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死後,朱元璋的兒子們紛紛開始覬覦太子之位,然而朱元璋最終誰都沒選,直接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諸位藩王本來就對此感到不滿,誰知朱允炆一上位,就開始削藩。
最後朱棣忍無可忍,於封地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對抗,這場叔侄之間的戰爭,最終以朱棣登基,朱允炆下落不明而落幕。朱棣登基後,十分重視北方的防務,加上北平是他的老窩,所以他決定遷都。
永樂四年,朱棣正式下達修建北京宮殿的旨意:
「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分遣大臣采木於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
於是永樂五年五月,修建北京宮殿的工程如期展開。
既然朱棣決定遷都,那麼將來他的陵墓,肯定也是會建在北京的。眾所周知,朱棣的帝陵為長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這也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座帝陵,還是其中建築規模最大的帝陵。
長陵的修建,是在營建北京宮殿的兩年後展開的,直到永樂十一年才建成。然而第一個入葬長陵的,並非它的主人朱棣,更不是其他明朝皇帝,而是這個女人。
古時候一般皇帝登基,就會開始挑選陵址,然後修建自己的陵墓。這樣等到皇帝去世,一般陵墓也就建好了。不過朱棣登基後,還沒打算修建自己的陵墓。主要是因為當時剛剛下令營建北京宮殿,這件事對朱棣來說是重中之重,所以建陵一事尚且可以擱置。
之所以下令營建北京宮殿的兩年後,朱棣就立馬下令修建長陵,是因為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讓他不得不趕快去挑選陵址。永樂五年五月,北京宮殿開始營建,而七月,朱棣的原配徐皇后去世。
徐皇后的父親,就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她與朱棣的婚事,還是朱元璋親自促成的。她嫁給朱棣的時候,朱棣還是燕王。《明史》對徐皇后早期的記載是:
「幼貞靜,好讀書,稱女諸生。」
正因為徐皇后有才學,為人賢良淑德,待人體貼入微,才會深受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喜愛。而馬皇后正是徐皇后效仿的對象。
在靖難之役時,徐皇后就常常激勵士兵的妻子,當李景隆進攻北平時,士兵的妻子們便穿上盔甲,團結起來守城,這才得以保全北平城。朱棣登基後,想要封賞徐皇后的家人,但她卻說:
「非妾志也。」
徐皇后還常常召見王公夫人,告訴她們要規勸自己的丈夫,時刻以百姓為念。她還帶頭摘錄《女誡》、《內訓》等,寫成一本《勸善書》,頒行天下。
直到臨終前,徐皇后還勸朱棣要以百姓為念,對宗室最好以恩禮相待,不要縱容外戚。她還告誡太子朱高熾,不要忘了慰勞將士,以及獎勵當初與她一起,堅守北平城的士兵妻子們。
徐皇后去世後,朱棣悲痛萬分,從此不再有立後的打算。而徐皇后也成為古代賢后的代表之一。
因此,朱棣對於為徐皇后選陵之事極為重視,他派禮部尚書趙羾,以及江西術士廖鈞卿等人,一同去北京挑選陵址。最後他們認為昌平縣天壽山是一塊吉地,於是朱棣下令,將方圓八十里圈起來,作為陵區禁地,用來建造陵寢,將來安葬徐皇后。
徐皇后於永樂五年去世,而長陵於永樂七年開始修建,直到永樂十一年,長陵地下玄宮才落成。在此期間,徐皇后的梓宮一直停留在南京皇宮內。長陵建成後,徐皇后的梓宮從南京遷至北京,並順利下葬。
因此,徐皇后才是第一個入葬明十三陵的人。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途中去世。太子朱高熾派兒子朱瞻基,去接回朱棣遺體,同年十二月,朱棣與徐皇后合葬長陵。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