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國迅速席捲歐洲,將世界各國拖進戰火之中。戰爭初期,德國占據主導地位,打得英法等國無力招架。後來,德國因為進攻蘇聯,損失了大量兵力,無法再繼續發動大規模戰爭。在不斷戰鬥的過程中,德國的兵力越來越少。交戰後期,德國高層甚至將孩子派到了戰場上。
德國的負隅頑抗,雖然為自己爭取了一定的苟延殘喘時間,但是並沒有改變戰敗的最終結果。1945年5月9日,德國正式投降,跟世界各國簽署了投降書。德國戰敗後,大部分將領都放棄了抵抗,接受國際法庭的制裁。這時候,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德國士兵,因為不願意接受戰敗的結果,躲進原始森林,想辦法繼續戰鬥了7年。
這個跟蘇聯戰鬥到最後的德國軍人名叫阿爾弗雷德·萊科斯汀,他在德軍高層投降的時候,乘坐船隻逃到了瑞典,幾經輾轉去了哥德堡。期間,他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甚至跑到了原始叢林裡面。阿爾弗雷德·萊科斯汀一直在想辦法,希望回到拉脫維亞,抵抗蘇聯的控制。
阿爾弗雷德·萊科斯汀知道自己勢單力薄,沒有辦法跟蘇聯正面抗衡。在1950年的時候,他加入了英國的一個情報組織。1952年8月30日,他利用降落傘抵達拉脫維亞。不久之後,他因情報泄露被蘇軍包圍。他沒有直接投降,而是選擇繼續戰鬥。1952年9月11日,他因為彈藥用盡無奈自殺。
對蘇聯來說,他是一個極其難纏的對手,必須儘快剷除。若是站在軍人的立場來看,這名寧死不肯投降的士兵,應該是世界各國都很需要的理想士兵。只有這種意志堅定的軍人,才能在戰場上為國家拚死作戰。那種貪生怕死的傢伙,即使是勉強上了戰場,也會因為種種原因選擇叛逃。
拉脫維亞人對阿爾弗雷德·萊科斯汀特別敬佩,蘇聯這個龐然大物解體之後,當地百姓專門為他建立了一個石碑,在上面寫了他的部隊番號以及生卒日期。有不少人認為,阿爾弗雷德·萊科斯汀是個值得尊敬的軍人,因為他堅守了自己的誓言和承諾。在這位戰士面前,德國那些戰敗投降的將領,都應該羞愧的低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