準備不惜一切手段對付政敵,所以私下裡安排親信、黃埔二期的胡靖安,在上海組織成立了「黃埔同學聯絡小組」。充分利用親信「黃埔系」到處搜集各方情報,特別是政敵、軍隊方面的情報。
「黃埔同學聯絡小組」成為蔣介石特務機構的起源——最早的起源,也被認為是軍統的起源。大名鼎鼎的戴笠,當時就是其中的一員。
雖然在蔣介石下野後,「黃埔軍校聯絡小組」按照蔣介石的要求停止了活動。但僅僅幾個月之後,蔣介石便復出了。因為胡靖安赴德國留學,蔣介石根據胡靖安的推薦,任命同為黃埔系的戴笠為總司令部的上尉參謀,主持「黃埔同學聯絡小組」的工作。
一代特務頭頭戴笠,從此如魚得水。
1931年底,蔣介石要加強軍事情報工作,授意戴笠建立「密查組」。戴笠搜集情報就有了正式的組織,當時隸屬於蔣介石的總司令部。戴笠有了固定的經費撥付、人員配額。
把兄弟胡宗南為了表示支持戴笠,將南京雞鵝巷的一處住宅,送給戴笠當工作地點。
這個時期,戴笠有了第一批骨幹力量,即「十人團」:王天木、唐縱、張炎元、徐亮、胡天秋、周偉龍、黃雍、馬策及鄭錫麟。正式名稱是調查通訊小組。
軍統逐漸形成了。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ksEi3YB9j7PxaI7j9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