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養廉銀」制度是如何創建的?有哪些利與弊?

2022-10-15     小花的生活

原標題:清朝的「養廉銀」制度是如何創建的?有哪些利與弊?

清朝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後,對於朝廷現有的弊端和制度進行改革。在內政方面,雍正有自己的一番作為,不管是攤丁入某還是官紳一體納糧。同時還創立了養廉銀制度,這個制度不僅緩解了國家在財政上面的危機,還解決了官員貪腐成風的社會局面。這個制度是雍正首創,在實踐當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康熙皇帝是一位年少有為的帝王,此前就做出過,除鰲拜平三番還有收復台灣這樣的巨大成效。但是到了中後期,朝廷以及各個地區財政虧空,到了晚期甚至變成了入不敷出的情況。到了雍正繼位的時候,整個朝廷的國庫一共只有800萬兩,不僅要西北出兵,還要在江南賑災,這些項目都需要花錢,但這區區800萬兩白銀,雍正實在是無法施展自己的報復。

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戰亂。在康熙時期平定了三藩,又向北方出兵挑戰沙俄,又向東方出兵,收復了台灣,就連西方康熙也派出了遠徵兵,征服了戈爾丹。這樣頻繁的戰爭,導致國庫空虛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庫銀虧空。之所以在康熙晚期,腹部的存銀量不多,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很多錢都被官員挪用了。那些八旗功勳,還有一些朝廷新貴,都會向戶部借款,這在一段時間之內竟然形成了風氣,因為這些人的說辭只是借,並不是貪,所以康熙念著這些人,對朝廷有功勞。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最後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互部嚴重虧空。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貪腐問題非常嚴重。到了康熙晚年的時候,朝廷那些進貢的稅務越來越少。但由於常年需要賑災,並且四處征戰,軍費的開支也日益增大。朝廷撥下來的錢款也被各個部門層層剋扣。那些地方往朝廷上繳的稅銀也被很多人貪腐了,康熙到了晚年,總是宣揚以寬仁治天下,這也導致了手底下的官員貪腐越來越嚴重。這是因為這幾個原因在雍正剛剛登基的時候,朝廷的錢非常少,也是這種財政環境導致雍正必須對財政進行改善。

我們用一品官員的收入來進行一個換算。當時劉姥姥進賈府的時候,王熙鳳就給了她20兩銀子,讓她把這些錢帶回去給孩子們做衣服。到了後來尤二姐去世的時候,賈璉為了安置她的後事,光是一口棺材就花了500兩。一個官員的收入並不適用於他一個人的開銷,還要承擔起家裡老小的吃穿用度,所以他們的工資不僅在買衣服方面都支撐不起,萬一碰到了家裡有大事要辦,年薪都不夠。

但我們要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能像海瑞那樣清貧。在雍正時期,浙江總督李衛曾經上奏,一年需要花費8000兩銀子。這也就是說在他的家裡,一家老小的日常花銷,再加上要去各種應酬,一年下來就需要8000兩銀子。而朝廷給的工資是遠遠滿足不了的,一旦工資滿足不了這些開支的時候,這些官員就會想著貪腐。

在康熙在位時期,出現了很多貪官污吏,例如有一位廣東巡撫,在軍餉上面就貪污了89萬兩銀子,還有一位戶部尚書貪污,竟然達到了97萬兩銀子。當然造成官員們貪腐工資低也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本身的素質不高,操守敗壞。但雍正能做到的就是解決官員們的工資問題,這也產生了養廉銀制度。

在宋朝時期,官員們的收入都很高,但也出現了像高俅這樣的貪官。所以治理貪腐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官員本身是否有操守也非常重要。但在雍正剛剛登基的時候,官員們的收入太低了,所以提高他們的工資在貪腐方面有了一定的作用。

根據歷史記載,雍正是在經過了深思熟慮之後推行的這個制度,並且山西是第一個試點省份。養聯營是一般官員俸祿的10倍到100倍不等,朝廷會根據各個地方政府收入的不同來定。以山西的官員為例,二品官員俸祿只有155兩銀子,但是到了年底他可以拿到12,000兩養廉銀。這種制度在山西運行了之後,官員們拿到了好處,也讓其他省份的官員們羨慕不已,所以到了第2年試行的規模也逐漸擴大了也最終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其實早在萬曆年間,老百姓每年都要向地方繳納銀兩,而這些銀兩到了官府之後都會融化並且鑄成整銀。但是因為這樣的操作很大一部分都會被消耗掉,這些就需要老百姓們補齊,所以其實百姓們向朝廷交納的賦稅比朝廷規定的還要多。有一些官員為了中飽私囊,會把這種消耗大大提高,百姓們教的就更多了,在這其中會有一些剩下的部分,這些部分就被稱為耗羨。簡單來說就是收取更多百姓手中的錢,用來貼補官員。

雍正制定這樣的政策是有4層意思的。第一朝廷是用地方上的錢來養,這些地方官員,國庫也沒有多拿錢。第二是其實地方上的這些多出來的錢在之前是被別人貪腐了,但在這個制度推行出來之後,這筆錢由大家平攤了。第三是這種制度就是默許了地方的那些官員,合理的分享,那些收取百姓多餘的錢,把此前那些個人的貪污收入變成了大家的正常收入。最後一層意思,是提高了關於我們的待遇的同時,又可以避免個別官員集中貪腐。所以我們總結一下耗羨歸公才是養廉銀的經濟來源。耗羨也被徹底公開了,那些官員也必須告訴百姓,到底真繳了多少的火耗,其實這樣一來也減輕了百姓們的負擔。

這種養廉銀制度,對官員們的影響很大,對政治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提到積極意義,首先這種制度就解決了官員們的貪腐問題,在那個時期,官員們貪腐的現象大大減少。第二個積極影響就是火耗方面的徵收降低了,百姓的負擔也減輕了。火耗徵收也越來越標準化以及透明化,百姓們的負擔也逐漸減。第三個積極影響是這種制度充實了地方和朝廷的銀庫,通過耗羨歸公,每年都可以省下大量的盈餘。這些省下來的錢不僅可以上交國庫,還可以彌補地方上的虧空,所以這使得朝廷的壓力也相對應地減少了。

但這種制度存在著不合理以及弊端。首先就是朝廷把本該擔負起官員們工資的壓力轉嫁到了老百姓的身上。這種嚴格的制度適合較為嚴厲的皇帝實行但像乾隆,這樣較為溫和的皇帝只會加速官員們的腐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d5f175ed5a91aaab939a69833edb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