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齊泰、黃子澄二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將他們看作是一體,只要提到其中一人,必定會想起另一人。因為他們是朱元璋欽定的輔政大臣,共同協助建文帝治理天下。
可在筆者眼中,這二人是大有區別的。其實他們雖共同輔佐建文帝,但在很多事情上,二人都持有不同意見。筆者認為,齊泰每次提出的建議,都十分可行,反而黃子澄的建議,似乎都不怎麼成熟。甚至可以說,他們一個有功,一個誤國。
齊泰,原名齊德,明太祖朱元璋為他賜名為泰。洪武十八年,齊泰考中進士,先後在禮部、兵部任職。齊泰為官九年,沒有犯過任何錯誤,因此深受明太祖重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多次考驗齊泰後,認為他是個人才,便讓他輔佐皇太孫朱允炆。
黃子澄,名黃湜,洪武十八年考中探花,伴讀東宮。黃子澄深受皇太孫重用,將他當作自己的長輩看待。黃子澄的建議,朱允炆無不認同,更是親切稱呼其為「黃先生」。
朱元璋臨終之際,顧命於大臣齊泰,讓他輔佐皇太孫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後,讓齊泰與黃子澄一同參與朝政。此時黃子澄兼翰林學士之職,齊泰則升任兵部尚書。兩人共同向皇帝提出建議:削藩。
齊泰、黃子澄都支持建文帝削藩,為何說一個有功,一個誤國呢?下面筆者就舉幾個例子,大家或許就能明白了。
一、削藩目標
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都封為藩王,並給了他們極大的權力,要對付起來並不容易。齊泰認為「擒賊先擒王」,燕王朱棣在眾位藩王中能力最大,應該先拿下燕王,到時候要對付其他藩王,也就相對容易了。
然而黃子澄不這樣認為,他覺得燕王勢力太大,建文帝剛剛登基,恐怕不是其對手,因此建議從弱的藩王下手。其中周、齊、湘、代、岷幾位藩王,在太祖還在世的時候,就做過不少不法之事,對付他們也算出師有名。
最後建文帝聽從了黃子澄的建議,在一年之內,先後對周、齊、湘、代、岷幾位藩王下手。這樣一來,無疑是在打草驚蛇,結果導致其餘藩王人心惶惶,燕王朱棣更是打算起兵篡位。
二、扣押人質
齊泰見皇帝採用了黃子澄的建議,內心對燕王很不放心,於是建議以防邊之名,調走燕王的精銳部隊,建文帝採納。
朱棣知道建文帝用意後,就向朝廷告病,一直在北平休養。朱棣告病一個月以後,就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忌日。原來朱棣早就安排好了,他知道太祖忌日,建文帝就有藉口將他召回京城,然後就會趁機拿下他。所以朱棣才稱病,還假裝病情越來越重。
到了朱元璋忌日之時,朱棣以自己病情嚴重,實在無法進京為由,派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為代表,去往京城祭拜太祖。此時齊泰又建議:「三人在此,宜先收之。」
建文帝起初也同意齊泰的建議,打算將三人扣押,當作人質來制約朱棣,可黃子澄偏偏卻說:「不可。事覺則彼先發有名,且得為備;莫若遣歸,使坦懷無疑也。」
也就是說這樣會打草驚蛇,將朱棣三個兒子放回去,則可表現出皇帝無削藩之意,這樣便能麻痹燕王。可是黃子澄不知,朱棣是何等人物,他早就知道皇帝心思,這條蛇,早已是驚動了。
齊泰和黃子澄各持己見,建文帝也拿不定主意,便請魏國公徐輝祖說出看法。徐輝祖表示贊成齊泰,將三人扣押下來。徐輝祖還特別表明,朱高煦此人和他父親一樣,是個勇猛無常的人,如果將他放回去,將來後患無窮。
即使齊泰和徐輝祖都贊同,將朱棣三子扣為人質,可最終建文帝還是順從了黃子澄,將兄弟三人放了回去。
三、改任大將
朱元璋為了給孫兒鋪路,將不少功臣都殺了,當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建文帝能用的老將,就剩耿炳文和郭英了。建文帝便讓耿炳文去迎戰朱棣,朱棣深知耿炳文的本事,便施計讓建文帝誤會耿炳文。
這時黃子澄建議讓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出戰,這個李景隆是個無用之人,齊泰「極言不可」,可建文帝還是聽黃子澄的,任命李景隆為大將。
朱棣十分瞧不上李景隆,他看到建文帝如此不會用人,就已知自己此戰必勝。果然擁兵五十萬的李景隆,很快就被朱棣打敗了,建文帝對此十分吃驚。
朱棣隨後上書彈劾齊泰、黃子澄二人,建文帝隨即撤銷二人職務,可私下仍然與他們謀事。朱棣認為二人是建文帝的智囊,不除不行,於是派人捉拿。最後齊泰、黃子澄皆被朱棣擒獲,二人誓死不屈,被朱棣處死。
通過這三件事例,相信大家可以明確看出,為何筆者會說齊泰、黃子澄二人,一個有功,一個誤國。而且大家也能分辨出,筆者說的有功之人是齊泰,誤國之人是黃子澄了。
從二人屢次向建文帝提出的建議來看,齊泰遠比黃子澄要想得深遠。且不論齊泰的建議,是否真的能削藩成功,但至少不會給朱棣那麼多機會。可惜建文帝只聽黃子澄建議,忽略了齊泰很多有用之言。
為何建文帝要更加信任黃子澄呢?筆者認為,是由於黃子澄是建文帝的老師,建文帝還是皇太孫的時候,就一直聽黃子澄的教誨,對他的言語無不深信。從皇太孫到皇帝,黃子澄是建文帝最信任的人,因此他的建議,對朱允炆來說十分重要。
建文帝尊重老師沒有錯,錯就錯在,他不會分辨哪一條才是更有用的建議,而是選擇盲目相信老師,實在可惜、可悲、可嘆!
(參考文獻《明太宗實錄》《明史》)