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遼寧10歲少年參加高考,16歲逼父母在北京買房:不買就不讀了

2022-10-03     小花的生活

原標題:05年遼寧10歲少年參加高考,16歲逼父母在北京買房:不買就不讀了

文|九月

編輯|九月

2005年,10歲少年參加高考,成為最小的大學生。

13歲讀碩士,成為最小的碩士生。

16歲讀博,成為最小博士生。

碩士答辯前強行要求父母在北京買房,「不買房就退學」。

這究竟是為什麼?天才光環的背後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神童是怎樣煉成的

這位天才少年叫張炘煬,1995年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的盤山縣。

張炘煬的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一名高中教師。

他出生在炎熱的夏季,所以父母為他取名「炘煬」,寓意火旺,更是對兒子寄予厚望,父母希望兒子能夠走出平淡,出人頭地。

張爸爸一直致力於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他看來「我做不了什麼大事,唯一就是培養孩子。」

但這種想法卻成為了束縛小炘煬的一道枷鎖。

小時候張炘煬有一段時間非常痴迷《西遊記》,但爸爸卻認為這樣會耽誤學習,就偷偷給他藏了起來。

但小炘煬終究是個孩子,他有時候會趁父母不在家的時候偷偷看電視。

張爸爸發現後狠狠地訓斥了小炘煬一頓,這件事給孩子的心裡蒙上了一層陰影。

不僅如此,只要兒子在家,夫妻倆就不會打開電視,強逼著小炘煬不停地學習。

張爸爸覺得,兒子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學習,只要做好這件事就行了。

這種揠苗助長的做法看起來有些過分,但張爸爸這樣做也有他的道理。

張爸爸出身農村,也曾是一名大學生。

1990年,還考上了人大商學院第一屆MBA(工商管理碩士),但因為交不起一萬五的學費,最終選擇了放棄求學。

正是有了這樣的經歷,他總是想讓孩子更快地達到目標,得益於毛主席的一句話,「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

所以張爸爸對兒子的教育也總是超前一步。

張炘煬小學階段就開始接觸初中知識,初中時就提前溫習高中知識。

張炘煬從小天資聰穎,2歲半時就開始識文認字,三個月內就學會了一千多個漢字,成了街坊鄰居嘴裡的小神童。

張炘煬5歲開始上小學,只讀了1個月,就升到了二年級。

6個月里連跳四級,6歲時就上了五年級,兩個月就又學完了。

張炘煬只用了兩年就讀完了小學六年的課程,這讓他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

他從小就有著很強的求知慾,初中時還報名參加了高中的化學競賽,雖然沒有取得名次,但也算是長了見識。

初一初二時,張炘煬都正常在學校里上學。

直到初三下學期時,有老師反映張炘煬在學校里不好好聽課,其實是因為課堂上的知識,他都已經掌握了。

張爸爸聽說了這個情況後,直接把孩子帶回家,親自給他輔導功課,張炘煬一個月就學完了兩本高中化學。

在家自學的半年期間,張炘煬還在父親的輔導下學完了高中的其他課程。

中考結束後不久,他又跟著高三的學生一起參加了一場考試,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時才9歲的張炘煬直接跳級到了高三。

他從未參加過任何的補習班,平時也只有父親會監督他的學習,幫他複習功課。

有些人認為張爸爸給孩子施加了太大的壓力,但其實張炘煬很享受解出難題的成就感。

10歲高考,13歲讀碩

2005年,張炘煬成為了年紀最小的高考生,走進考場。

由於沒有身份證,所以當地派出所為他開具了一張戶籍證明,這才能夠參加考試。

考試結束後,父親問他考得如何,他自信地說「考得一般,比模擬考的時候好點,但上個二本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成績出來後,果不其然,505分,高出二本分數線將近50分,最終被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錄取。

據父親回憶,距離高考還有兩個月的時候,他曾向兒子提議最後一個月不要再看電視了,張炘煬一開始很不樂意,但到了只剩一個月的時候,兒子主動說不看電視了,之後就真的一眼也沒看過。

高考後的他也度過了一段自由的時光,帶著孩子的稚氣,回歸天性。

他最愛的動畫片是《藍貓淘氣三千問》,當和別人熟悉起來後,他也會抱著人不撒手,時不時地還撒起嬌來。

高考一戰成名後,有許多媒體前來採訪,面對記者的提問,一開始還一本正經的他,端坐一會兒後,也會直言不諱:「我去玩了,再見。」

這才讓人回想起來,剛剛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張炘煬,還只是一個10歲的孩子。

其實神童也有自己不理解的事。

「學習不是為了考試,會用不就行了?」張炘煬不明白別的小朋友為什麼要一遍一遍地做題。

他直言自己上課學習時,都是靠腦子記知識,根本不需要用筆寫下來。

至於為什麼要記筆記,他說別人也許想要練字,也許是因為記不住。

驚嘆於張炘煬智商超群的同時,他的高中校長也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在他看來,通過高考和能上大學是兩碼事。

張炘煬畢竟年齡小,他的心智還夠不成熟,生活上也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

當他的同齡人還在享受小學四年級的暑假時,他卻要提前踏入大學這個「小社會」,他擔心張炘煬不能融入成年人的生活。

還有人質疑說應該讓張炘煬再多學幾年,考一個更好的學校,比如清華、北大。

但父親認為兒子對舊的知識不感興趣,更喜歡接受新的事物,學習新的知識,更利於他的身心發展,他希望兒子能繼續考學,畢竟在年齡上能夠更有競爭力。

開學後,為了方便照看兒子,張炘煬的父親辭了職,母親也將工作調到河北廊坊的一所學校。

張炘煬的大學生活還算順利,與同學相處得很融洽,學業上也沒有什麼難度。

大三的一場聚會上,大家都說出了自己的畢業夢想,其他同學都是想「過得好點」,

但張炘煬的願望是「過得最好」。

為了實現這個願望,張炘煬參加了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的入學考試。

2008年的夏天,13歲的張炘煬成功通過了初試、複試的選拔,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

為了方便張爸爸在學校陪讀,學校還特意為張炘煬安排了一個兩人間,但他想要自己獨立的生活,爸爸也決定遵從兒子的想法。

張爸爸一直將兒子視作棚子裡的盆栽,為他精心地修剪,並打磨稜角,想要將他培養成溫室里茁壯生長的花朵。

但在張炘煬看來,「歪脖子樹可能更能經受風雨的洗禮」。

所以他並沒有按照張爸爸設想的軌道走下去。

沒了父親的束縛,張炘煬沉迷上了電腦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有時候連飯都懶得吃。

一天晚上,張爸爸實在看不下去,跑到宿舍里,對著兒子劈頭蓋臉一頓罵。

但張炘煬仍舊一言不發地坐在電腦前玩遊戲,這讓張爸爸覺得自己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氣得他直接奪門而出。

寒冬深夜,張爸爸硬是從北京工業大學步行50公里回到廊坊的家。

後來張炘煬說到這件事時,他表示「我爸是想懲罰我,但事實上他卻懲罰了自己。」

少年叛逆

因為當時迷戀上網,再加上學習進度太快,張炘煬已經無法正常完成碩士課程,甚至第一次出現了掛科的情況。

爸爸聽說了這件事後,立刻趕來督促兒子的學習。在父親的陪伴下,張炘煬開始補習自己落下的課程。

但繁重的課程補習,導致他的論文寫作一拖再拖。

張炘煬甚至有了想要輕生的想法,他覺得死了之後就能一了百了。

發現兒子有些不對勁後,張炘煬的父親一直不斷地給兒子做心理疏導,張炘煬的導師也找他談話,他說一個人如果在心理上不成熟,是不會有什麼大的成就的。

終於張炘煬下定決心在天津租了一間房,全身心地投入,完成了自己的碩士論文。

然而,張炘煬在碩士答辯前卻突然提出了一個無理的要求。

某天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張炘煬忽然神情嚴肅地說道。

「你們要在北京給我買一套房子,否則我就不參加碩士答辯了,更不會接著考什麼博士。」

這讓一家人很是為難,雖然當時北京的房價還沒有暴漲,但張炘煬的父母都是普通職工,根本無力承擔昂貴的房費。

萬一兒子真的因為沒有房子就放棄學業,這是張炘煬的父母萬萬不想看到的。

沒有辦法,在碩士答辯的前一天,張炘煬的父母租了一間房子,騙兒子說這是他們買下的,還借來了一張房產證。

張炘煬看著眼前的證件信以為真,這才如期參加答辯。

到底是什麼讓張炘煬產生了買房的想法呢?

讀了碩士後,張炘煬一直覺得自己要成為一個人上人。

他曾在教室里當著全班人的面,站起來詢問老師,「我是不是全班最牛的人?」

老師笑笑回答,「你還早著呢。」張炘煬瞬間尷尬的紅了臉。

現實生活也讓他備受打擊。

因為沒有收入來源,張炘煬為了省錢,平時很少打車,一般出行都坐公交,還能熟練背誦出附近的公交路線。

他會拿著瓶子到樓下接5毛錢的純凈水,一次可以喝上兩天。

張炘煬眼看著身邊的同學們都已經成年,不少人已經找到了滿意的工作,日進斗金。

而自己卻「家徒四壁」,在別人眼裡只是個沒長大的小孩,這讓他很受挫。

張炘煬手機上一直保存著一張照片,那是他和一位女生的合照,這位女生是他的大學同學,也是他暗戀的人,這張照片就像是他在灰暗日子的一束光。

當被別人問及打算什麼時候表白心意,他說要等到自己成績再好一些的時候。

什麼算是好呢?

「北京戶口、買房、找一份好工作」就是張炘煬對於成績好的定義。

有一次張炘煬和同學們一起閒聊,聊著聊著,就扯到了房價上,張炘煬隨口抱怨了一句北京的房價高。

對面的一位同學直接回懟道「你要是嫌北京房價高,就滾回你老家去。」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就是這句話深深的刺痛了張炘煬的心,他將擁有一套房子視為自己最大的願望。

張炘煬驕傲的自尊心在父親看來就是「向錢看」,他認為兒子是被北京的繁華所迷惑,變成了唯利是圖的利己主義。

張炘煬覺得本來就是父母想要讓他留在北京,所以他們也應該為自己的心愿負責,首先就是要買套房子。

他覺得解決了這些物質上的問題後,就不必過多考慮別的事,可以專心實現自己的數學理想。

碩士畢業後,張炘煬又接著走上了求學之路。

「神童」光環退去

2011年夏天,張炘煬順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研究生,繼續從事數學的研究。

張炘煬在讀博期間也遇到了一些困難。

因為沒有接受過系統化的學習,缺少一定的專業知識,繁重的課程給他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北航對博士生的論文要求很高,他更換過好幾次研究課題,但一直沒能取得有用的研究成果,導致延期畢業。

張炘煬的導師周教授曾表示。

「張炘煬的優勢僅僅在於年齡上,北航的每一位博士生都非常優秀,與其他博士生相比,他並無優勢可言。社會上的媒體言論會成為束縛他的成長和進步,同時也會讓他迷失方向。」

2019年,張炘煬不斷調整心態,在導師和學長的幫助下終於博士畢業。

完成學業後,他去了博士後流動站,專心的做著學術研究和課程實驗。

談到未來的職業理想,張炘煬希望自己今後能在研究領域有所建樹,從事一個「思想自由、時間自由」的工作。

現在他也實現了當時的願望,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張炘煬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買一套大一點的房子,再將父母接過來一起住。如果可以,再談上一段戀愛。

時隔多年,再回想起自己當時逼迫父母買房的行為,張炘煬也承認是自己年少不懂事。

那些曾經罵他不體諒父母的人,現在也佩服起他的高瞻遠矚。

倘若父母聽了兒子的話,當時真的買了一套北京的房子,現在市價也已經翻了好幾番,可惜父母錯失了一個投資的好機會。

生活中的張炘煬並不是一個只會應試的書呆子,他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尤其偏愛文史類的書籍,還喜歡關注社會熱點新聞。

不同於一般學霸給人留下的刻板印象,張炘煬也喜歡一些影視娛樂,他會看周星馳的電影,喜歡聽周杰倫、陳奕迅、劉若英的歌曲。

平時他也會和朋友約著一起打撞球、打羽毛球,閒暇時喜歡看英超的比賽,最喜歡的隊伍是英超豪門阿森納。

27歲的他已經長到了一米八,退去了神童的光環後,心智上也變得更加成熟,真正成為了一個成年人。

他不再接受採訪,漸漸淡出公眾視野,回歸自己低調平淡的生活。

總結

有人說張炘煬太可憐,從小被父親強加夢想,失去了普通孩子肆意玩耍的童年時光,成為了父親望子成龍心愿的犧牲品,如今已經泯然眾人矣。

其實也不必因為所謂的「神童」身份對他過多苛責,博士期間延畢實屬正常,張炘煬24歲就完成了博士生涯,已經很是優秀。

神童不可複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和短板,張爸爸有些「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也不適用於所有的孩子,不能盲目的模仿。

每個年齡有每個年齡該做的事,每個人生階段也有著不同的機遇。

教育不應該摻雜著太多的「功利性」,家長們不能將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在一味督促孩子學業有成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其關注身心健康的發展和人格品德的健全。

畢竟教育的本質,不是造神,而是做人。

孩子健康獨立的生活比其他什麼都要重要。

「在知識和智能發展的同時,不要忘了愛、同情、責任感。知識可以再讀,但一個人的身心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很難再退回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e018fbad4f3f9a95710d2a89a62c2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