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混戰開始後,很多文學青年紛紛南下參加孫中山的國民革命,丁玲卻毅然獨身北上,其願望只是想去久負盛名的北京大學聽魯迅講課。儘管她遲遲沒有入學資格,但仍然如饑似渴地閱讀魯迅的文章。從他的文字中,她仿佛「看到了一絲光明」,繼而給魯迅寫信,訴說心中的苦悶。只是魯迅對她不熟悉,沒有給她回信。
1927年,丁玲以筆做刀,大膽揭露封建體制下的黑暗勾當。隨著小說《夢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記》的陸續發表,丁玲文學創作的生涯自此開啟。這不能不說是魯迅文章給予她的啟發和勇氣。
一次,丁玲想在刊物上登一些有衝擊力的插圖,一位朋友知道後,便帶著她來到魯迅家裡。當時,魯迅正在因柔石等幾位烈士的被害而心痛不已,就選了一幅凱綏·珂勒惠支的木刻《犧牲》刊登在雜誌上。這次見面後,丁玲和魯迅熟絡起來,經常到他家裡去。魯迅也開始關注她,對其才華很是欣賞,並把她的作品推薦給周圍的朋友。
就在丁玲大展才華,奮力亮出反封建利劍時,她被國民黨特務綁架了。消息傳來,魯迅和宋慶齡、蔡元培等著名人士立即發起了營救丁玲的行動。
然而,營救行動還未有突破,就有傳聞說丁玲已遇害。魯迅知道後當即揮筆寫下《悼丁君》一詩:「如磐夜氣壓重樓,剪柳春風導九秋,瑤瑟凝塵清怨絕,可憐無女耀高丘。」與此同時,魯迅想到了丁玲母親的生活,就立刻聯繫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丁玲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張羅著在各大報紙上進行宣傳,給丁玲的母親寄去稿酬。這一點足以證明,魯迅是個合格的「男閨蜜」,不僅心思細膩,而且在關鍵時刻能夠有所擔當。
慶幸的是,丁玲沒有死。得知這一消息後,魯迅又找人幫助她逃脫了虎口。從南京逃出來後,丁玲就急忙來到上海,想見見魯迅,然而此時魯迅重病在身,丁玲未能如願。誰知這竟成了她的最大遺憾,她剛抵達西安,魯迅就去世了。
但是,魯迅的去世並沒有改變他對丁玲的影響,丁玲曾說過,「魯迅先生說他自己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我便是吃魯迅的奶長大,以至於成熟起來的」。魯迅的「奶味兒」伴隨了丁玲的一生。
「人是要經過千錘百鍊而不消融才真真有用,人是在艱難中成長!」如同她小說結尾的這句話,丁玲用她的堅韌和果敢鑄就了其輝煌的一生,即使在文革中蒙受冤屈,也仍堅守著嚮往自由的價值觀。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默默灌輸她力量的魯迅的「奶」
雖然時代不同,但是「男閨蜜」所起的作用卻是相似的。作為史上最給力且最著名的「男閨蜜」,魯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丁玲投身革命,大膽追求自由和光明,使她成為一名英勇無畏的革命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